有沒有發現,歲數越增長,淚點反而越奇怪。深夜小酌,記起過年返程時,母親說的:「你這一走,年就算是過完了」,瞬間就淚目...
不禁思考,這麼努力的打拚是為了什麼?
為了讓父母實現菜市場自由?還是醫療自由?還是養老自由?…
而現在,父母過得好嗎?又真的自由嗎?
那兩個「說謊慣犯」,可能說了「真心話」
《奇葩說》中有一期的辯題讓人記憶猶新,就是「父母要去養老院,我們該不該支持?」其中馬薇薇的一段話直戳人心,她說:「父母說自己願意去養老院,就像我們向他們報平安一樣,是真心的,但真心的話,卻不一定是真話,那是情話啊!父母這麼懂事,難道我們就不懂事地由著他們懂事嗎?」
中國式父母大多都是「說謊慣犯」,慣用套路無非「我吃雞皮,不愛吃雞肉」「我啥都不缺,我不要」「我都好著呢,放心吧」...... 總之,就是不願為子女添一點麻煩和負擔。簡直讓人又生氣又心疼,可是誰又能知道,這到底是不是他們的真心話呢?
耐心看完下面的幾個硬核理由,也許正在困惑中的你會有答案....
01
張奶奶 72歲,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指無子女或子女不在身邊獨自生活的老人。
70多歲的張奶奶,老伴癱瘓在家1年多,全是她一人在照顧。一天半夜,老伴從床上掉到地上,張奶奶折騰了半天也搬不動,拿起手機,通訊錄裡面幾百個人,卻不知道該打給誰,兒子一家遠在北京,親朋好友這個點都在熟睡,那一刻,剛強了大半輩子的張奶奶抱著老伴哭了,最後是小區的保安,幫忙把老伴搬到了床上。
張奶奶說
她最無助的時候,老伴躺在地上,孩子在通訊錄里。那一刻,她決定不能這樣下去了,萬一哪天自己的身體再出了問題,可怎麼辦?張奶奶想,是時候該去養老機構了,人老了,最擔心的緊急情況得不到及時救治,只有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才能解決問題。除了能滿足養老的精神生活需求,還有專業的康復護理,一般疾病能夠得到及時救治,讓人心裡踏實。
02
劉爺爺 82歲,失能失智老人
真的擔心有一天爸出門後,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幾年前,劉爺爺確診得了認知症,從剛開始經常出現出門忘鎖門、做飯忘關煤氣,到後來,脾氣越來越差,甚至對家人出口就罵、抬手就打。最讓劉爺爺女兒擔心的是,劉爺爺已經慢慢不記得回家的路了...
這幾年,為了防止劉爺爺走失,家裡請了一個又一個保姆,由於劉爺爺脾氣越來越壞,沒一個能堅持超過半年。時間久了,全家人都精疲力盡,非常無助。
劉爺爺女兒說
一直以來,她都很自責,使盡了渾身解數,也沒能真正照顧好爸,現在確實已經力不從心了。
但她相信,一定會有專業的機構專業的人,能更好地照顧這些認知症老人。聽說了養老機構里為了防止老人走失,所有的出口均設有嚴格的門禁系統,還配有室內花園,方便他們鍛鍊身體,減緩焦慮情緒,她覺得,那裡應該是劉爺爺的第二個家。
03
何奶奶 62歲,失獨老人
怕有一天,家裡的京巴再也叫不醒自己,
就這麼靜悄悄的離開這個世界...
60多歲的何奶奶,幾年前孩子因為意外去世。何阿姨平時沒什麼興趣愛好,由於腿腳不便也不太喜歡出門遛彎,年初老伴的去世更是讓她的世界變的小之又小,小的只剩下她自己和那條養了快十年的京巴狗…
前段時間何奶奶洗澡時不小心摔倒,慢慢爬著移到了客廳,打120去了醫院,一番檢查後,醫生說好在只是面部擦傷和輕微的軟組織損傷。張奶奶說,這點小傷都不算什麼...是的,因為跟孤獨比起來,這些傷痛確實不值一提,她最怕的,是不知道哪天,自己真的就那麼靜悄悄地睡著了...
何奶奶說
人老了,生活能力遠遠不如年輕人,自己很清楚獨居的危險係數有多高。一旦出現自己發生什麼意外時,身邊沒人幫助,很容易延誤最佳救治時間,後果自己都不敢想。
身邊人都在勸她早點去養老院,她印象中那裡是「冰冷的居住環境、生病無人管理、充斥著孤獨感的老小孩託兒所」,後來報名參觀了養老機構,才知道那裡適老化軟硬體配套齊全,處處保護著老人的安全健康,還有專業照護師的24小時悉心照顧,張奶奶想,那裡應該是她的歸處!
04
鄧爺爺 65歲,獨居老人
我不想,兒子幫我請保姆......
獨居老人,是指子女離家且喪偶的老人,是比空巢老人更弱勢的群體。
鄧爺爺年輕時,老伴就去世了,留下一雙兒女。現在都在異地打拚,兒女有個共同點就是工作都很忙,都很少回家...
前段時間鄧爺爺因為糖尿病併發症在醫院住了一個月,可把兒女嚇得夠嗆,出院後說什麼都要給他請個保姆,可鄧爺爺怎麼想都覺得不安心,「請男保姆還是女保姆,多大年齡為妥?」「保姆畢竟不是親人,保姆也不是醫生,生病時還是要去醫院,出現意外時能幫助正確急救嗎?」...一系列問題,讓鄧爺爺越想越不踏實。
張阿姨說
兒女都已有自己獨立的小世界,自己歲數越來越大,如果哪天自己真的走不動路了,說不清楚話了,記不住事了,自己該如何度過自己的晚年,真心不想成為孩子的負擔。
他理想中的養老生活,應該是和一群老夥計在養老院裡,一起下棋跳舞一起看書作畫,一起鍛鍊健身,一起學習事物接收新思想,大家其樂融融,不在養老,而在享老!瀟瀟洒灑的為自己而活!
我們也許用了幾十年的時間
來想明白一件事
其實孝順竟然是兩件事
很多人做到了「孝」卻忽視了「順」
同意並支持父母去養老機構
也許就是孝順是一種方式
願我們此生都對得起彼此
來源:北極狐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