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袁國勇丨為何中國能這麼快控制疫情?看看深圳就知道了

2020-04-06     深視新聞

袁國勇,醫學微生物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他還任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香港瑪麗醫院微生物學系主管等多個職位,被外界稱作「香港的鐘南山」,在國際微生物學界享有盛譽。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袁國勇作為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和鍾南山院士等專家一道,上北京、到武漢,為國家的疫情防控阻擊戰建言獻策。



作為港大深圳醫院臨床微生物與感染控制科的領軍人物,長年往返深港兩地的袁國勇,在深圳組建了和香港共享資源的實驗室。


同時,作為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指導專家,以及世界衛生組織聯合考察組成員,袁國勇還參與了深圳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的確診工作,並實地察看了社區的聯防聯控。


對於深圳的防疫工作,他有怎樣的觀察和評價?來看深圳衛視駐港記者秦玥,日前對袁國勇院士的專訪。


參與深圳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初診全過程


時間回到1月,深圳確診的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就是在港大深圳醫院進行初診,並最終確認後被送至市第三人民醫院隔離治療。而這個病例這也是湖北以外首個報告的確診病例。袁國勇院士參與了初診的全過程。


袁國勇:1月10日,我們接到了深圳的第一個病例,是住在深圳的一家人。

之前一家人去了武漢待了五天。我們拿了樣本馬上去化驗,做了一次呈陽性,當時還不敢相信,又再做。但到了1月12日時,我們就覺得是真的。



根據深圳首個家庭聚集病例

推測出「人傳人」


深圳首例確診患者在1月11日送至市三院治療。1月16日,這個家庭的感染人員全部轉診到市三院。1月19日,國家專家組確認了廣東省首例輸入性新冠肺炎患者,即為該家庭成員。


正因為該病例是家庭成員間的傳播,袁國勇和團隊推測出新冠病毒存在人傳人情況。1月24號,袁國勇等人關於「新冠病毒可以人傳人」的論文,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上刊發。


袁國勇:為什麼我們覺得這個值得發表在《柳葉刀》上呢?我們投稿後,《柳葉刀》很快就收錄了——就是因為這家人的病例是很清晰的證據,顯示新冠病毒「很有效率地」人傳人。而且感染病人的病症可以很輕微,甚至是沒有病症的,這一點非常重要。



深圳對疫情的聯防聯控

做得很嚴格很充足


隨著首例病例的發現,1月16日晚,深圳連夜召開全市防治重大疾病工作聯席會議,啟動聯防聯控,率先進入了戰疫狀態。專訪中,袁國勇對深圳一直以來的防疫工作予以了充分肯定。


袁國勇:我感受最深的是,當我由廣州坐車去深圳,中途有查驗卡口截停了我們的車。然後有人上車,檢查你有沒有發燒。車上每個人都要拿出手機,掃描二維碼,填寫健康申報信息。


比如你從哪裡來、有沒有不舒服、有沒有發燒或其他病症、你的手機號碼是什麼、車牌號是什麼、去深圳之後住在哪裡等等,全部都要登記。甚至他們會打電話給你,看看你的手機號碼是對還是錯。我覺得工作做得很嚴格,在公路上的檢查已經是這麼嚴格了。



2月29號,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聯合考察報告》,報告將深圳作為唯一一個城市個案,對深圳疫情防控的做法進行了分析。袁國勇作為中國-世衛組織新冠肺炎聯合考察組的專家,也參與了此次考察。


專訪中,袁國勇專門提到了深圳社區ACT社區防控模式,即黨委政府引領防控工作、社康中心專業支持、「三位一體」聯合防控。


袁國勇:我的感覺就是他們做得真的很嚴格。如果每個社區都做得這麼充足的話,那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中國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將疫情控制住,這些防控工作非常重要。但也有個問題,外國是否可以效仿呢?我懷疑他們想學也學不了。


中國仍面臨境外輸入壓力

要時刻保持警惕


Q

目前,海外已成為全球抗擊疫情的主戰場,現在是北半球病毒流行,那到了我們夏天的時候,冬天的澳洲、紐西蘭是否要嚴陣以待,病毒會否捲土重來?

袁國勇:一定會的。因為傳到南半球的時候,那裡正好是冬天,隨時都可能暴發得比較嚴重。有很多從外國來的,美國也好,歐洲也好,輸入中國——這個非常值得我們注意。不要放鬆個人衛生,每個人還是要做足衛生措施,戴上口罩,儘量同別人保持一定距離。這樣最好。


深圳衛視&壹深圳客戶端記者 秦玥 趙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BS_UHEBfwtFQPkd89M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