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上的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一座悠久深沉的城市,有著「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的美譽。
網絡上的西安,卻成了一個極其熱鬧的世俗之地,隨便吃個毛筆、摔個碗都能在某視頻軟體上引來眾人圍觀,各種新穎的旅遊項目更是讓人目不暇接。
這種傳統與現代的混搭,常常讓人產生疑惑:有著兵馬俑、大雁塔的傳統西安,與網紅美食、前衛音樂會的現代西安,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西安?
秦腔與現代搖滾里的西安
在全中國沒有哪個地方的音樂像陝西的秦腔一樣,直接、豪放、蒼涼、吶喊,其他地方的音樂都比較含蓄。
在漫長的歲月里,西安,乃至整個西北地區,沒有任何一種戲曲種類擁有像秦腔這樣至高無上的地位。
秦腔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戲種,據說是從西周時代流傳至今。相傳,唐玄宗李隆基曾經專門設立了培養演唱子弟的梨園,既演唱宮廷樂曲也演唱民間歌曲。梨園的樂師李龜年原本就是陝西民間藝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陣樂》稱為秦王腔,簡稱「秦腔」,這大概就是有史可考的最早秦腔樂曲。
與溫和婉轉的越劇、崑曲等南方戲種截然不同,秦腔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點。其風格粗獷,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以至於常常被稱為「吼秦腔」。
以秦腔名角康建海老先生表演的《金沙灘》為例,其蒼涼雄渾的唱腔與悲壯的故事相得益彰,令戲中的英雄顯得格外慷慨激昂,唱到動情處,真叫人怒髮衝冠,恨不能穿越到故事中,與主人公一起與奸臣賊子決一死戰……
我們唱的是秦始皇的口音。——黑撒樂隊
令人驚奇的是,在西安這片曾經孕育了秦腔的沃土上,另一種直抒胸臆的現代曲種——搖滾也在破土發芽,茁壯成長,如今甚至已經成為了一顆枝繁葉茂的大樹。
1990年,中國搖滾教父崔健帶著「新長征路上的搖滾」巡迴演出來到西安,迅速引爆了全城年輕人的荷爾蒙。眾所周知的「西安搖滾三傑」張楚、許巍、鄭鈞,也在這之後陸續出現。
從1990年開始到現在,西安可統計的搖滾樂隊至少有二百多支,已經成為中國搖滾樂隊繼北京之後的第二大根據地。現在,西安仍然活躍著大批新生代搖滾音樂人。
比如,最近熱門的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裡邊就有一個代表西安的樂隊——黑撒樂隊,極受年輕人的歡迎,因為他們的歌直接說出了年輕人想說卻往往說不出來的心裡話。
黑撒樂隊極具特色的一大亮點是歌詞,既融入了陝西固有的方言元素,又有大量的現實情景引入,平易近人,卻又不失趣味。
儘管作為一支搖滾樂隊,黑撒樂隊也從不缺乏冷靜的思考。譬如對年輕人而言,西安城一面是無與倫比的歷史古韻,讓這個城市有了睥睨天下的傲氣;另一面是現代化的矛盾衝突,封閉落後的殘餘依然存在,讓崇尚奮鬥、崇尚自我的年輕人愛恨交織,這種複雜的情感全都在《這個古城》這首歌中得到了體現。
那麼,西安為什麼成為了搖滾的熱土呢?
許多人認為,這與古老的秦腔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或許,秦腔就是千年前的搖滾樂,而搖滾樂也令古老的秦腔煥發了新的生機。
如今,有一些年輕音樂人正在做著將秦腔與搖滾融合在一起的工作,比如譚維維在《中國之星》里的陝西搖滾,曾讓崔健、劉歡激動不已,其中的秦腔演員張喜民也成為了當紅歌手。譚維維在春晚上演唱的一首大氣磅礴的《華陰老腔一聲吼》更是這類作品中的翹楚之作,令人回味無窮。
在不少傳統戲劇,比如崑曲,京劇處於頹勢的今天,「秦腔搖滾」的火爆或許能帶給我們一點啟發:
早先,由於中國傳統觀念的束縛,手藝不輕易傳外人,導致一些優良的東西無法傳承,嗩吶是這樣,秦腔也是這樣。這就需要有人帶著他們從這個圍城中走出來,以現代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對這些傳統藝術進行重新包裝,就像是《樂隊的夏天》中九連真人對嗩吶的推廣,譚維維對秦腔的改良與推廣一樣,在老樹上開出新芽。
傳統與網紅美食里的西安
顏色太金黃可愛,吃在口,又不忍細咬,半囫圇下肚,結果有燒了心的。臨潼人炸的糊塌味最佳,油鍋前常圍滿人,便有一光棍只看不買,張大口鼻吸味,竟肥頭大耳。——賈平凹《舌尖上的西安》
說到西安美食,老輩人最喜歡推薦涼皮、歧山臊子麵和肉夾饃。
他們對這些美食的老講究如數家珍:在晶瑩剔透的涼皮上加上焯過的綠豆芽,加鹽,加醋,加芝麻醬,再用三指一捏,三條四條地在辣椒油盆里一蘸放入碗上,真可謂「青紅皂白」,令人垂涎三尺。
關於歧山臊子麵有個口訣:韌柔光,酸辣汪,煎稀香。其中,「韌柔光」指的是麵條本身,「酸辣汪」指的是面的調料,「煎稀香」指的是麵湯,只有三者齊備,才能稱得上是歧山臊子麵。至於臊子,則必須選用帶皮切塊的豬肉,碎而不粘。
肉夾饃中所夾的肉其實並不是臘肉,臘肉是用鹽腌的,肉夾饃肉則是用湯煮的……
然而,令很多老輩人頗感不解的是,在抖音上爆紅的新一批「網紅美食」卻並不是以這些老面目出現的。
摔碗一上手,山都抖一抖;喝了摔碗酒,家裡啥都有!——永興坊摔碗酒廣告
其中最火的莫過於西安摔碗酒。在城牆腳下的永興坊,很多外地顧客花5元錢買一碗米酒,喝完之後,便將陶瓷製成的酒碗當場摔碎,以「求吉利、保平安」。於是,堆積如山的碎碗成為了店家的業績,也成為了他們最吸引人的招牌。
但實際上,摔碗酒並非是現代人所創,而是陝西南部嵐皋縣接待尊貴客人的一種傳統儀式,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
還有西安著名網紅食物——毛筆酥。它雖然精緻小巧,但也要經過和面、擀麵、切面、疊面等十幾種工序,與西安的傳統麵食製作方法十分相似。
因此,所謂「網紅城市」只是西安的一個表象而已,在現代文明的碰撞之下,西安仍然保留著幾千年華夏文明的深厚底蘊,只不過將傳統與現代糅合起來,再重新包裝罷了。
西安既不完全是傳統的,也不僅僅是現代的
然而,如何在網紅表象下更好地傳播與繼承歷史文化,如何不失初心保持著原本的味道?
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從國外經驗來看,很多網紅城市都流於形式,為討好遊客而將自己深刻的內涵扁平化、庸俗化。
西安,近年來也有這樣的趨勢。比如碑林區鐘樓附近可以隨意變化臉型嚇哭不少小孩的巨型秦俑,以及抖音上走紅的人物模仿兵馬俑,層出不窮的關於兵馬傭的主題服務等,雖然熱鬧,卻不免有「譁眾取寵」之嫌,將深厚的歷史底蘊「降維」成了一張薄薄的文化名片。
或許,故宮證明了弘揚傳統文化「正確的打開方式」是什麼。
比如故宮近年來拍攝的、頗具趣味性的節目——《如果國寶會說話》,有明星流量的——《故宮寶藏》,有人文情懷的——《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及故宮舉辦的一些廣受歡迎的新穎活動,比如去故宮過元宵節,故宮美妝容等等,這些節目和活動涉及各個方面、各個人群,形式多樣,接受程度也比以往更高。
這說明,結合時代特徵去創新才是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命力的不二法門。
總之,西安既不完全是傳統的,也不僅僅是現代的。
正如大作家賈平凹在《西安這座城》中所寫的那樣:「記住,歷史當然翻開了新的一頁,現代的西安當然不僅僅是個保留著過去的城,它有著其他城市所具有的最現代的東西。但是,它區別於別的城市,是無言的上帝把中國文化的大印放置在西安,西安永遠是中國文化魂魄所在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