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力量:抗疫路上的強有力支撐

2020-03-21   306醫院醫學科普

李艷蕾 宋婧,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原306醫院),藥劑科

醫研部醫學科普中心 編輯

庚子之春,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在中國肆虐,現已呈現全球大流行態勢。經過全國人的奮力阻擊,已取得顯著成效,總體上我國本輪疫情流行高峰已經過去,但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疫情則鬧騰個不停。世界衛生組織對中國積極應對疫情的防控措施給予了充分肯定,中國的行動向世界展現了中國方案、中國速度、中國力量,傳遞了中國信心。抗擊新冠疫情的有力武器是科學技術。下面來看看科學技術在這次抗擊疫情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1. 病毒檢測診斷

1月7日,中國科研人員從樣本中分離出SARS-CoV-2,並檢測出病毒全基因組序列。SARS-CoV-2 屬於β屬的新型冠狀病毒,為單鏈RNA病毒,有包膜,顆粒呈圓形或橢圓形,常為多形性,直徑 60~140 nm。

及早、準確地進行病毒檢測是控制病毒傳播的有效手段之一,為了滿足目前SARS-CoV-2的檢測需求,國內外緊急陸續研發出了多種檢測產品。至3月9日,經國家衛健委應急審批的試劑盒就達到15個,實時螢光 RT-PCR 檢測是確診和鑑別診斷 SARS-CoV-2 的重要依據,也是判斷療效的依據,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檢測方法。

博奧生物研發了能同時檢測包括SARS-CoV-2在內的6種呼吸道病毒的核酸檢測試劑盒和基因晶片;張峰團隊將CRISPR-Cas13 和免疫色譜試紙條技術結合,實現了10~100 copy/μL SARS-CoV-2 病毒核酸的檢測;此外,還有SARS-CoV-2 血清學檢測試劑盒、SARS-CoV-2 抗原金標檢測試劑盒、全自動多重核酸檢測卡等等。

2. 疫苗研發

自1月26日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帶領團隊深入武漢疫區進行科研攻關以來,滅活疫苗、重組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利用減毒的流感病毒疫苗、亞單位疫苗作為載體……多條技術路線同步展開,國內各方力量協作組成疫苗研發攻關團隊。同時,國外的大型藥企與研發機構也在努力進行著疫苗的研發工作。

3月16日,經過安全、有效、質量可控、可大規模生產的前期準備工作基礎上,陳薇院士團隊爭分奪秒研製的重組新冠疫苗通過了臨床研究註冊審評,獲批進入臨床試驗。這是科研工作者們通過夜以繼日地努力取得的成果,相信疫苗成功應用於臨床指日可待。

3. 治療藥物研究

目前尚未發現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的特效藥物,但科研工作者們從未放慢研製、篩選治療SARS-CoV-2 藥物的步伐。2月4日,李蘭娟院士帶領的團隊發布抗病毒研究成果:阿比多爾、達蘆那韋能有效抑制SARS-CoV-2;抗愛滋病藥物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克力芝)已被作為推薦藥物應用於新冠肺炎(COVID-19)臨床治療並開展臨床試驗;仍在研發中尚未上市的新藥瑞德西韋被發現對SARS-CoV-2有較好抑制作用,目前已在我國正式啟動臨床試驗;磷酸氯喹作為一種上市多年的抗瘧藥物已在臨床試驗中顯示對COVID-19有療效。

此外,中藥在此次疫情中也發揮了積極作用。經篩選研究發現,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顆粒)、疏風解毒膠囊(顆粒)、防風通聖丸(顆粒)、藿香正氣膠囊(丸、水、口服液)等,以及一些中藥方劑,均能在確診患者的不同治療階段中起到一定療效。

當前,對每一位確診患者採用因人而異的"對症治療"、中西結合治療,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4. 先進治療方式

(1) 康復者血漿治療:由於康復者恢復期血漿中含有特異性抗體,可以中和新冠肺炎患者體內病毒,故將康復者血漿治療納入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適用於病情進展較快、重症和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

(2) 血漿置換技術:通過血漿置換,清除炎症因子,除去患者體內過多的細胞因子,緩解"細胞因子風暴",從而減輕免疫反應對機體的損傷。血漿置換在阻斷和降低自由基損傷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將血漿置換技術作為血液凈化治療用於重症和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早中期的救治。

(3)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間充質幹細胞通過免疫調節可抑制免疫損傷,並且還可替代和修復損傷組織、抑制肺臟纖維化。已初步顯示,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對於新冠肺炎患者安全有效。

5. 人工智慧

鍾南山院士團隊與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聯合研發的咽拭子採樣智能機器人系統在臨床試驗中進展順利,2月28日正式應用於受試者檢測,有效地避免了醫務人員採樣操作的感染風險,並提升了生物樣本採集的規範性、保證了標本的質量。

10天時間,"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紛紛建成,中國基建狂魔們創造著奇蹟。另有文獻報道,將建築3D列印技術運用到防疫測控方艙的工程建造中,簡化了建造工序、提高了建造效率,並且用工少,降低了勞動人員密度,在此次抗擊COVID-19疫情中發揮了獨特優勢。

6. 大數據

構建大數據平台,利用網絡大數據分析技術,可對COVID-19疫情信息做到更全方位動態掌握。準確追蹤SARS-CoV-2傳染源,明確重點防控區域;分析人員流動信息,精準識別,及時發現漏報、瞞報人員,將疫情傳播風險降低到最小化;對疫情的防控起到監測預警作用,有助於進一步應急方案的實施;對疫情走勢進行預測,為進一步抗疫決策的制定及實施提供參考數據。

7. 提高醫用物資產能

SARS-CoV-2主要經過飛沫、接觸途徑傳播,不排除氣溶膠和消化道的傳播途徑,因此佩戴口罩是必要的防護措施。口罩的供應一度緊張,春節期間,生產廠家更是緊急召回工人們加班加點流水線作業,以解燃眉之急。

(1) 提高熔噴布產能。在國資委推動下,各個中央企業緊急布局,進一步擴大防疫物資生產線。中國石化籌建10條熔噴無紡布生產線,安排中國石化下屬燕山石化12天建起一座正常約半年時間才能建成的熔噴布生產廠,助力醫用口罩生產原料物資供應。

(2) 全自動口罩生產機。為了解決口罩的緊缺、提高口罩產能,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動員7家下屬單位,600多人參與設計研發,3天內完成口罩生產機的圖紙設計,16天後首台樣機研製成功。用製造殲-10、殲-20大飛機技術研製的全自動口罩生產機1分鐘產口罩100隻,預計3月底交付的24台機器能達到日產能300萬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