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PM2.5濃度,仍是世衛標準的3.9倍

2019-12-13   科學網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司長任樹本,在日前召開的第四屆「中國工業產品生態(綠色)設計與綠色製造年會」上發言指出:「當前我國綠色發展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應以生態文明為統領,綠色發展為主線,推動我國實現經濟轉型。」

我國綠色發展任重道遠,主要表現在大氣環境、土壤環境狀況不容樂觀,固體廢物產生量大,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等方面。

大氣環境污染方面,大氣環境質量尚未得到根本改善。數據顯示,全國地級以上空氣品質達標城市僅占35%左右。「經過不懈努力,2018年全國PM2.5濃度下降為39微克,但仍是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3.9倍。」任樹本說。


霧霾

對此,他表示,應以控煤為中心,抓好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將繼續實施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工作,加快實施燃煤電廠、鋼鐵行業等非電行業的節能改造、餘熱余壓利用、能量系統優化、電機系統節能等重點工程。

同時,水環境、土壤環境污染及固體廢物產量情況不容樂觀。

城鄉存在大量黑臭水體,污水直排現象比較突出,城鎮的污水管網治理能力嚴重不足;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耕地土壤的點位超標率將近20%;固體廢物產量巨大,我國每年產生13億噸工業固廢、30億噸建築物垃圾、10億噸農作物秸稈、40億噸糞便、3億噸生活垃圾。


垃圾 概念圖

資源利用效率偏低也應得到高度重視。任樹本介紹,我國人均重要資源占有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資源產出效率明顯低於已開發國家,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

目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不到60%,已開發國家的城鎮化率達到70%~80%。按照「十四五」計劃的發展要求,到203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要達到65%。


水污染 概念圖


「城鎮化人口每增加一個百分點,需要多消耗8000萬噸標準煤,增加生活用水12億噸、建築用地1000平方公里、生活垃圾排放1200萬噸。」任樹本認為,我國城鎮化發展趨勢為資源利用效率帶來了挑戰。(甘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