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在長期的形成、演變、發展中,形成了兩大流派:一派為「形勢宗」,一派為
「理氣宗」。清代丁芮朴在《風水祛惑》中道:「風水之術,大抵不出形勢、方位兩家。
言形勢者,今謂之巒體;言方位者,今謂之理氣。唐宋時人,各有宗派授受,自立門戶,不相通同。」
形勢宗的宗旨是:考察自然山川,地形地貌,明辨龍、砂、水、穴、向。依陰陽五行、九星、生克制化,辨吉斷凶。形勢宗注重山川形勢,廣泛運用羅盤、魯班尺,因其客觀、具象、實用,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其主要理論著作是唐代楊筠松的三部代表作:《撼龍經》《疑龍經》《葬法倒杖》。
理氣宗的宗旨是:依時間、空間、星宿、讖緯、節令、命屬,以羅盤辨方正位,運用陰陽、九宮飛星、八卦、五行生剋等原理操作運行,趨吉化煞,以期富貴平安。其理論著作首推《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經》,此書以周易、陰陽為本,「二十四山向」為基本內容,堪定宅運。
一般認為,在風水運用中,雖有「形勢宗」、「理氣宗」兩大流派,二者之間相互融合,其實不然。風水的形勢宗,論山川形勢,以察地氣,應為地學之「體」。風水的理氣宗,言元運、方位,以著應驗,應為地學之「用」。
陰陽二宅,依形勢宗「龍、砂、水、穴、向」的要求,勘定了好的風水,建造完成了陰、陽二宅,有了完整的建築主體,足以「安居樂業」。然而,它還不能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因為人們除了希望「安居樂業」之外,還期待「好運長久」。但現實生活又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人們對命運的不可期預,對事物的好壞、生命中的吉凶沒有把握,「宅好心不安」。
形勢宗的方法與理論,並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的這一心理需求。理氣宗的形成,正是為了解脫人們在對「命運」難以由自己掌握的基礎上而成立。它「可以」對人們的「命運」進行「推算」,並對命運的吉凶進行化解,迎合和滿足了人們的心理需求,以達到「宅好命也好」的願望。
由於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差異,人們對命運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解讀,致使理氣宗流派竟出,三元、三合、納甲、飛星、八宅、命理、玄空、奇門等,表現各異。
形勢宗的內容,因依託自然山川,「安居樂業」的成分多。理氣宗的內容,以「運氣」為立點,「迷信」的成分重。
無論是「形勢宗」也好,「理氣宗」也罷,無論流派何等多出、何等繁雜、何等「神奇」,其根本的運用理論,皆離不開陰陽、五行生剋的古代哲學思想,有了這個根本,則有了解讀中國方術全部的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