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萬物理論》中以獵奇為出發點,對於霍金愛情的深入刻畫,《美麗心靈》則試圖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剖析約翰·納什建立在個人強大意志之上的自我回歸。
雖然,其中也有愛情作為點綴,可在電影整體的把控上,並沒有落入俗套的愛情倫理片中,而是始終強調自我在本我與超我之間的調整。當將所處的生活環境以及動盪的時局,潛移默化的融入電影中時,我們或許對於約翰·納什自我內部鬥爭的艱苦,會有一個更為清晰的理解。
《美麗心靈》上映於2001年,而在其獲獎無數的同時,也成為了我心目中最佳的人物傳記電影。
忽略電影中與現實某些不貼切的情節設計,這部電影更加偏向於個人獨角戲的展示。當把電影的焦點牢牢對約翰·納什這一人物時,除了演技的挑戰,更重要的是把握幻想與現實,個體與群體,個人與環境三者之間的合理搭配。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當天才淪為瘋子,如何能夠在戰勝原始慾望後,對於自我需求進行合理化調整,才是這部電影所以表現的核心。
在這部電影中,有人看到了愛情的堅守,有人看到了天才的能力,但是,我看到的卻是所有人都存在的本能慾望。電影初看時,會因為天才的設定而產生興趣,可是,深入到電影展示的情節中時,我們就會發現,其實,這是一部關於「人」的電影,摒棄仰視,採用平視,拒絕獵奇,擺正態度。
一個人拒絕與社會交流,在慾望的驅使下,試圖超越極限的同時,也就在一步步陷入慾望設置的陷阱。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孤獨是與生俱來的,可是,一旦孤獨與慾望划上等號,偏執的追求,則會讓自我在本我與超我之間失衡,從而讓人成為慾望的傀儡。
「美麗心靈」是這部電影的名字,而我對於這個名字的理解,是在電影結尾時,才真正的讀懂了它真實的含義。「心靈」不是指的人品,而是指的對於放下與和解的領悟。
當滿頭白髮的約翰·納什,站在諾貝爾領獎台上發表講話時,他對於自己的成就隻字未提,而只是平淡的敘述著自我回歸後,對於生活的純粹態度,這樣的結尾與電影的名字形成完美的搭配。
電影的故事,開始於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的一場課堂演說,對於數學家極力的吹捧,以及應用學術對局勢的重要性,都在為包括約翰·納什在內的所有人,直接營造著一種凝重的競爭氛圍。說實話,教授的這種讓學術服務於政治的扭曲化鼓吹,已然帶偏著純粹的學術追求,而坐在角落裡的約翰·納什,孤僻與倔強的性格,從眼神中便可以看出。
約翰·納什在課堂上選擇自覺的與其他人分開,這是自我封閉的表現,而因為學術上的極致追求,以及勢在必得的惠勒研究所,則成為了打開約翰·納什內心慾望的鑰匙,這是自我迷失的開始。
其實,無論是天才還是普通人,都存在著原始慾望,有慾望是好事。電影里,在只注重結果的學術理論探索上,必須做好超越極限的準備,可是,也得做好合理控制慾望的決心,因為,沒有自我束縛的超越,最終會讓慾望徹底摧毀自我。
在敘事手法上,導演並沒有用精神分裂來刻意故弄玄虛,從電影一開始,就在將約翰·納什朝著普通人的方向塑造。雖然,電影進行了三分之一的時候,才點出了約翰·納什得了精神分裂症,可是,在電影的開始,已經安排了約翰·納什三種人格的出現。
室友、軍官和小女孩,這三種人格分別代表著約翰·納什的三種需求,對於友情的渴望,對於名利的渴望,對於純真的渴望。而這三種渴望的出現,正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約翰·納什自我封閉與自我迷失後,所激發出來的三種人格。
前半部分導演在刻畫一個天才,後半部分導演在講述一個普通人,而他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對於慾望的正確理解以及對於自我的正確對待。
約翰·納什瘋狂的研究與探索,的確讓他創造性的提出了「博弈論」,並且順利的進入了惠勒研究所,永不滿足的追求是好事,可是,背離初心的瘋狂則是壞事。
其實,這部電影也在間接的諷刺著當時的時局。從電影開始教授的那段講話,已然將學術與政治掛上了鉤。學術代表興趣,政治代表權力,當興趣被權力牽制,那麼,所有的熱愛都會成為政治家手中的工具,而利用學術上的追求,來滿足政治家的野心,這本就是本末倒置的一件事情。
約翰·納什的瘋狂,很大程度上便來自於外部權力的干擾。就像他幻想出來的軍官一樣,利用對於功成名就的渴望,時時刻刻都在強迫著約翰·納什。
時局的動盪,自我性格的缺陷,慾望束縛的薄弱,都讓前期的約翰·納什漸漸迷失著自我。造福人類的理論卻被野心家利用,這讓原本建立在熱愛之上的純學術追求,漸漸偏離正常軌道,於是,約翰·納什在多重人格的逼迫下,被自己的慾望打敗。
我記得佛洛依德曾提出過「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
這裡的自我,是平衡本我和超我的關鍵,而約翰·納什,恰恰是被本我主導後,陷入了自己幻想中,從而與超我出現斷層。在沒有道德與法律約束的幻想中,約翰·納什只能與幻想出來的對象進行傾訴,這是一種可怕的原始慾望的泛濫。
電影站在普通人的視角,弱化著約翰·納什天才的表現,幻想與現實的結合中,讓觀眾從約翰·納什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說實話,當下壓力巨大的情況下,很多人或多或少存在著多重人格的表現,這是現實狀況與自我慾望無法獲得平衡之後,用來在幻想中滿足自己的行為。就像約翰·納什因為孤獨,創造出了室友,因為名利,創造出了軍官,因為純真,創造出了小女孩。
雖然,電影中的約翰·納什,從頭到尾都沒有完全擺脫幻想,但是,他選擇了忽視幻想,這是一種對於慾望的合理調整。
之前,他覺得上課就是在浪費時間,而當他回歸課堂之後,才發現,其實,傳道受業解惑會讓自己更加擁有對於知識純真的態度。他之前過分在意的名利,也在他回歸自我與專注研究中,慢慢的迎來了眾人的膜拜。那一支支擺在他面前的鋼筆,就是最好的證明。而他獲獎後對於妻子的感謝,則是擺脫孤獨迎接溫暖的最好方式。
你以為我們的夢,噩夢是怎樣的嗎?難道一直用痛苦飼養它們。它們是我的過去,其實每個人都被過去所纏繞。
痛苦只會換來痛苦,而當學會合理的利用和控制自己的慾望,回歸到追求知識本來的純真心態,擁抱生活與他人的樂觀態度,這才是這部電影最為重要的主題。
我記得這部電影的名字,還有另外一個翻譯,叫做「完美大腦」。個人感覺,這個翻譯有點局限了,因為,這不是一部關於智商的電影,而是一部關於情商的電影。這裡情商指的是,對於自我與外界任何事情相處模式的合理規劃。
從最為原始的本我,到最高層次的超我,起到平衡作用的自我,是最為關鍵的。
即使你的肉體是脆弱的,但是,你的精神卻可以是強大的。約翰·納什用自己的精神意志克制著精神分裂症的侵擾,而電影的重點,便是對於這個過程的完美再現。親情、友愛和愛情都是外部的影響,而與自己內心的和解,與現實的交流,這個內部的影響,才是讓故事呈現出情感共鳴的關鍵。
約翰·納什是一個傳奇,電影中,導演對於他現實與幻想合二為一的展示,讓約翰·納什形象的塑造更為立體化。
前半部分,讓觀眾不知不覺走進了約翰·納什的幻想中,而當後半部分把這個幻想打破,觀眾煥然大悟的時候,才意識到,無論是天才還是普通人,沒有被束縛的慾望泛濫,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情。
我們都曾執著過,但最難的是學會放棄,我們都曾被慾望支配過,但最難的是看清現實,而我們很多人,還在苦苦掙扎著,所以,不要以為多重人格是精神病人的專有,其實,正常人也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