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文刀
頭圖 | 東方IC
2020年7月6日,註定會是個股民們銘記的日子。
上證指數一舉突破3300點,兩市成交量突破1.5萬億,A股總市值突破10萬億美元……
五年前從牛市跌落熊市的陰霾,終於撥雲見日。
但A股向來是「牛來瘋」,來的快,去得更快。
一天後,股市陷入震盪,前期暴炒的金融股全線回調,題材股開始輪動,創業板再次起飛。
那在大起大落、震盪不斷的K線背後,2015年後才入場的新股民們,都是什麼反應呢?
01
「前公司配股沒趕上,
市價買入,賠了75%當學費。」
@老白 28歲 海能達前員工
三年前,機緣巧合下,什麼都不懂的我開始炒股了。
那時我剛剛跳槽去海能達不久,有一天上班,公司突然通知:給三年以上的員工有償配股,價格12.8/股。
當時所有人都在熱火朝天的討論,而海能達的股價已經漲到了22元/股,我們部門有個同事是老股民,他形容這次配股為「簡直是在地上撿錢」。
後來,基本有資格的員工都參與了這次配股。
但我是新員工,沒有資格參與有償配股,因為這事,炒股成了我的執念,很快,我就開戶了。
我選的第一支股票還是海能達,有兩個原因:
一是身邊所有的同事都在討論公司的股價,我覺得自己陷入了「信息繭房」的怪圈,有一種莫名的自信,熊市裡我司的股價也會一騎絕塵;
二是海能達在深圳素有「小華為」之稱,華為沒有上市,「小華為」就成了炒科技的風向標。
我是20元/股的時候買的,買了2萬塊。
本以為是回調的時候抄了底,沒想到其實是在山頂上了車,很快海能達的股價就一落千丈。
儘管我在谷底前跳了車,但還是虧損慘重,在75%左右,2萬塊的本金入市,最後剩了不到5000塊。
但幸虧我是自己買的,還能跑,參與有償配股的老員工比我更慘。
有人在苦等5年的解禁期,只求到時候別虧的太多;還有人當初到處借錢,湊了大幾十萬,現在帳都還不清……
回頭再去看那段魔幻的經歷,感覺自己就是別人口中的「韭菜」,明明什麼也不懂,卻急吼吼的把好不容易攢下來的錢都送進股市交學費。
去年年初,股市有過短暫的「小陽春」,我買了一點TCL,遲遲沒有漲起來,一怒之下我就把交易軟體給卸載了。
上周開始,陸陸續續開始有了「牛市來了」的消息。
我重新下回軟體,沒想到一年前的TCL,反而小賺了一筆,那種感覺怎麼形容呢?
就好像從衣櫃里拿出了一件好久不穿的衣服,一摸兜,發現竟然裡面有不少零花錢。
這兩年我也攢了一筆小金庫,但這次並不打算把積蓄都扔進股市,畢竟三年前買海能達留下的陰影,還歷歷在目。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現在鼓吹牛市的人越多,我反而越想置身事外。
02
新韭的致富秘籍,指數基金。
@大海 24歲 某創業公司程式設計師
我開戶的日子是個好日子,2020年5月20號,前段時間剛經歷了分手的我,決定從此誰也不愛、一心搞錢。
但我是理工科,根本看不懂什麼K線啥的,兩眼一抹黑,後來聽說有個大學同學在券商上班,就找他取經。
他給我指了一條路——指數基金。
一開始我也不知道什麼是指數基金,但後來了解了一下,說通俗點就是跟蹤某一個股票指數的基金,比如上證50指數、滬深300指數、中證500指數等。
在他的建議下,最終我買了滬深300ETF、中證500TEF、創業板ETF。
說實話,這次「牛市」啟動的毫無徵兆。而6號早上指數跳空高開並且一直漲到5.71%,徹底點燃了市場的熱情。
但我認識的老股民們有相當一部分人還沒來及的上車,他們踏空的踏空、追高的追高,感覺錯過一秒就錯過了幾個億。
反倒是我,一個股市「小白」,穩穩地坐在「牛市」的車上。
從5月底到現在,ETF的收益率竟然都達到了20%左右,雖說和炒股的大佬不能相比,但我很知足了。
至於裡面的兩隻股票,我當時只是看著價格低所以隨便買著玩玩的,能賺錢純屬意外之喜。
「牛市」來勢洶洶,但我已經準備賣掉一部分,低買高賣,這個道理我還是懂的。
在股市裡嘗到了甜頭,現在,我對炒股越來越感興趣了。接下來,我打算先學一下怎麼看大盤、看走勢。
我為什麼要學投資、理財的知識?
這個道理其實就像我們參加高考。什麼都不懂全選B,或許會蒙對幾道題,但永遠也拿不了高分。
我想的很明白,打鐵還需自身硬。
03
「牛市」前夜開戶,基民敗走股市
@小周 25歲 某上市公司新媒體運營
說起理財,我的起點其實是支付寶。
從2016年到2020年,從餘額寶到基金,支付寶基本就能滿足我對理財的需求。
這幾年,我買了不少基金,有虧有賺,但總體平均下來,還是賺的要多一些。
我偏好的版塊一直都是醫藥、消費,恰好今年都踩得挺准,上半年通過基金賺了一些零花錢。
小周購買的一部分基金的收益率
賺了錢,心態就有點飄,我開始磨刀霍霍向股市。
我爸很支持我,給了我10萬當啟動資金,上周一,我正式開戶,從基民轉變為股民。
我給自己立了一個小目標:年底收益率10%~20%,把10萬變成11萬。
也是巧合吧,到了上周四周五,自媒體、媒體上就有關於「牛市來了」的聲音。
我挺沾沾自喜,覺得自己瞎貓撞上了死耗子,恰好在「牛市」前夜開了戶。
但開戶成功,不代表就上了「牛市」的車。
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新股民,選股票就像是在三千多隻股票里抓鬮,抓到哪個算哪個。
結果可想而知。
我選的第一支股票是益豐藥房,買在最高點,買了以後就開始跌,承受不來這種大跌的心裡落差,我馬上就賣了,結果還是虧了超2000塊。
2000多塊雖然不多,但也足夠我在北京上班一個月的房租了,聽見了自己心裡在滴血。
7號,大漲過後開始震盪,我又買了恒生電子,沒想到尾盤跳水,漲幅又回撤了。
果然所謂的「牛市來了」都是別人的狂歡,雨女無瓜。
04
「我是熊市磨練過的次新韭。」
@嵐嵐 26歲 某自媒體財經編輯
說實話,打我記事起,我的人生就一直和A股息息相關。
我爸爸是資深股民,從96年開始炒股,童年時最深的記憶之一,就是原來券商現場交易大廳里密密麻麻的人群,和滾動著公司代碼、漲跌信息的大螢幕。
大學畢業後,我從事的工作也一直和財經、股市有關,很自然的進了炒股的坑。
我第一份工作里有個同事算我的半個指路人。他是個很傳奇的人,13年拿著11萬開始炒股,一年後只剩2萬,搭上了上一輪牛市的快車,2萬又成功翻身,賺了幾百萬。
受他影響,從2016年到2018年,我看了很多關於股市、投資、理財、風控方面的書,也一直在玩模擬倉。
2018年末,模擬倉的盈利水平穩定在30%~50%後,我帶著零花錢進場,成了股民。
股市裡有個梗,是從韭菜進化來的。新股上市第二年叫次新股,新韭菜炒股第二年叫次新韭。
我經常和身邊炒股的朋友們開玩笑,說自己就是在熊市磨練過的次新韭。
2020年截至目前,我的主帳戶收益率是40.58%,雖說和股神級別的高手不能相提並論,但也算是穩紮穩打,比自己預期的成績要稍微好一些。
嵐嵐今年的收益率,顯示超過了96%的基金經理
周一時聽說,由於最近「牛市來了」的風向吹的正起勁,很多大爺大媽們都去券商營業部開戶了,90後們在券商APP上開戶的,也被卡在視頻連線認證環節,前面排了60餘人。
說實話,在A股,牛市不是新股民入場的最好節點,反而是熊市,能夠有足夠的時間留給你磨練。
另外,都說新股民有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兒,歷來牛市,都少不了新股(jiu)民(cai)衝鋒陷陣。
但其實也有相當一部分新股民都是有備而來,他們從沒輕估過這場炒股遊戲的難度,比如我。
結束語
7月6號的暴漲,相信是很多90後第一次經歷「牛市來了」的行情。
但作為「牛市」的新鮮血液們,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在「牛市」里分一本羹。
最早入市的大白,2018年初就被割了韭菜,好好的新股民變成驚弓之鳥;專注於指數基金的大海,歪打正著成了「牛市」贏家;從基金轉戰股市的小周,落得個被股市「吊打」的窘境;而未雨綢繆的「次新韭」嵐嵐,已經吃到了這波「牛市」的紅利。
那牛市真的來了嗎?
據微信熱詞指數顯示,在近一個月時間裡,「牛市」關鍵詞的熱度,已經從一個月前的10-20萬,昨天飆升到了2600萬+。
7月6日,A股總市值一天內漲了3.4萬億,1.6億股民人均賺了超過2萬元;7月7日,兩市成交額再次突破1.5萬億元。
顯然,市場情緒已經到位。
至於到底是不是真的「牛市」,其實也不用太在意,或許「牛市來了」說多了,它就真的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