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寶寶立遺囑,是權利意識的覺醒

2019-10-22   第一財經廣播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里,立遺囑是老年人才考慮的事,但最近立遺囑的人群中,已經出現了不少「90後」的身影。

(圖右:前電子競技選手 禹景曦,90後,目前是位遊戲解說、遊戲主播)

最近,在一檔綜藝節目《我家小兩口》中一位嘉賓也是國內電子競技選手禹景曦請律師立遺囑引起熱議,眾人驚呼90後已經開始立遺囑了?

隨後網絡上出現了這樣的話題討論:#90後開始立遺囑了#

再來看一份數據,據中華遺囑庫工作人員介紹,截至今年8月底,全國範圍內訂立遺囑的90後達236人,多為白領。其中很多年輕人會將手機支付里的電子財富、遊戲帳號等寫入遺囑,由於大多數還未成家,財產的繼承人多為父母。

而另一份數據也非常的有意思,此前曾有調查顯示,在60歲以上的中國老年人中,只有1%左右訂立遺囑。

我們與諱莫如深的遺囑

提到遺囑,大家諱莫如深,這是遺囑普及率低的一個原因;另一方面,老年人對於自己身後遺產的分配處置,並不享有充分的自主權利。

在多數情況下,遺產的分配處置並不是依照被繼承人的獨立意志,而是依照約定俗成的傳統慣例,以及繼承人之間的協商互諒來完成。這些傳統慣例沒有明晰、嚴密的規範,只有一些大體的原則,而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其實並不少

(朋友推薦我的一部電影《遺願清單》,簡單一句話概括來說就是「認真對待生活,樂觀看待生死」,這與90後們立遺囑的社會現象折射的內在含義是一樣的)

圍繞遺囑、遺產問題的糾紛和訴訟不斷增多,說明人們權利意識高漲所帶來的倫理壓力,以及利益格局所面臨的衝擊,還難以被當前的社會文化有效調適化解。

涉及遺產糾紛的事件和訴訟案件不斷增多,也折射出繼承人權利意識的高漲,由此導致的衝突也不是習俗和協商可以解決的。

90後立遺囑又有什麼現實意義呢?

在一些已開發國家,成年人訂立遺囑的比例高達50%,甚至80%。與之相對應,則是健全的法律體系和服務體系。

「用最貴的眼霜,熬最晚的夜」是大部分年輕人的現狀,不可預知的危險隨時都在發生,現在立遺囑不是對死亡的焦慮,而是90後面對風險的一種方式。

根據中華遺囑庫的工作人員介紹:「大多數訂立遺囑的90後,主要集中在企業白領等。他們平時工作壓力大,比較擔心會發生意外情況。

(網友紛紛加入討論,第一類觀點以90後沒有財產的調侃為主,網友說道:「把我的花唄傳給我的後代。」)

雖有調侃,但要看到立遺囑的90後中大多數為企業白領、創業人士,有著相對穩定的事業和收入,其中近6成為本科以上學歷,而80後與90後成為了社會的主力軍,隨著財富的積累,也讓他們提前為「財富」擔憂

(新興行業的出現,讓一部分80後、90後們享受著頗豐的收入同時,也承受著高強度的工作壓力)

比如電競,目前中國電競迎來高光時刻,各方面都印證著這個行業所蘊含的巨大資本能量。據相關數據,目前我國電競市場規模已超千億,用戶規模接近5億,目前電競從業者超過44萬人,平均月薪超過1.1萬元。

再比如網絡主播。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數據,截至2018年6月,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4.25億,直播趨於普及和大眾化。

但因為長期處於高強度與高壓力狀態下,慢性病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他們身邊,他們又不得不擔心自己的身體與健康,妻兒以後誰來照顧,父母以後誰來照顧?

而這些類似問題其實不僅僅是新興行業從業者面對的,也是當下社會中堅力量70後、80後、90後都要面對的。

所以,立遺囑成了這群高收入的年輕一代最迫切的要求。同時在人們普遍追求和主張個人權利的今天,遺囑對於維繫家庭和睦和諧,維護社會團結穩定都具有積極作用。

「90後遺囑」的出現具有正麵價值,應該給予鼓勵、引導和規範。通過健全完善法律工作、政府工作、公益服務和宣傳輿論,可以使遺囑走向更多年輕人的生活,成為促進家庭和諧、社會有序的建設性力量。

正視遺囑,而不是歪曲其含義

《奇葩說》也曾涉及過「死亡」這個命題。與死亡打過交道的邱晨,表達了自己的態度「死亡是對生命最精準的教育。"她用自己的抗癌經歷,告訴大家死亡沒有那麼可怕。

立遺囑也證明了年輕一代對死亡的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人可以理性、坦然地接受這個不可控的事情。立遺囑也確實是一種不錯的方式,讓人放緩腳步,去思考自己擁有什麼、想要什麼。

有一則廣告——《夢想騎士》是根據幾位暮年老人的真實事跡改編:

5個台灣老人,平均年齡81歲;一個聽力下降,一個得了癌症,三個有心臟病,每一個都有退化性關節炎;六個月的準備,環島13天,1139公里,從北到南,從黑夜到白天,只為了一個簡單的理由,人為什麼要活著:夢!

不但要行使權利決定自己當下的生活,還要行使充分的自主權利來決定身後財產的分配處置。可以預料,「90後」遺囑有可能從一種新鮮事物,慢慢變成一種趨勢,甚至是社會常態。

最後,對年輕人來說,立遺囑是一種提前預防,立完遺囑後,該幹嘛幹嘛。

作者:雨蕭

編輯:楊燊

監製:王俊稷

聲明:本文系「第一財經廣播」微信公眾號獨家內容,轉載前請聯繫後台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