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每周零花錢過千、12歲有50個名牌包,母親卻要打三份工……

2019-11-09     留學全知道

作者:靜思,坐標美國,育有一子。已出版《焦慮突圍:如何利用焦慮過好這一生》、《即學即用:職場新人通關密碼》。

距離老母親們東山債起、節後吃土的日子還有一周。

自從踏上當媽這條「不歸路」後,我總結了老母親一輩子的三大坎兒:生娃、升學、雙十一。前兩種劇痛好歹頻次不高,不像雙11,每年都來一次,考驗著我們理智喪失殆盡的程度。

據統計,去年雙11,中國一億老母親貢獻了15億片尿布5000噸奶粉,而屎尿屁能自理的娃的老母親們也沒閒著,囤起課程來也是一門又一門毫不手軟,琴棋書畫+K12課程一個也不能少。

今年的雙11還在預熱階段,朋友圈裡的老母親們已經按耐不住,開始揮金如土了。

女人都愛買買買,但當媽前後內容改天換地。當媽前,每天都是雙11,當媽後,過的雙11都是假的——母性的光輝過於耀眼。

當媽前後購物車對比

有時候,我也會用殘存的理智反思:這麼熱愛買買買是不是一種病?會不會把娃寵壞了?畢竟買了幾萬元的書孩子半數沒翻開、堆成山的玩具孩子情有獨鍾只愛玩包裝盒、教材課程買了一堆,不少都是一而心血來潮、再而打魚曬網、最後無疾而終。

直到最近看了一部英國的紀錄片Are these kids spoilt?我釋懷了。原來,沒有一位媽媽能逃得過為娃剁手的魔咒。但究竟是愛還是寵,值得我們思考。

在買買買這件事上,天下爹媽一般「黑」

Are these kids spoilt?採訪了四個英國中產家庭。第一個是英國中產偏上的家庭,家裡有四個孩子,孩子們巴寶莉的裙子、ipad、豪華玩具車……一樣不少。

11歲的女兒,隨便一周的零花錢就是150英鎊。

四個孩子一出生用的就是設計款,媽媽在採訪中表示:因為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們都美美的。

可中上產也不是富豪不缺錢的家庭,家裡也還要還房貸。媽媽也知道不該這麼為孩子碎鈔,但當女兒想要養一批小馬駒時,家長竟然認真在考慮。知道養馬不理智,會讓自己的財物有負擔,但最終還是買了……

第二個家庭夫妻倆有一名12歲的獨生女,媽媽是老師(老公工作未提)。夫妻倆為培養女兒成才不惜成本。學樂器小提琴1800英鎊鋼琴7000英鎊,每節課程要200-300英鎊

看到這裡,我尚且表示理解。這對夫妻和咱們中國爹媽一樣,秉持著再窮不能窮教育的想法,智力投資哪能叫浪費錢,但接下來的內容讓我始料未及。

這位12歲的女兒還是個包包控,剛不用過兒童節的她就已經有50個包包了。最誇張的是,她有一個價值3000英鎊的香奈兒包,爸爸送的……

女孩坦承,有時候買這些包也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也許「實用」吧?

孩子,你平時上學不是都背書包麼,實用在哪裡了?

娃她媽倒是不介意,覺得給孩子買8000英鎊以下的東西都ok,而且老母親堅信自己的娃沒有被寵壞,因為每次收到禮物時「她都有真摯地說謝謝」。

第三個家庭最令人費解。

15歲的女兒是個鞋子控,我看了好幾遍畫面確認不是去鞋店拍的……

隨便拎出來一雙都要近百英鎊,有很多女兒從來沒穿過。

中學生買那麼多從來不穿的鞋子不是最令我費解的,最令我困惑的是,這家人看上去不是有錢人啊。這些昂貴的鞋子媽媽需要身兼三份工作才能負擔起的。

從影片里看的出媽媽素麵朝天、衣著非常樸素,女兒則是名牌加身、化妝手法相當嫻熟。

第四個家庭,兒子尚不足十歲,父母離異,他跟著母親和繼父生活,幸福的像花兒一樣。

首先,孩子的零花錢因為有三個爹媽,就比別的孩子翻倍,隨便掏出來就有100英鎊。

還有,親爹喜歡穿義大利設計師定製款,有其父必有其子的兒子也不例外,鞋子夾克要麼牌子貨、要麼定製款。

放學回家的路上和媽媽去趟玩具店,小三百英鎊就沒了。

親爹也不「示弱」,每次父子時光,大餐、遊戲、買禮物一樣不少,反正1000英鎊以內他都能接受。

看完片子我算明白了,為娃剁手沒有一位爹媽是無辜的。

媽媽為什麼喜歡買買買?

大家總把女人喜歡買買買歸結為天性,可這部紀錄片告訴我們非也。

有些老母親習慣用物質作為獎勵,當孩子努力學習、練琴時,她認為娃值得來個好的。

有些「剁手」是想要彌補沒有給孩子帶來兄弟姐妹的愧疚感,而且作為獨身子女,錢不花給娃還能花給誰?

有的純粹是因為媽媽太溫(軟)柔(弱),招架不住娃的糖衣炮彈。

當然,剁手不停的原因也可以「甩鍋」給原生家庭。

比如第二個家庭的母親,她從小生長在富裕家庭,物質上從未被虧待過。後來因為自己的國家政變全家外逃,變得很窮困。貧窮讓她意識到今朝有酒今朝醉才是真理(邏輯果然清奇),所以在自己條件尚可時,她不給女兒買東西不會猶豫。

還有離異的那位老母親,自己從小被溫柔對待,即使爹媽不太富裕,也會對自己傾盡所有,所以她願意把這樣的溫柔傳承給自己的孩子。

儘管緣由不盡相同,但初衷異曲同工,都包含著父母對孩子濃郁的愛。因為愛孩子,我們願意把治百病的包、讓自己變美的護膚品變成娃的高級玩具、品牌服飾、各種夏令營。

但孩子們對用金錢/物質表達愛意的行為領情麼?

「她願意付錢,我不覺得內疚」

在採訪中,沒有一名孩子把父母送自己禮物這件事看作是愛。

有孩子把這看作是一種理所當然,「因為我很努力學習、練琴,所以值得被獎勵、父母給我花很多錢我不覺得內疚」。

還有孩子認為這一切都是家長自願的,「我又沒有強迫你買」,即便母親因為帳單而陷入財務危機。

更讓我覺得恐怖的是,會有孩子把父母給自己買禮物視其為一種操縱——「我很擅長說服父母為我掏錢」。不是父母用物質「收買」我們,而是我自己有天賦,能成功讓父母掏錢。

這些孩子真的沒被寵壞麼?

被物質喂大的孩子會更好麼?

「拿什麼去愛你?」可能是很多家長都會問自己的問題。正因為愛是沒有標準、沒有盡頭的,所以家長們有時才「慌不擇食」想給孩子自己的一切,用金錢/物質來證明愛子之心。

英國家長每年花給孩子的錢高達20億英鎊;美國玩具工業協會曾做過一項調研,父母平均會花費6500美元購買玩具,每個家庭平均有71個玩具。Parenting.com和某國際銀行曾做過一項服飾花費的調查,在參加調查的1000名母親中,有90%以上表示他們為孩子買新衣服的花費要多於為自己買衣服的花費。而中國的家長也算過一筆帳,從一顆受精卵開始到孩子長大成人,一線城市的父母們至少要花106萬元,這只是比較質樸的養法。

窮養還是富養一直是育兒界爭持不下的經典問題,「窮養」,我們擔心造成孩子內心匱乏、輸在起跑線;「富養」,又擔心可能會寵壞孩子。雖然每個家長對富養的定義不同,但無疑哪種定義都需要相當的經濟打底。

已經有一系列科學研究顯示,富養的孩子更自信、堅毅不容易放棄、抗壓性強、出現心理問題的情況也更少,但何為科學富養、何為寵溺確實值得我們思考。如果我們認為富養=給孩子花很多錢就太欠妥當。紀錄片里幾個被富養的孩子都呈現出不同問題。

首先,孩子為了達到目的會不惜用手段「討好」。

第一個家庭里那位女孩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已經發明出一套伎倆去討好爸爸。撒嬌、用頭髮蹭爸爸、甜言蜜語……她承認,每次自己對爸爸使出這套時幾乎都能得償所願。

物質給了她愉悅,也讓她懂得如何看人下菜演戲,而她才11歲。

其次,孩子並會因為豐盈的物質不貪婪。

包包控女孩覺得努力練琴後得到父母的物質獎勵還不夠,她想要賺取16000英鎊的獎學金,目的是為了買更多自己覺得cool的東西。

面對憧憬中的巨款,她的計劃里沒有對父母的回報、沒有公益慈善,只是先想到滿足自己的慾望。

再次,孩子獨立健全的人格並沒有因為金錢做後盾而變得更堅實。

富養的孩子也許內心更有安全感但未必更獨立。那位媽媽打三份工的女兒,為了感謝媽媽送給自己一份500英鎊的聖誕節禮物,她想要賺錢也給媽媽買份兩百英鎊的禮物。挺感人的對麼?女孩選擇早上送報紙攢錢買禮物,可她打工最累的是她媽媽。

早上六點媽媽要叫她起床、送報紙要媽媽開車接送、害怕外面天黑、怕下雨自己被淋濕、嫌棄報紙太重,央求媽媽幫她一起送……

難怪老母親無奈地說,女兒送報紙賺錢、她也送報紙卻什麼都沒有。

在這部紀錄片里,我看到的是一群被物質過度「喂養」的孩子,他們貪婪、自私、不懂感激的樣子。

我相信幾乎沒有家長願意虧待自己的孩子,但這部紀錄片讓我意識到富養固然好,但沒有絕對的好,尤其是當家長用錯地方或用力過猛時,富養甚至是危險的。

為孩子儘可能提供豐盈的物質是我們身為家長的責任,但如何讓孩子樹立正確的物質觀也是我們的責任。金錢本是一種中性的工具,但因為不同的方法,人賺取、花費它的方式可以是純良的、也可以是邪惡的。讓孩子理解這一點也許比給他們買很多豪華的禮物更重要。

而給孩子不停買買買的背後,也透露出家長需要反思的問題:愛與溺愛的界限在哪裡?我們給孩子送出的每一份禮物中有沒有摻雜攀比、虛榮的成分?當我們習慣用花錢來「解決」孩子的問題/願望時,是不是也正在破壞他們豐盈精神世界的成型?

在紀錄片的最後,四位孩子被問到,以後自己有了孩子會不會也給他們買花很多錢、買很多禮物去溺愛(spoil)他們?孩子們的答案都是Yes.

但願他們懂得這個「Yes」真正的用法和意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n4MU24BMH2_cNUgog-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