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蔡玉明(1853~1910)
籍貫:晉江羅山
成就:近代著名武術家,自幼習武,後中武秀才,武藝高強兼精傷科醫術。晚年綜合白鶴拳、達尊拳、太祖拳、羅漢拳、猴拳等拳法,創「白鶴手、齊天指、太祖足、達尊身、羅漢步」的「五祖拳」,流傳於福建及東南亞一帶,被譽為「五祖拳祖師」。
留跡:蔡玉明祖籍羅山,在羅山梧垵社區尚有其故居「八卦樓」地基遺址,及其墓地墓塔。
神秘八卦樓 只余荒草地基
電影《葉問2》中的「詠春拳」聲名遠播,為人津津樂道。而在東南亞及福建廣泛流傳著另一種拳法,也不遜於「詠春拳」,那就是五祖拳,也叫五祖鶴陽拳。
這五祖鶴陽拳的創始人便是晉江羅山的蔡玉明。蔡玉明,原名蔡謙,又名詒河,字玉明,號汝南。原是羅山大浯塘村人,後遷住鄰村蔡氏族人聚居地羅山梧垵幫尾村,因此他有一個外號叫「幫尾河」。那時村中的人都說這蔡玉明是個怪人,這是因為他居住的房子和村裡其他房子都不一樣,是一座八卦形的土樓,前半部分是閩南古厝式的三開間,後半部分是兩層的小土樓;更怪的是,土樓不設門戶,只在二樓留下一個小窗子。
提起這個八卦樓上的小窗子,幫尾村中上了年紀的老人們總是有說不完的回憶。原來,八卦樓前半部分留有大門,而後半部分的土樓卻只留有一個高2尺、寬1尺2寸的小窗子,沒有其他出入口,如果要進入土樓,只有從窗子才能進去。大家猜測土樓是蔡玉明的拳室,所以不喜歡別人進去。那麼,蔡玉明又是怎麼進出土樓的呢?原來,蔡玉明不僅擅長拳術,也擅長輕功騰空之術,可一躍丈余高,如鶴翔九皋,於是有人又將「幫尾河」叫做「幫尾鶴」,足見其厲害。他每天就靠輕功出入於土樓,據說,江湖上的拳友們過來找他,只要能飛身進樓的都會受到蔡玉明十分熱情的接待。
而村裡的人們就沒有這樣的機會了。村中那些八十多歲的老人家總是說小時候最喜歡和小夥伴們去八卦樓附近玩,總是想著怎樣才能從小窗子進入八卦樓里,卻從來都未如願。
1910年,蔡玉明過世後,八卦樓一直無人居住。據說,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初,八卦樓依舊矗立在村裡,只是因無人居住照料而顯得破爛。那個窗子後來被拆下來了,一直放在地基那裡,十多年前才不見的。那地基卻還是在的,就在現在幫尾村的村中心。往日那座神秘的八卦樓早已無蹤,舊址成了一片偌大的荒地,雜草叢生。藍天白雲下,只見綠草沒膝,風吹草動間,隱約可見雜草中土坯壘起的地基。
八角墓塔 銘記武林風範
在晉江志書中,可以查到一段這樣的記錄:蔡玉明其墓「位於羅山鎮梧垵村村西100米,建於清末,占地面積約1332平方米,坐東向西。墓,丘呈饅頭狀,直徑2米,高0.6米。無其他裝飾」。
只是這座「無其他裝飾」的簡單墓丘也已無存,人們在原址上建起一座墓塔,以示紀念。從幫尾村穿過社馬路,路的對面便是蔡厝村,兩村同屬梧垵。從社馬路拐進蔡厝村不過數百米之遠,可見路邊立有一塊石碑,石碑上面刻著「蔡詒河墓」幾個大字及蔡玉明的生平簡介。
石碑之後是一堵長長的圍牆,圍牆內便是墓地舊址。舊址空曠,地面被那些生命力超強的野草占據,綠草萋萋中,一座高大的黑色墓塔格外醒目。墓塔由五部分組成,塔基為八角形,塔基之上的第一層塔身由黑色大理石構成,每一塊大理石上都刻有與武學相關的口訣和訓詞。第一層塔身之上則是一層蓮花石台,石台上為第二塔身,上面的大理石雕刻著「仁義、謙恭、仁孝」等字眼,據說是蔡玉明武館流傳下來的弟子準則。第二塔身的上方為塔尖,塔尖下正面寫著「南少林五祖拳祖師蔡玉明墓塔」。
這座墓塔是後來由海內外眾多五祖拳傳人集資建造起來的,建成之後,成為海內外五祖拳傳人尋根的最重要所在。2009年7月10日,馬來西亞五祖武術體育總會葉國華等人,在石獅、廈門等五祖拳同門的陪同下來到這裡祭拜蔡玉明祖師墓。每年,都有無數像這樣的「武林人士」來到這裡祭拜蔡玉明,特別是來自東南亞各地的五祖拳傳人。他們不僅來尋訪祖師蹤跡,祭拜蔡玉明祖師,還參觀八卦樓舊址,商量著要蓋座紀念館,以紀念蔡玉明對五祖拳的貢獻,將其拳術精神發揚光大。
北上習武 融合眾家成「五祖」
那麼,在海內外有如此眾多傳人的蔡玉明是如何與武結緣,又是如何創立五祖拳,成為五祖拳開宗之師的呢?
蔡玉明幼年隨父遷居漳州謀生,在漳州開設「怡豐」醬油店,他自幼資質聰慧,從小立下自強之志,決心習武,其父曾聘河南拳師何陽教五祖拳。他剛成年,父親便病故,他繼承了有7間鋪子的醬油店,家境寬裕。為了繼續鑽研技藝,蔡玉明豪爽慷慨,接納四方同道,切磋拳術,在江湖上有「小孟嘗」之稱。有一次,有人演習了一套「連城拳」,蔡玉明非常賞識其中一些招式的剛柔之法,就將那人留在家中虛心求教,直到把整套拳學下來,並在以後整理五祖拳時,將這套拳法的風格融入,仍取名為「連城」。
光緒年間,蔡玉明考中武秀才。為進一步鑽研拳術,他託人代理醬油店生意,自己帶足盤纏北上,遊歷各地習武,直至中年才返回家鄉。在遊歷期間,他一心探究其他拳派的功夫,以博採各家之長。經十多年精研,蔡玉明吸收白鶴手、齊天指、太祖足、達尊身、羅漢步的優點,融於五祖拳法中,漸漸使五祖拳成為內外功夫較為系統、完善的拳派。
回到家鄉後,為光大五祖拳派,他受聘為泉州府教頭,並在泉州城裡開設「龍會」、「聖公」兩家武館,開館授徒,以武會友。當時,泉州府有個著名的太祖拳師林九如,被稱為「閩南五虎」之首,身材高大,膂力驚人,練就一雙鐵沙拳,向無敵手。蔡玉明到泉州後,便邀林九如以江湖規矩比試,林九如見蔡玉明瘦小不過百斤,不以為意,不料二人一次交手,林九如便敗在蔡玉明手下。林九如深知蔡玉明比自己技高一籌,心服口服,要拜蔡玉明為師。從此,蔡玉明和五祖拳聲名大噪,求學者接踵而至。五祖拳開始在閩南地區廣泛流傳,並隨著閩南華僑在東南亞一帶流傳開去。沒有多久,蔡玉明的五祖拳門徒就遍及八閩及東南亞一帶了。
至今,流傳於閩南地區及南洋群島的五祖拳,均屬蔡玉明五祖拳派。這一百多年來,五祖拳不斷發展,1990年,「國際南少林五祖拳總會」在泉州成立,海內外五祖拳傳人定期都會舉辦活動及賽事,以武會友,宣揚五祖拳的武術精神。
關於五祖拳
五祖拳是「一達尊、二太祖、三羅漢、四行者(有的流派為『玄女』)、五白鶴」五種拳法的總稱,發源於泉州,在泉州南少林拳系中最具代表性,是福建省七大拳種中歷史最悠久、傳播地域最廣的優秀拳術。
五祖拳的套路多達200餘套,其中,小套套路僅十幾步,而大套套路則有156步。特點:「簡潔剛猛,以寸勁見長,實戰性強。」精義:「剛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後」;「順人之勢,借人之力」;「後人發,先人至」。
五祖拳出拳迅疾有力,腳步穩重堅牢,配著細膩纏絆的腳法,掄拳時絕無虛花,起踢時直起直落,拳拳進逼,硬弓硬馬,步步為營。其棍術也是剛猛簡潔,進攻時招招狠准,退守時層層嚴密。
五祖拳入門的基本功有五大套路:「三戰」、「二十拳」、「四門打角」、「三戰十二」、「雙綏」。同時,配以練習輕功心法、展身、閃身,以及力量、韌度,掌握擒拿、摔跤等要領。五祖拳的內氣技法講究吞吐沉浮,最難掌握,一般須待外家功夫有小成後才有基礎修習。
來源:品質新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