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視野」GaN蟄伏15年將迎爆發:未來幾年價格將逼近矽

2020-02-24   半導體投資聯盟

集微網消息(文/小北)小米10亮相即成為新晉「帶貨王」,帶火GaN(氮化鎵)充電器、WiFi6等配置的同時也將推動行業的硬體升級。

GaN優勢明顯,晶片設計難度重重

正如雷軍所言,GaN作為一種新半導體材料,給充電器帶來了無法想像的效果。

「GaN器件可以實現比矽器件快100倍的開關速度。矽半導體器件向前推進可以實現200K開關頻率,而以納微GaN產品為例,單管已經可以實現20M的開關頻率。被小米10 Pro充電器採用的納微半導體65W氮化GaN方案,開關頻率僅設計在500K左右,是傳統矽器件的6-7倍的速度,但其優點已經非常顯著了。」納微(Navitas)中國區總經理查瑩傑在接受集微網記者採訪時解讀GaN優勢背後的原因。

不過,高頻化也帶來眾多挑戰。

查瑩傑表示,過去十幾年中,大家對氮化鎵的印象是器件可靠性不是特別好。這是對器件的一個誤解,器件本身已經非常可靠,而是高頻化會對周圍電路要求更為苛刻,例如帶來很多噪聲、干擾的問題。

換而言之,驅動、控制和保護GaN這樣的高速器件成為行業的挑戰,從而使其應用受到限制。

「為了克服這個問題,納微成為了全球第一家GaN功率IC公司。納微採用GaN工藝做驅動、保護、邏輯控制、電平轉換電路,並將這些關鍵的數字和模擬電路與GaN功率器件單片集成,這樣寄生參數大幅下降,實現高頻化的可靠性,系統問題得以解除。此外,對於工程師而言,使用更為簡單,通過數位訊號就可以進行控制,這是納微非常獨特的技術,我們在該領域擁有超過40項專利。」查瑩傑補充道。

據介紹,對於GaN IC而言,設計難度是最大的。用GaN做功率器件常見,但利用GaN做小信號器件卻極少見。在GaN的元件庫中,小信號方面非常匱乏。納微有一支很大的團隊,在過去5年時間專注於用GaN做邏輯控制電路等。

GaN歷經多年磨練,迎來春天

小米帶貨、雷軍打call,納微成為近期備受關注的 IC企業、GaN企業之一。其實,納微成立於2014年,在GaN領域已深耕數年。

查瑩傑表示,GaN從IR做第一個功率器件到現在已歷時15年以上,而2018年後GaN器件才真正進入一個大批量量產的過程。目前GaN功率器件玩家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基於IR「基因」的初創公司,另一類是功率半導體巨頭們,不過每一家在技術路線上都有明顯的差異,且每一家都在走嘗試性路線。

USB PD快充是納微專注的市場之一。相比矽半導體方面,GaN方案在體積、效率等方面優勢明顯。據查瑩傑介紹,在價格方面,由於GaN器件的量還沒有起來,所以價格是傳統矽器件的2倍以上,但是可以預見在未來的2-3年,GaN器件價格將以每年20%-30%下降,因此會迅速逼近矽器件的成本,這也是GaN迎來爆髮式增長的關鍵節點。

查瑩傑也指出,在消費領域納微GaN產品優勢已得以體現,去年累計出貨量實現150萬顆。隨著GaN器件在手機以及筆記本電腦領域滲透率進一步提升,我們認為GaN器件今年在消費市場總體出貨量會在1500-2000萬顆。

發力四大領域,全面替代矽仍需時間

USB PD快充之外,納微還瞄準了伺服器電源、數據中心電源、5G基站電源市場。

查瑩傑指出,這三大領域的共同特點是,需要省電、效率需提升、功率等級不是很大,而這恰符合GaN工作的範疇。

目前可以看到GaN器件在逐漸替代傳統矽器件。不過,查瑩傑認為,短期內GaN不會廣泛替代以上四大領域外的矽產品,主要受成本、生態等因素限制。

查瑩傑以USB PD快充生態建設為例,他指出,功率晶片高頻化帶來新的設計挑戰,例如磁芯、控制器是否具備了高頻能力。納微與2016年開始與安森美、TI等合作,致力於「定製化」的器件,並於2018~2019年實現量產;還與日立等在高頻磁芯方面合作。這是一個生態建立的過程,生態的建立需要很長的時間。

此外,查瑩傑也指出GaN器件的功率密度也需要用「系統」的眼光來看,可以堅信的是,GaN器件功率密度會有很快的提升。

據介紹,納微在晶片集成度上進一步加強,2020年納微將發布最新的、更高集成度的晶片。除了現有產品以外,納微也在為中大功率做一些準備,例如伺服器電源、數據中心電源產品,晶片已經開發完畢,會在封裝上進行多元化的設計。

封裝設計,也是納微中國將重點布局的方向。

查瑩傑表示,納微全球有70多位員工,中國有20位,其中深圳以前端客戶支持為主、杭州負責平台化的設計支持、上海負責華東地區的銷售。中國現有團隊以外,納微將增加封裝設計、晶片設計、下一代應用平台設計的員工。

(校對/范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