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鄉下搬進高樓的90歲奶奶,我看到了無數中國老年人的縮影……

2019-08-28     楊小米的情感專欄


作者|咸小豬 編輯|露露

1

這個暑假,爸爸特別期盼我回家,原因可不是他想我這個閨女了,而是我回家可以陪陪奶奶,幫忙照顧奶奶。

6月到9月四個月,輪到我家照顧奶奶。去年夏天奶奶病危,最後硬是撐了下來,但全家都不再放心留奶奶一個人在老家生活。

奶奶一共六個子女,三個兒子三個女兒,按照當地的風俗,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是不給老人養老的,所以照顧奶奶的生活起居就由三個兒子來輪流承擔,一個兒子剛好四個月。

父輩們各有各的家庭,不可能一直在老家專門照顧奶奶,所以奶奶就離開了老屋,開始了「隨子遷徙」的生活,每四個月換一家。

我家剛剛搬到了鎮上的高樓里,爸爸工作的地方離家裡很近,於是就把奶奶接了出來。媽媽在另外一個地方工作,爸爸一個人倒也顧得過來。但對奶奶來說,高樓生活可不那麼自在。

2

高樓里危險因素太多,奶奶戰戰兢兢。家裡除了臥室都是地磚,媽媽愛乾淨,偶爾放假回來就拖得亮堂堂的,一根頭髮絲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奶奶看到媽媽拖地,就犯怵,叨叨著「不要拖喏,拖濕了容易滑倒」。我想,其實奶奶最擔心的不是滑倒,而是滑倒以後要麻煩家人照顧吧。

媽媽愛乾淨,因為地磚選的顏色比較淺不耐髒,媽媽就整天叮囑我們不要把髒東西掉地上,吃東西要抱著垃圾桶吃,我們左耳進右耳出,奶奶倒是聽到了心裡,深怕把家裡弄髒。住在兒子家徹底把自己當成了客的奶奶,那顫顫巍巍、小心翼翼的模樣,看了讓人心疼。

來我家兩個月,奶奶只下了一趟樓,還是去醫院拿藥。平時爸爸廠里工作時間是12個小時,雖然中間可以回來歇一會兒,但也是早出晚歸,也沒有時間帶奶奶到樓下溜達溜達。

奶奶又是文盲,年紀大了記性也差,總也記不住怎麼摁電梯。24樓對於奶奶而言就像是個迷宮。

回家這幾天我每天都堅持帶奶奶下樓轉一圈,90歲的奶奶在溜達時總是會停下來,好奇地看著傍晚出來散步的人們,聽聽他們在說什麼,那樣子很可愛,也讓人覺得鼻子酸酸的。

在鄉下老家的時候,就是不出門也能看到鄉里鄉親從門口路過。天氣好的時候,奶奶會拄著拐杖去串門,跟村裡的老太們嘮嗑。雖然這幾年奶奶相熟的老太相繼離世,但村裡熟人多呀,納涼的時候總能碰到相熟的嘮幾句。

自從奶奶來了我家,爸爸就給奶奶配了老人手機,但奶奶不會打電話,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兒孫們給她打電話。奶奶抱怨最疼愛的小女兒電話也來得少的時候,該是有多寂寞。

3

奶奶的高樓生活,一共只有四件事,吃飯、睡覺、看電視、等電話。這樣想來,之前奶奶一個人住在鄉下時的生活,真是逍遙自在。

在鄉下,奶奶喜歡養雞,奶奶不吃雞肉,也不吃雞蛋,但還是喜歡養雞,對雞好到讓人哭笑不得的地步,比如奶奶給自己燒飯很簡單,湊合著就完事了,但給雞喂食卻很認真,甚至會特地煮麵給雞吃。

為啥奶奶喜歡養雞?一來找點事情做,一天就沒那麼長了,雞還可以做個伴。二來女兒孫輩們來看她的時候還可以讓他們拿點走,精心喂養的雞蛋營養好。除了母雞,奶奶每年都會養幾隻公雞,過年的時候可以讓兒子們拿去殺了吃,飯桌上多盤菜。

除了養雞,奶奶還喜歡種菜。一個人在家生活,其實也吃不了多少,鄰居們也經常給奶奶送菜,但奶奶還是喜歡自己種。奶奶腿腳利索一點的時候,還會去地里種。老家屬於丘陵地帶,種菜的地都是山上開墾出來的,我都覺得不好走,一度很佩服奶奶的腿腳,畢竟那個時候她也80多了。

後來奶奶中風,鬼門關上走了一遭,扛是扛下來了,但身體也大不如前。我想最讓奶奶心痛的,應該是被剝奪了養雞和種菜的自由。大家以為奶奶會就此消停,沒想到奶奶硬是把院子裡的泥土地開墾成了菜園,小青菜、芋頭、扁豆、韭菜、蔥,整整齊齊,油綠油綠的。

現在,奶奶住進了高樓,徹底告別了逍遙的生活。可我們沒得選擇。

4

最新的《中國農村留守老人研究報告》指出,光是60歲以上身邊沒有贍養人或者贍養人沒有贍養能力的農村老人,其規模就已經達到了1600萬。很多農村老人擔心自己的養老問題,擔心自己生病無人照料,害怕孤獨擔心被遺忘,甚至怕自己突然離世無人送終。

這些農村的留守老人勤勞一生,如願把子女送出了農村,過上了更好的生活,然而在他們需要照顧需要陪伴的時候,子女卻不能在身邊,其中充滿了現實的無奈與辛酸,讓人不禁唏噓。與他們相比,奶奶還是一位比較幸福的農村老太太吧。

與農村留守老人相比,城市老人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子的呢?

我在上海的一所社區大學工作,每天都能見到一群群精神十足的叔叔阿姨們,從吹拉彈唱,到書法、繪畫、攝影、電腦、手機,各種課程都是爆滿。

有些叔叔阿姨年輕的時候是學霸,年紀大了仍舊是學霸,那股子鑽研的認真勁兒真讓我們這些年輕人感到羞愧。有些叔叔阿姨認真地給自己排了課程表,周一到周五,排得滿滿當當,有時候上午上完課,下午還得趕場子往另外一個學校跑。與趕場子補課的娃不同,這些叔叔阿姨們都樂在其中。

一開始,我很羨慕上海的叔叔阿姨們,真希望自己現在就退休,加入到他們的行列,然而隨著了解的深入,才發現這番熱熱鬧鬧背後,也有許多無奈。

5

在我們社區學校,一個姓王的阿姨上智慧型手機課,會向老師抱怨子女嫌棄自己年紀大了忘性大,教自己不如老師有耐心;有些老人同樣的課報了好幾輪,就是想要來學校坐在教室里,而不是一個人孤零零地待在家裡。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帶著學生志願者還去過很多次上海的老年人日托所和敬老院。來這裡的老人年紀普遍都比較大,很多都是80、90多歲的老人。與農村的留守老人一樣,這些辛勤一生的老人,也把自己的子女送了出去,只不過,他們送得更徹底——送到了國外。

跟工作人員聊起來,也滿是現實的無奈。許多老人自己就是知識分子,孩子都很優秀,但是越優秀的孩子,就越忙綠,越是難以顧得上自己……

聊得越多,我越覺得心酸。

伴隨著長大,我們在逐漸掙脫父母的束縛,飛向更遠的地方。而我們的父母,卻在逐漸陷入到束縛之中。這束縛來源自於衰老,源自於現實,讓人更加無奈,無法逃離。

為人子女,我們理應像父母對我們一樣,給予他們庇佑,給予他們依靠。所以如何照顧孝順父母,如何照顧老人,是我們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

我覺得在照顧老人這件事上,最重要的是知道老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真正地孝順,不是我們為老人做了所少,而是我們所做的是老人真正需要的。我覺得有四點是很重要的。

其一,培養老人的興趣愛好

城市老人看起來比農村老人幸福,有諸多的現實因素,但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城市老人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即使退了休,也能找到一方精神沃土。所以,培養老人的興趣愛好,讓他們從精神上豐富起來,是非常重要的。

其二,有質量地陪伴

所謂有質量的陪伴,不僅僅是陪在老人身邊,而是要跟老人有互動,有交流,有共同的活動,讓老人獲得精神上的陪伴。農村照料老人的方式,往往比較重視的是老人的衣食住行,而忽視了老人的精神需求。即使不在老人身邊,也可以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跟老人交流,比起金錢,經常花幾分鐘時間的聊天或視頻更能讓老人笑逐顏開。

其三,耐心地對待老人

我曾看過一篇題為《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年老後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讀來讓我羞愧不已,因為我也因為嫌棄父母老是學不會智慧型手機的用法,而對他們不耐煩過。想到我當時的語氣,真是無比愧疚。作為子女,不管父母年紀多大,反應多慢,都應該尊敬他們,耐心地對待他們,就像我們智識未開時他們耐心地教導我們一樣。

其四,切忌過度照料

所謂照顧,要有度,老人能夠做的,儘可能讓他們自己做,而不是一手包辦。老人想做且能夠做的事,也儘量支持他們去做,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自己老而有所用。

世界上最讓人遺憾愧疚的莫過於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如果你與父母同城,不妨今天就回家看看,如果你遠在外地,不妨拿起手機。做一點攻略,花一點心思,用一點時間,也許就能給我們的父母,給那些奉獻了一生的老人們,一個充滿了歡聲笑語的晚年。

咸小豬,特教老師一枚,寫作新手一枚。世界很大,我們很渺小。希望通過寫作,讓小小的我們被看見,讓小小的我們被溫暖,讓小小的我們不孤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2y3GwBJleJMoPMOJ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