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德國被分為東德和西德,這對現在的德國有何影響?

2021-03-21     小懶貓yen

原標題:二戰結束後,德國被分為東德和西德,這對現在的德國有何影響?

二戰結束後,對於德國的懲罰在戰敗的軸心國中是最嚴厲的,德國被蘇聯和西方民主國家分成了兩半,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的建立,讓這個歐洲曾經最強大的國家,日耳曼這個被俾斯麥的鐵血凝聚起來的民族,被人為的從物質到精神上都分割了開來。

蘇聯陣營和西方陣營政治體制的不同,社會管控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兩德居民自我定位的錯亂,柏林圍牆建立後,對於兩德公民來往的限制,造成了一些社會慘劇的出現,在德國再次統一後,分裂造成的創傷還深深的影響著德意志民族。

德國對多極化世界理念的欣賞,是他被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傷害後的政治經驗,東西德統一後雙方經濟能力的不同,讓西德政府拿出了大量的馬克建設東德,東德人民在失業率等方面一直處在德國各地域的前列,這事實上改變了德國經濟發展的速率。

而現任德國總理默克爾東德出身的背景,也表示德國人民是有心胸真正的團結在一起的,美國現在在德國的駐軍,和俄德關係的複雜,考慮到德國在歐盟中的領導地位,更是當今世界關係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一.分裂後的統一為此德國付出的巨大代價

1.領土上德國的縮水

元首的夢想是拓展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間,然而現在的德國,因為分裂想重新的統一,在政治上的成功操作,背後是大量的讓步,而領土的讓步由於很難彌補的情況,成為了德國永久的代價。

東普魯士是德國作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的基礎,德國放棄了對這個地域的領土要求,但澤,西里西亞,東波美拉尼亞。德國花費了大量的精力,無數代人的獻血獲得的土地,被從憲法上放棄了。

德國在憲法中承認沒有任何領土尚未加入德國,這個最強大的,西方和東方的夢魘,事實上遭到了永久性的懲罰,東德和西德的建立讓德國為了統一,為了取悅列強,不得不含淚吞下苦果。

2.對國家主權的讓步

戈巴契夫的蘇軍,是完全按照協議退出了德國的領土的,然而美國人以保衛德國的名義還駐紮在德國,為了尋找繼續駐軍的理由,美國人為製造了歐洲和俄羅斯嚴重對立的政治假象,深深的傷害了德國的利益。

盎格魯人的平衡戲碼,在現在的德國領土上還在上演,聯邦德國時期美國政府對德國政治的掌控,讓他在議會制度的德國擁有很大的影響力,德國經常改變的,不穩定的外交政策,就是背後美國政治力量牽扯的原因,可以說德國再次統一三十年過去了,德國事實上在政治上還要承受西德時期的自由世界掌控。

美國人前幾年對德國政要監聽的醜聞,他堅持在通訊領域的領導地位,就是為了保持在德國的控制力,德國是歐盟的經濟火車頭,控制了德國,就控制了事實在經濟上對美國霸權威脅最大的歐洲地區。

3.經濟上的付出

東西德的分裂,是德國人民永遠的疼,然而他們也是幸運的,看看世界其他地區政權分裂的狀況吧,德國抓住時代的機會造成的統一,是可遇不可求的。

蘇聯的態度其實是德國統一重要的指標,畢竟統一是以西德接納東德的模式展開的,聯邦德國總理科爾,對戈巴契夫的蘇聯給予了大量的援助,對蘇聯的食品援助考慮到蘇聯經濟的窘迫,是以聯邦補貼的方式操作的,德國為此付出了數億馬克。

在統一後,東德西德經濟水平的差距,工業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重新的建立,讓東德的經濟產業經歷了摧毀,活躍到停滯的過程,每年幾千億馬克的經濟補貼,甚至在西德引發了統一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的談論。

當然,我們看到的是德國人民的遠見,西德的主流民意始終是願意犧牲來換取經濟結構的重新打造,是願意補貼東德人民的生活的。

二.柏林圍牆的建立,冷戰第一線

1.柏林圍牆現象

1961年柏林圍牆的建立,蘇聯對柏林的封鎖造成的西方世界大規模的空運,西方能力的體現,這些都是在德國的領土發生的,德國人民做為主人,靜靜的看著占領軍們的表演。

柏林的人民一夜之間發現,妻子再也回不去父母家了,住在不同地域的兄弟姐妹,再也沒有方法聯繫了,柏林圍牆這個政治鬥爭的產物,建立在德國人民的血淚上。

德國冷戰期間大量的文學作品,都是以柏林圍牆的建立為故事的構成因素的,西方世界的攝影展中,東西德國人民在牆的兩側絕望而麻木的眼神在照片中,那麼的讓人窒息。

柏林圍牆造成的傷害,在德國統一後很久還存在,那些死在蘇軍槍下的翻越柏林圍牆的勇士們,他們的墓碑前,有大量民眾自發敬獻的鮮花。

2.冷戰第一線:被犧牲的德國對現在德國軍事政策的影響

冷戰中,美蘇大量的軍事計劃,都是沿著被分割的兩德邊境線展開的,德國人民在雙方統帥的計劃表中,都是註定被犧牲的對象。

現在很多的反映冷戰的遊戲,都以戰車跨過柏林圍牆作為象徵意義存在,蘇聯強大的陸軍突擊,北約的防衛政策是以中子彈遲滯作為最終計劃的,那麼那些德國人民呢?中子彈難道能區分士兵和平民嗎?

蘇聯的在核力量下的裝甲行進,是實戰性質很濃的訓練科目。俄國人也不是善男信女,大量的核武器摧毀北約的有生力量,撕開北約防線的缺口,讓蘇軍裝甲部隊行進,是蘇聯大縱深穿插理念的體現。

美蘇雙方對於德國在熱戰中的定位,都是犧牲品,德國統一後,一方面釋放善意,建立和俄羅斯正常的關係,用能源等手段建立和俄國的合作,同時又強調波蘭在北約中的地位,想讓波蘭承擔可能的第一次俄國人的攻擊,就是在兩德時期被驚嚇引起的。

三.東西德實際情況的差異,德國統一建設的經驗

1.五十年瞬息的改變

從1945年德國實際上分裂到1990年德國再次統一,五十年左右的割裂治理,深深的影響了幾代人的生活。蘇聯的工業體系和西方有本質的不同,雖然在重工業方面俄國人可以勉強跟上西方的標準,但是輕工業和商業,蘇聯的水平欠佳。

德國人民是智慧的人民,東德的工業水平在華約的框架下是很高的,現代軍事雜誌中,都記載了東德產的AK系列質量高於蘇聯製造,但是蘇聯的經濟模式中,計劃經濟的陰影,實際上也影響了東德的經濟發展。

兩德統一後,很多西德的企業主對東德工人的基本能力讚不絕口,但是他們的缺乏主觀能動性也讓企業主們驚訝。東德的每個人做什麼,都是蘇聯計劃委員會安排好的,他的整個體制和西德大大的不同。

統一的德國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來改變生產者的觀念,東德的經濟水平長期落後於西德,在國家政策大力扶持的基礎上,近年來才逐漸好轉。

2.德國戰敗的悲慘使他們對世界政治產生了不同看法

德國人既不甘心淪為盎格魯體系的附庸,又對俄國與生俱來的擴張主義戒懼重重,德國倡導的多極化的世界,就是他出於自身地位的考慮。

德國在軍事投入上受到了統一的時候莫斯科條約的限制,他的部隊數量,武器種類事實上不足以保護自己,所以德國在外交上必須更加的靈活。客觀的講,德國經濟的飛躍有國防投入低,依賴美國保護的因素,但是這是一把雙刃劍,他的代價是缺乏自衛能力,主權不完整。

美國現在要求德國提高國防支出,在北約的框架下承擔更多的責任,問題來了,北約的敵人俄羅斯,又是德國能源重要的供給國,事實上,蘇聯是德國統一最大的推手,而柴契爾夫人是希望維持德國分裂的。

在衡量東西方的對手時,德國以後估計運用軍事力量的能力是沒有了,那麼經濟做為武器,外交做為武器,就更考驗德國人民的智慧了。

結語:

德國長達五十年的分裂,他作為冷戰第一線被雙方都看成犧牲品的事實,讓統一後的德國低調務實,將精力更多的投入在了經濟發展而不是軍事外交中,冷戰造成的東西方德國人民思想的差異,兩德社會結構的不同,都是統一的德國花費了巨大的代價慢慢的整合的。

東德出身的默克爾成為了德國戰後在任時間最長,政績最好的總理,說明德國從分裂的陣痛中慢慢的恢復了過來,他由於經濟上的成功,成為歐盟中的第一強國,軍事上的羸弱,經濟上的強大,讓他不得不轉化普魯士時期以來軍事鬥爭決定一切的政治思路。

德國面臨的複雜局面是東西德分裂的遺產,是冷戰和二戰失敗的遺產,有些問題從來只是隱藏而不是解決了,德國未來的光明需要更高超的政治智慧。

參考資料:

《德國史》

《世界通史》

《冷戰中的歐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XJ2UngB9EJ7ZLmJawL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