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叫停「家長批改作業」了!「怒退家長群」之後,老師也很無奈

2020-11-14   父母堂

原標題:終於叫停「家長批改作業」了!「怒退家長群」之後,老師也很無奈

叫停「家長批改作業」,又「怒退家長群」,那接下去孩子的學習,真的能變好嗎?

日前,全國至少十省份叫停「家長批改作業」,教師必須親自批改作業,個別省份將「教師批改作業」納入學校績效管理。

家長是否應該批改作業連日來引發不少網友討論。

11月10日,遼寧省教育廳在其官網公布《遼寧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管理「十要求」》,其中明確指出,教師必須親自批改作業。對於不按時親自批改作業的教師,一律取消職務晉級、評先評優資格,學校校長取消評先評優資格。

這也並非第一次喊話由教師「批改作業」了。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就曾指出,

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或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不得布置懲罰性作業。

教師要認真批改作業,強化面批講解,及時做好反饋。

從2018年至今,已有遼寧、浙江、海南、河北、廣東、山東、貴州、廣西、山西和陝西等至少十個省份教育部門出台相關文件「叫停」家長批改學生作業,有的地方明確定期開展作業督查,甚至將作業管理納入績效考核。

這一場「學校和家庭」「教師和家長」之間關於學生教育的「矛盾」,似乎暫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2

我就退出家長群

怎麼啦?

前不久,江蘇一位「怒退家長群的」爸爸發布的短視頻登上熱搜,他在視頻中怒喊: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起因是這位家長認為老師總是讓家長幫忙批改作業,自己承擔了太多教師應負的責任。

你們上課不用心教,下課叫我幫忙批改作業,那我要你們幹什麼?

這位家長在視頻中說到:

「說實在的,老師辛苦什麼?教我教,改我改,是誰辛苦啊?」

這番話迅速引發了廣大家長的共鳴,「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的微博話題建立後,短時間內閱讀量破億,登上熱搜榜。

網友們紛紛在評論區表達自己的身心俱疲。

江西一所學校三年級的家長群中,老師甚至直接點名批評,幾名沒給孩子批改作業的家長。

家長群里出現的問題,引發不少家長共鳴。

今年國慶前夕,一位孩子的爸爸在家長會時突然情緒崩潰。

由於他經常不回復家長群的消息,在被老師點名提醒後,突然失控。他邊哭邊解釋,自己加班、開會又要盯著孩子,怎麼看得過來……

對於這位爸爸的情緒失控,家長紛紛表示:特別能夠理解

「本來上班的壓力就很大,還得盯著老師又發了什麼通知。晚一點回復,就會被老師點名,每天下了班還要看著孩子做作業。有時候顧不過來,就被說不關心小孩,是挺委屈的。」

3

家長、老師、孩子的角色錯位

在教育路上,家長、老師、學生應各司其責,各安其位,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只有父母像父母,老師像老師,學生像學生,這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1. 家長越位:事無巨細地包辦

從孩子的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承載了父母無盡的愛與期盼。

父母對孩子總是疼愛更多一點,希望能事事幫孩子處理好,孩子只需要傾盡全力去學習就好。

可是這樣「全方面包辦」的愛,往往與父母的期盼事與願違。父母的越位,會削弱孩子對學習方面的掌控感。

之前聽一位同事說過一件事,女兒剛上一年級的時候,每天上學之前她都會幫女兒把書包整理好,告訴她書包放了些什麼東西,分別放在什麼地方,就連零食、擦手紙都會備好。

但孩子每次回來不是說自己找不到筆,就是找不到橡皮,她就問,不是告訴過你嗎?孩子就說,我不記得。

後來,她想明白了,孩子只知道自己書包里應該有什麼,對於書包里具體放了什麼、這些東西放在哪裡根本就沒有概念,就會出現各種狀況。

之後,她就讓孩子頭天晚上自己整理書包,把需要的東西都一一放進書包里,這樣孩子就會對書包有「全局的了解」,什麼東西放在哪自己都很清楚,就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狀況了。

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掌控感。

對於學習知識也是,如果家長全面包辦,一股腦地告訴孩子要學什麼,孩子對於這些需要學習的內容沒有掌控感,就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成績差,甚至厭學等情況。

杭州6歲小女孩的媽媽一口氣給她報了10個興趣班:模特、英語、主播、畫畫、舞蹈……但小女孩除了畫畫都不喜歡,上其它課程都是痛苦萬分。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會讓孩子對這件事有掌控感,我們的終極目標既不是培養一個順從的孩子也不是培養一個「完美」的孩子,而是培養一個能夠對自己的事情負責,並且有能力做自己的孩子。

父母愛子,當為之計深遠。

孩子會有自己的人生,未來的路都要靠自己走。

母親要做的不是替孩子包辦一切,而是讓孩子有掌控學習、生活的能力,讓孩子未來能夠走得更遠。

2. 老師讓位:不敢管教,輸掉的是孩子的未來

學校教育的職責是由教師承擔的。

以前,課前備課、批改作業、了解全班學生吸收知識的速度、調整講課進度和教學方法、課間解答學生問題......這些都是老師的職責,也是老師覺得自己應盡的「義務」。

當然,老師也有管教學生的權利。

在中國的教育史上,戒尺,一直握在老師的手中。但現在,戒尺消失了,老師管教學生的權利也消失了。

有位老師說她班上有個孩子,經常不寫作業,多次批評依然如此後,她一氣之下罰孩子站了一節課。

誰知,沒幾天,那孩子家長就帶著一大堆化驗報告來學校,聲稱孩子因為被老師罰站,現在得了血液病,揚言要把老師告到教育局。

學校不想事情擴大,讓老師道歉,這位老師無法,只好忍著委屈道了歉。

沒想到那家長還是不依不饒,怎樣都不肯放過這位老師。

經學校多方協調,最終以老師自己賠了8萬塊錢,家長才勉強同意不追究。

所以有人說,現在的教育環境,家長是不捨得教孩子,而老師是不敢教。

嚴厲管教學生的老師,變得「戰戰兢兢」,如何還敢管學生。

正如白岩松曾在《新聞周刊》說的:

「老師對學生有沒有懲罰的權利?

如果問老一輩的人,回答一定是必須的,嚴師出高徒。

但如果問現在的老師,回答一定是否定的,哪敢啊!」

現在的學生是說不得、罵不得、更加罰不得。

老師失去了管教學生的權利,只能力求「不出錯」來教育學生,但有些學生不聽怎麼辦呢?老師也沒有辦法,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放棄了教育情懷的老師,就談不上「負責不負責」了。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學校無疑承擔了教育的重任。如果放任不管,孩子的一生都會受到影響。

所謂嚴師出高徒,有情懷有責任的老師能夠教出很多優秀的學生。

如果家長希望把管教的權利還給老師,就要先彼此信任,家長和老師之間是合作的關係,才能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3.學生錯位:讀書太苦,只想尋找捷徑

學生是受教育的主體,如果學生的心思不在學習上,那麼家長和老師的努力將沒有一點用處。

如今,主播、電競等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很多孩子都說想當主播,成為職業電競選手,因為他們覺得這些職責掙錢很快,而且看上去還不累。

但這只是一種錯覺。

知識和學歷不管到任何時候,都是最快達到夢想的捷徑。

像薇婭、李佳琦這樣的頭部主播,中國現在也只有這兩位而已,大部分主播的都是籍籍無名,和普通人並無差別。

男孩子喜歡的電競,能夠成為職業選手的更是只有0.001%幾率。

電競行業更不是一個喜歡或遊戲打得好就有出路的行業。

讀書是最容易走的捷徑,也是改變命運的唯一轉機。

龍應台曾經對兒子安德烈說過一段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

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

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徐孟南,一個在高考時交出零分考卷的學生。

10年來,他打了無數份工作,吃盡了苦頭,才發現只有高中學歷的自己走到哪兒都會碰壁。

直到那時他才明白,不讀書,將在社會底層中忍受苦難,齟齬前行,毫無出頭之日,更別提成就感和尊嚴。

《小歡喜》中,童文潔說了一句非常經典的話:

「進不了重點高中,你就進不了重點大學,進不了重點大學,你這輩子就完了。」

身為父母,身為老師,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在人生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使命。

而在學生階段,學習掌握知識,為以後的人生打好基礎,為未來實現夢想積蓄力量就是最重要的。

所以,必須要好好學習,必須要好好努力。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

讓「學生作業家長改」實則讓家長成為校外輔導員和作業批改員。

學校、老師在解釋這一做法時,將其稱為家校共育,讓家長參與學生的學習、成長。

這是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職責的混淆,讓家庭教育圍著知識教育轉,把學生包圍在知識教育中,既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又讓親子關係異化為分數關係、成績關係,加劇了家長的焦慮情緒。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學校和家庭都無疑承擔了教育的重任。

所以,讓老師、家長和學生各歸其位,各司其職,教師是教師,家長是家長,學生是學生,這樣才能給孩子成長營造健康的環境。

家長、學校和學生都要清楚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不越位、不讓位、不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