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手榴彈的發展,在世界軍事圈裡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特別是比較起我軍當年使用的「長棍手榴彈」和外國使用的「圓球香瓜手雷」,就會給人形成一種錯覺,難道用得起「香瓜手雷」的部隊裝備就先進嗎?
通過觀察會發現,在當年二戰期間,美國、日本、英國等,都是用的是「圓形」手雷;使用前,士兵拔掉引線並在鋼盔上撞擊一下(美軍的不需要),擊發底火,扔出後就可以產生爆炸殺傷效果。
從外形上來看,木柄手榴彈和圓形手雷似乎就不是同一個「物種」,一個「木頭疙瘩戴著鐵帽子」,而另一個是全鋼鐵包裹的「鐵球」。可實際上,基本的爆炸原理都是一樣的,依靠爆炸的破片來發揮威力。在戰爭中,上個世紀初期,德軍率先研製木柄手榴彈,並在1924年定型,因此被稱為「M24手榴彈」,因此在德軍中大量裝備。
那麼,看著比較「廉價」的木柄手榴彈,造起來就很容易嗎?實際還真不是那樣。木柄手榴彈分為「戰鬥部」(鐵帽)和「投擲部」(木柄),木柄中心需要進行鑽洞掏空處理,埋入各種部件。
細節分配在於,彈體部分是鑄鐵,內裝TNT炸藥,炸藥需雷管引爆。木柄是中空狀態,端部有保護蓋。拉環拴著拉火繩,導火索、拉火管、雷管等,都要被一一嵌入到小小的中空木柄之中。更為重要的是,要保證彈體和木柄的嚴密銜接性。這可要比全體式鐵殼的「香瓜手雷」,製造工藝繁瑣多了。
當戰士使用時,擰開保護蓋、戳破保護蓋下面的保險紙,把拉環套在手指上,將手榴彈用力投出到既定目標即可。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我軍一貫地延續了木柄手榴彈的建造,雖然工序繁瑣,但是簡單易造,好用不貴;先後有51式普通木柄手榴彈,59式普通木柄手榴彈,63式木柄手榴彈,65式加重木柄手榴彈以及後來的67式和77-1式木柄手榴彈等。
其中最為出名的莫過於67式和77-1式木柄手榴彈,外觀形似「鐵榔頭」,全彈質量超過600克,全彈長為20.4厘米,能夠產生70~110個破片;雖然宣傳介紹稱殺傷為半徑7m,可實際效果反饋,破片離炸點80米外仍有殺傷威力。當時,由於國際的大環境影響,我國為了防衛國土安全,採取大規模量產木柄手榴彈,據不完全統計,由此我國兵工廠造成數億枚的庫存量。要知道,這麼多的手榴彈庫存,放著每年的保養費、維護費等額外費用,開銷都不少。
為此,關於木柄手榴彈的退役報廢就提上日程來; 按總裝備部1993年下發文件規定,北方1971年以前,南方1976年以前生產的67式木柄手榴彈報廢處理。1997參裝下發文件規定,67式加重木柄手榴彈統一做報廢處理。可是當年參軍的老兵都有印象,新兵訓練時使用的手榴彈都是木柄手榴彈,那「分量」絕對十足。傳言稱,當年某團團長給兩個站崗的戰士每人分了一把核桃、榛子類的堅果,倆戰士在休息日就拿手榴彈砸核桃吃,分給戰友吃。
而今,在新聞媒體報紙上,還時常沒夠看到,某地一居民用老舊的「木柄手榴彈」當成錘子,釘釘子、砸堅果呢。主要還是因為當年,量產太多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