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德統一後,德國為何將首都選擇在了柏林?

2021-01-01     枕貓

原標題:兩德統一後,德國為何將首都選擇在了柏林?

1999年7月1日,萊茵河畔的小城在晨光中漸漸甦醒,這平常的一天對波恩來說註定是不平常的,作為戰後德國分裂之後西德的首都,將於兩德統一8年之後的今天,將首都之位還於柏林。

河上的霧氣緩緩散去,一場世紀的遷都之旅拉開帷幕。

曾經這座安靜的小城只能看到散步的行人的街道上,如今只有匆忙搬運著家當的人,和一輛輛卡車從街頭到街尾連成的一條條長龍。在波恩到柏林600餘里的公路上,前面卡車揚起的塵土還沒有落地,緊跟著後面的車再次呼嘯而過。

柏林也在為了重建新都而忙的熱火朝天,家具,文件,被搬到國會大廈和政府人員的新家中。自戰敗以後,柏林人這是第一次看見希望,往昔的榮耀在向他們揮手,每一個柏林人的眼裡都有光,屬於柏林的時代即將到來。

柏林

為何要遷都柏林

在分裂期間,東德與西德分別在蘇聯和美國的領導下採取了不同的政策,西德採取資本主義制度和政策,東德採取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由此經濟水平也拉開了差距,東德經濟水平遠低於西德,在東德地區,人們的收入普遍都比西德低,每月工資為2800歐元(3138美元),且德國排名前30的企業大多也是位於西德。

這這種強烈的不平衡也使得在名義上統一之後,原東德居民對於聯邦德國的歸屬感並不是很強,且有很強的不安,甚至覺得自己在地位上被看做是二等公民。

統一之前,由於東歐劇變,東德經濟失衡,處於經濟困難的狀態,西德要向東德輸入大量的資金來維持東德的發展。

科爾總理之前許下的東德居民生活水平不會下降的諾言兌現不了,也引起了大量東德原住居民的不滿。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政府不採取任何措施,那麼所謂的統一不可能真正的實現,甚至國家都會處於動盪之中。

科爾總理

所以為了安撫東德的公民,告訴他們「我們仍然是一個整體,聯邦沒有放棄你們。」同時政府部門的到來又能為柏林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和企業的關注,以此來恢復柏林的經濟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將首都遷到柏林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而且柏林本身具有悠久的歷史,這樣的歷史名城做首都在國際上有足夠的影響力。1244年首次有文獻提到柏林,從1871年到1949年一直是德意志第一,第二,第三帝國的首都,柏林對於德國所有人來說本就是統一與強大的象徵,在很多人心裡,柏林作為首都的德國才是強大統一的德國,波恩的時代是分裂和失敗的時代。

從上個世紀以來,柏林一直是德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

在國際上,同英國倫敦,法國的巴黎是同等地位的在德國只有柏林。相較而言波恩在二戰之前只是一個寧靜的小城,地處德國邊緣,無法輻射全國。

人口不過30幾萬,它的人口和地理位置都限制著波恩在統一之後的發展。且柏林地處歐洲中心,扼守東歐與西歐交通要道。將首都遷往柏林無疑更適合統一後的德國在經濟發展和國際上的戰略要求。

波恩

柏林對於德國而言是統一的象徵,也是往昔的榮耀。其歷代首都的形象深深紮根在德國的所有公民記憶中,即使拋去所有經濟政治利益,柏林成為德國的首都,每一個德國人都可以接受,每一個德國人骨子裡都流淌著從他們老祖宗就開始的對柏林的崇敬。

已不同於冷戰時期作為美蘇兩大集團爭鋒的前沿,如今以及以後的柏林都會作為歐盟貿易向東的橋頭堡而發揮重要作用。將首都遷到柏林,加速重建柏林,促進柏林的經濟發展,可以讓德國在未來的巨大的推動作用中攫取更多屬於德國自己的利益。

無論是從德國當時的處境還是為了以後能夠更好的發展,選擇潛力巨大地理位置優越的柏林毫無疑問不是一座只有32萬人口所能比的,這一點所有人都清楚,但是對於與波恩同度過這艱難的40年的西德人民,拋棄波恩卻是一件無法直視的殘忍的事情,而且把首都搬到柏林其中工程的浩大,也讓政府首腦不免陷入了猶豫。

德國聯邦議院

遷都前夜的躊躇

在1990年10月3日統一之後,就保留西德首都波恩還是將首都遷往柏林,德國聯邦議院經歷了長期激烈的辯論,才於1991年6月20日決定「將聯邦議院及政府功能的核心部分遷往柏林」通過投票選決,337票贊成遷都柏林,320票否定。柏林派以微弱的優勢取得勝利。

遷都柏林,對於波恩人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割捨,既有經濟上的損失,也有精神上的背叛。在聯邦德國最初的50年里,使德國從殘破的戰敗國一步步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第三大經濟強國,逐漸被世界再次接納的一條條重大的決定,正是在波恩完成的。

波恩陪著德國走完這個世紀最艱難的一段旅程,波恩與聯邦德國已經緊緊地綁在一起。政府機構在波恩創造的就業崗位也會在政府機構搬到柏林時一同離開波恩,這也就意味著波恩為此還要付出大量公民失業的風險。

法西斯統治

對於德國政府,除了安撫波恩之外,同時還要應對國際上質疑的聲音。將首都定在柏林的聯邦德國是不是又會回到稱霸歐洲的那個德國?它會不會繼續之前的帝國主義?柏林對於歐洲來說除了是一座古老的都市,同時也刻上了納粹大屠殺的烙印。

1933年國會縱火案,希特勒在這裡建立了法西斯統治,水晶之夜600萬猶太人慘遭毒殺。柏林象徵著那個輝煌而可怕的德國,如今首都又回到柏林,那麼德國本身的態度就值得國際上其他國家來討論了。

未來,究竟是歐洲的德國,還是德國的歐洲?

在波恩的外國使團也存在了很多不滿的聲音。駐德國的外交使團團長、喀麥隆駐德國大使讓·梅拉加對其它國家使館說:

「我們從來沒想過要遷到柏林去,維也納外交公約規定駐在國必須為購買使領館提供方便,並幫助外交使團為他們的成員尋找適當的住房,我們還急什麼!

在柏林,可用於建使領館的地方很多,但大多數都是私人產地。他們的要價都超過了非洲國家的承受能力。梅拉加說:每天我們都接到一長串的建議,但每個建議要花10多億法郎,這個價格我們絕對付不起。

德國外交使領館大樓

據來自德國方面的設想是,在柏林建一棟外交使領館大樓,在樓內配備有可供各國使領館都能輪流舉行招待會的場所,讓那些資金缺乏的使領館都住進去。但卻遭到了駐德國的外交使團中一些不願搬遷到柏林的使館的堅決反對。

目前,在柏林的外交機構共有151個,外交官3000人,包括行政人員、家屬共計17000人。 據說俄羅斯、美國、法國、英國等國的使館,在柏林都有歷史遺留下來的地皮,這些國家的使館搬一次家可不容易,最大問題是資金。就連美國也感到了困難,美國外交部正在國會的督促下出售它在德國的產業,為建造駐柏林大使館籌集資金。

其實對於德國本身,這次搬遷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波恩地處西北邊界,而柏林位於德國的南部,相距600餘公里,遷都耗費的人力物力都十分巨大,要花費3、4百億馬克,對於當時的德國也是不小的負擔。

聯邦政府

遷都落幕

為了平衡波恩,在遷都之前聯邦政府對波恩進行了一系列補償政策:1994年的《柏林——波恩法》中規定國防部、環境部、衛生部、教育部、發展援助部和農業部留在波恩。這樣一來不願意搬家的政府人員只需要換一個部門就可以了,不會造成太大的人員流動;二來也也可以減少因為失去首都之名對波恩造成的損失。

在國會大廈落成典禮上,施洛德對國際上的質疑做出了回應:「遷都柏林,也是重返德國歷史,回到給德國和歐洲人民帶來巨大苦難的兩次獨裁政權所在地。但是把帝國的國會大廈同帝國等同起來,就像把柏林同普魯士的顯赫和德國專制主義混為一談,是毫無意義的」。

對於德國人而言,柏林既是往昔的統一與榮耀,也是剛過去的罪惡與傷疤,回到柏林,也就是要去接納這一切,去面對這一切。這個孕育了一戰和二戰的古老國家,不光要向世界上其他國家解釋如今遷都柏林並不是帝國主義的野心,在後面的行動中也需要去證明自己。

蒂爾澤

1999年4月19日國會大廈改建完成,議長蒂爾澤接過大廈鑰匙主持了遷址後的第一次全體會議。5月23日德國聯邦大會在國會大廈舉行。

柏林,在跨越了動盪的半個世紀之後,至此終於再次作為德國的政治活動中心活躍在世界舞台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Svl0HYBjUShLqujl_E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