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在視野之外:人類歷史首次「超視距」海戰

2019-11-27   國家人文歷史

珊瑚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面積廣達480萬平方公里。珊瑚海的北方,左面是紐幾內亞,右面是索羅門群島,中間是新不列顛島。珊瑚海的西南方是澳大利亞,東方是斐濟,南方則是新喀里多尼亞。命運之神使這個熱帶海洋處於這些大陸和島嶼之間,成為美日海軍交戰時的必爭之地。1942年的初夏,這片曾經十分平和的美麗的大海便不得不屏住呼吸,目睹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場「超視距」海戰⋯⋯

自從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日本人已經肅清了西太平洋的盟軍,奪取了大於本土10倍的新領地。從開戰開始僅是被日軍俘虜的同盟國軍隊就有25萬人,而日本方面的人員損失不過死7000、傷14000左右而已。從軍事上講,這當然是個「赫赫戰果」。

這場戰爭接下來該怎麼進行呢?1942年4月16日,日本軍令部提出了《大東亞戰爭第二階段作戰帝國海軍作戰計劃》,聲稱「第二階段帝國海軍的作戰目的是殲滅太平洋、印度洋地區的敵方艦隊及航空兵力⋯⋯」這就意味著,日本海軍放棄了長久堅持的以「漸減邀擊作戰」為核心的戰略守勢,轉而準備在太平洋戰場展開「連續作戰」,意圖趁兩國海軍實力接近時逼迫美國海軍與其早日決戰。

相比之下,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的態度更加激進。4月下旬,聯合艦隊在新近入役的巨型戰列艦「大和」號上舉行了總結第一階段作戰的研究會。山本五十六明智地意識到,「隨時間推移我方的劣勢將加速累進」,「敵(美國)的軍事實力是我之五倍、十倍,對此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如何才能確立持久戰,必須經常對敵人痛處予以猛烈攻擊,若不如此將難以保持不敗之態勢。」

但是,究竟哪裡才是「敵人痛處」呢?日本陸軍主張攻取亞洲大陸,海軍則主張擴大海上版圖。甚至在海軍內部,也存在著極大的分歧:軍令部主張繼續南下,占領澳洲;而聯合艦隊方面卻認為,應當首先東進,奪取中途島。山本五十六一再重申,只有殲滅了美國的航空母艦,才能確保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安全——美國轟炸機恰在1942年4月從航母起飛對東京發動的空襲使得他的看法顯得更有說服力。最後雙方妥協的結果是,日軍同時在南、東兩個方向出擊。軍令部對南方的進攻,導致了珊瑚海海戰,而山本五十六的東進計劃,則導致了稍晚爆發的中途島海戰。直接引發「珊瑚海海戰」的作戰行動叫作「MO 作戰」,目的是占領紐幾內亞的首府莫爾茲比港(今巴布亞紐幾內亞首都)。對於日本人來說,占領這一基地可謂一舉兩得:既能保護拉包爾以及紐幾內亞的日方軍事要地,又可限制澳大利亞北部美方航空基地發揮作用。

參加珊瑚海海戰的日本機動艦隊航 空母艦「瑞鶴」 號上

按說戰略目的既然如此清晰,聯合艦隊當時又對美國太平洋艦隊占據著明顯優勢,若是揮動大軍直接殺將過去,盟軍方面大概也只能選擇暫避鋒芒。偏偏一幫「海軍大學校」出身的精英參謀,搞出了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的兵分幾路:一路是進攻圖拉吉(屬索羅門群島)的部隊叫作「圖拉吉攻略部隊」,一路是進攻莫爾茲比港的部隊叫「莫爾茲比攻略部隊」,為兩路部隊護航的艦隊叫作「MO攻略部隊」(擁有「祥鳳」號小型航母,由五藤存知少將指揮),最後還有一路位於所有部隊的最東側的「MO機動部隊」(擁有「翔鶴」與姐妹艦「瑞鶴」兩艘大型航母,由高木武雄中將指揮),負責為攻略部隊提供空中支援,並且一俟盟軍的海上力量進入珊瑚海即將其殲滅。按照日本方面的如意算盤,1942年5月3日將占領圖拉吉,一星期後對莫爾茲比港發動總攻。這一切大功告成之後,參戰的航空母艦都將北上轉用於中途島戰役。

只不過,珊瑚海不是珍珠港。5月5日,擁有兩艘航空母艦(「列剋星敦」號與「約克城」號)的美國海軍第17特混艦隊(由弗萊徹少將指揮)已經完成了戰鬥準備並嚴陣以待了。

這並不是巧合。幸運的美國人在1942年1月20日從一艘被擊沉的日本潛艇上得到了一份日本密碼本。因此美國情報分析專家就可以更順利地破譯日本海軍的行動交流信息,從而看出對方的意圖——占領莫爾茲比港,切斷美澳交通線。美國人甚至清楚地知道,即將南下的兩支日本機動部隊的兵力編成、行動計劃以及登陸部隊從拉包爾出發的日期。

「戰場迷霧」對於美國人的單向透明,使得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敢於孤注一擲:第16特混艦隊前往空襲東京,幾乎同一時間,第17特混艦隊南下珊瑚海迎戰——這意味著珍珠港將得不到航空母艦編隊的保護。尼米茲甚至命令第16特混艦隊在完成空襲東京任務後前往南太平洋。這就意味著日軍到時候將額外遭遇兩艘美國航空母艦(「企業」號與「大黃蜂」號)而在航母數量上處於3:4的劣勢。只不過,第16特混艦隊直到5月14日至16日到才達這片海域。此時珊瑚海的戰鬥已經結束了——志得意滿的日本人當然不知道,在海戰開始前他們已經意外地逃過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