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縣,因地處湘水之陰而得名,歷史悠久其為千年古縣

2019-08-27     滄海桑田史海沉鉤

湖南省,位於我國中南部內陸,因大部處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又因省內最大河流湘江而簡稱「湘」,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自古有「古道聖土」「屈賈之鄉」之譽,近代更是出現了「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的盛況。

湖南歷史悠久,而省內歷史名城眾多,如長沙、常德等均為全國聞名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古代地名多以山、水為名,「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仔細看湖南省地圖,我們會發現以「陽」為名的市、縣格外多,如岳陽、邵陽、衡陽、瀏陽、耒陽、益陽、祁陽等,這些市、縣均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以「陰」為名的縣雖僅一座,但同樣是歷史悠久的千年各縣,更是因地處省內最大河流湘江之陰而得名,這個縣就為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

湘陰,位於湖南省東北部,地處湘資兩水尾閭、南洞庭之濱,湘江自南向北貫穿全境,現為湖南省地級市岳陽市轄縣。湘陰地理位置優越,是長株潭沿江出海的必經要道,其歷史更是非常悠久,為平定陝甘回亂、收復新疆的清末「中興名臣」左宗棠故里。

湘陰歷史悠久,其古屬荊州,為三苗部落所居之地,西周時為羅子國,春秋戰國屬楚,秦滅楚後為長沙郡羅縣地。兩漢時,今湘陰縣域均為羅縣地,隸屬於長沙郡(或長沙國)。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析羅縣、湘西、益陽三縣地置新縣,稱湘陰縣,以其地處湘水之陰而得名,湘陰縣制自此而始,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建制史,為千年古縣。

湘陰設縣後隸屬於湘州(治臨湘,即今長沙),隋朝及唐初湘陰建制多變,治所數遷,曾併入岳陽縣,後岳陽縣改稱湘陰,到唐初羅縣併入湘陰縣,此時湘陰地域廣大,大致為今湘陰、平江、汨羅三縣地。公元707年,昌江縣自湘陰析出,兩縣同屬於岳州,而此昌江縣即今平江縣,此後直至建國初期湘陰大致為今湘陰、汨羅兩縣地。

兩宋時期,湘陰隸屬於潭州,元朝時升為州,稱湘陰州,隸屬於湖廣行省潭州路(或稱天臨路),明朝初降州仍為湘陰縣,為長沙府轄縣,清襲明制。建國後,湘陰縣先後為長沙專區、湘潭專區、岳陽專區、岳陽地區轄地,1966年析其東部數區設汨羅縣,汨羅、湘陰自此分置。1983年3月,岳陽地區撤銷設立地級岳陽市,湘陰縣劃歸長沙市,同年7月岳陽地區復設,湘陰縣重歸其管轄,1986年岳陽地市合併後,湘陰為岳陽市轄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eUD2GwBJleJMoPMzK3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