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他鄉埋忠骨,故土入葬衣冠冢。
萬里長空忠魂舞,招魂包前祀先烈。
這是流傳在汶川三江鎮的一首詩,
這首詩講述著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
是一段發生在我們汶川人身上,
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
足不出戶,宅家抗疫!
今天就跟小游一起
走進這段藏在汶川三江
170多年的神秘故事
……
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三江鎮里,
有座「奇特的墳墓」。
這座墳墓里,
安葬的不是遺骸,
而是2000多條辮子。
這些辮子的主人是
抗英鴉片戰爭中的2000多名藏羌勇士。
流傳在三江詩中的故事,
便是由這裡開始
……
01
故事要追溯到170多年前,1840年6月,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古老的中國如一頭沉睡的雄獅,在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中搖搖欲墜,滿目瘡痍。戰爭開始後不久,英軍一路北上,先後攻陷了舟山、寧波、定海、吳淞,逼近南京城。
情急之下,清政府只得從全國各地調集兵馬,倉促應戰。1840年底,清政府的調兵令傳到了遠離前線的藏族聚居區———四川嘉絨(今阿壩州)汶川縣三江鎮土司索衍的手中。
面對國家危難,索衍沒有選擇偏安一隅,而是當即決定,派瓦寺土司守備哈克里,會同大金土司阿木穰等人,率藏羌軍赴東南沿海,協助清軍保家衛國。
臨危受命的2000多藏羌民勇士們懷揣保家衛國的光榮使命,在家國危難之時挺身而出。他們跨在高頭戰馬上,頭戴虎皮帽,身著戰袍。從阿壩出發,橫跨半個中國,5000里奔襲寧波,踏上了保衛國家的征程。
02
可惜欽差大臣奕經不懂軍事,又十分迷信,在等待藏兵到來之時,去西湖關帝廟求得一簽,簽上顯示「不遇虎頭人一喚,全家誰敢保平安。」
在阿壩藏羌兵抵達之時,奕經驚訝地發現他們個個頭戴虎皮帽和簽中的「虎頭」一致。迷信的奕經不顧雙方懸殊的武器差距,竟命令部下強攻英軍,收回寧波和鎮海。
奕經將進攻的時間選在1842年3月10日四更時分。這天是難得的「四寅期」,即虎年虎月虎日虎時!他又任命屬虎的總兵段永福為大將,這樣就湊足了「五虎」,此計名為「五虎撲羊」,而英國則是那隻「羊」。
奕經「五虎撲羊」的謬論固然可笑,但哈克里和阿木穰率領的藏羌軍確實英勇善戰。每次發起進攻前,他們總是主動要求打頭陣,以「不戰勝,即戰死」的決絕之志,英勇殺敵。
由阿木穰率領的百餘名藏羌士兵負責攻打寧波城的西門。戰鬥打響後,藏羌兵擒殺了城門口的英軍哨兵,打開城門,隨後清軍大部隊迅速攻入城中。攻入寧波城後,清軍大隊人馬直奔英軍指揮部。
可是英軍指揮部的所在地「門堅牆高」,進攻士兵無法攀登。英軍利用高度優勢火力射擊,清軍冒著彈雨發起強攻,但畢竟火力太弱,始終無法前進。
不久,英軍拉來了大炮轟擊,清軍傷亡慘重,阿木穰和他率領的百餘名藏族士兵全部為國捐軀。
在英國軍官記載中曾提到:他們的屍體厚厚地亂攤在四旁,他們的帽子是用老虎皮製的。由此肯定,這一定就是來自阿壩的藏羌兵們。
03
在寧波反擊戰打響的同時,由哈克里率領的另一隊藏兵來到了鎮海附近。作為朱貴的先頭部隊,他們的任務是奪取招寶山上的要塞威遠城。
攻山戰鬥開始後,哈克里率領藏族士兵衝上陡峭的台階,殺向招寶山上的威遠城。藏羌兵敏若猿猴,在英軍的槍林彈雨中閃轉騰挪,攻入威遠城。
山上的英軍們拚命用大炮射擊,可命中率極低,正當英軍要敗下陣來之時,停泊在江中的英國軍艦從後方向藏羌兵開炮,藏羌兵們腹背受敵,無奈只得退進慈溪大寶山進行防禦。
3月15日,英軍從寧波出動近2000人前後夾擊駐守在大寶山的清軍。朱貴率領包括藏軍在內的500多名清兵英勇抵抗。
戰鬥中,朱貴和他的兒子先後手舞戰旗,指揮部隊作戰,不幸都被炮彈擊中壯烈殉國。
這場2000對500多人的戰爭,持續了10多個小時之久,經過長時間的激烈戰鬥,清軍已彈盡糧絕。眼見英軍衝上了陣地,哈克里從腰間抽出戰刀,與衝上來的敵人展開了肉搏戰。
在亂軍中,哈克里和他的將士們奮力殺敵,重創英軍,無奈最終實力懸殊,將士們在槍林彈雨中無處躲避,一一陣亡。戰後,損失慘重的英國人仍心有餘悸,承認「自入中國來,此創最深」。
由於在大寶山之戰中傷亡慘重,英軍不敢再次進攻,慈溪縣城才得以保全。
04
2000多民藏羌屯兵在保衛寧波的抗英戰爭中幾乎全部殉國,當地百姓為紀念祭奠為國捐軀的官兵戰士們。募捐建立了「朱貴祠」,阿木穰、哈克里等藏族勇士的英名,也被安置在祠中祭祀。
朱貴祠:左哈克里、中朱貴、右阿木穰
路途遙遠,無法運回大量的屍骸又不忍舍其而去的同伴,最終將這些將士的遺骸埋葬在浙江「鴉片戰爭陣亡將士之墓」中,而將殉國的同胞們的辮子剪下連同腰牌送回了故鄉阿壩,祈望英勇獻身的藏羌勇士們魂歸故里。
其實除了中英鴉片戰爭,阿壩藏羌屯兵還曾參加過平定清朝同治年間西北暴亂、平定台灣叛亂、遠征尼泊爾等戰爭。
於祖國的西南邊陲,過著恍如桃花源般恬靜生活的藏羌民族,在國家危難之際,並沒有偏安一隅,而是隨時應詔,不惜跋涉千里參戰,甚至不惜犧牲生命。
05
汶川的祖先們對國家赤膽忠誠,為保衛祖國領土完整鞠躬盡瘁,為民族大團結作出傑出貢獻。家國主義、愛國情懷深深地刻進了祖輩們的骨子中,用行動與血液,傳承了下來!
如今在三江鎮藏、羌、回、漢族各民族融合發展,描繪出了民族團結進步的幸福家園。而祖輩傳承下來的愛國主義與家國情懷精神,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愈傳愈濃!
愛國思想已深入每個汶川兒女的骨髓,化作強大的精神力量,時刻激勵著汶川人民眾志成城、自強不息、開拓進取、感恩圖報。
5000多里的跋涉,
待英雄回到故土時,
只剩一支辮子。
祖先們將寶貴的生命獻給了祖國,
作為後輩的我們,
一定不能忘記祖輩的榮耀與精神。
那埋於家碑下面的辮子,
將永遠銘記著祖先們英雄事跡與愛國精神!
人雖亡,魂猶在!
祖先們,
您的汶川如今已是一片繁華,
您的後輩們過得幸福安康,
這盛世如您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