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冬夜司機護送母女回家,女孩6次轉身,你們的善良溫暖了寒冬

2019-12-10     沛澤媽讀心理

昨天,看到一則視頻,讓人淚目。

山西一位司機朱先生走夜路時偶遇到一對電動車沒有電的母女,司機主動邀請女孩上車,但被女孩媽媽拒絕了,女孩便乖巧地跟在媽媽的身後,幫著媽媽推電動車。一路上,女孩不時地轉身向身後一直在為她們照亮回家路的司機朱先生鞠躬致謝,一路上女孩6次轉身鞠躬,到了前門口,最後還不忘再次致謝。

同理心是善與惡的分水嶺

熱心的司機、感恩的女孩,他們的善良溫暖了寒冬,也溫暖了人心。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人讓我們感動到流淚,也總有人讓人恨得咬牙切齒。

前不久,背負七條命案逃亡了女魔頭勞榮枝被捕,登上了新聞的頭條,在相關報道中,大河報報道的一則消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6年,在南昌殺害熊某一家,是勞榮枝第一次跟著法子英殺人,在這起案件中有這樣一個細節,在熊某妻女被殺死的當晚,法子英臨時出去了,勞榮枝就在熊家睡了一晚,而此時房間裡就躺著被害的熊某的妻女。

當時勞榮枝才22歲,這個年紀輕輕的女人為何如此冷血呢?犯罪心理的研究結果表明,那些犯下慘無人道罪行的人通常都缺乏同理心,這是強暴犯、兒童虐待犯或家庭暴力犯常見的共同問題。這些犯罪分子對無視受害者的痛苦,會找各種理由讓其自己所犯的罪行合理化。

總之,同理心是善良的根基,同理性缺乏是產生罪惡、醜陋的根基。這就是善良的人與邪惡的人本質的區別。身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培養出一個溫暖善良的孩子,那麼,我們從小就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從泛靈論角度講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家高普尼克和她的學生們做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她讓一個大學生在孩子面前故意裝出很喜歡吃西蘭花的樣子,然後這個大學生會伸手向孩子要東西吃。此時孩子面前擺有兩盤事物,一盤是大部分孩子不喜歡吃的西蘭花,還有一盤是大多數孩子喜歡吃的小魚餅乾。

實驗發現,15個月大的孩子會把自己喜歡吃的小魚餅乾拿給大學生,這說明孩子是以自己的喜好來推測他人的喜好的,認為對方和自己一樣喜歡吃小魚餅乾。但18個月大的孩子就會把西蘭花拿給對方,這說明他們知道對方喜歡吃的食物和自己喜歡吃的食物是不同的。

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18個月大的孩子已經能夠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別人的需求,這是同理心發展的基礎,也就是說我們要從一歲以後就要著手培養孩子的同理心了。

1.兒童同理心發展

當然,孩子的心理發展會呈現出階段性的特點,3歲以後的孩子在理解和識別他人的情緒方面有了一定的發展,在和小朋友發生爭執的時候,能夠嘗試去理解和解決問題。

4—5歲的孩子已經能夠從別人的動作上來判斷情緒了,比如,看到小朋友撅起小嘴巴,他就會知道小朋友生氣了。

6—8歲的孩子已經能通過整合相互矛盾的表情、動作,以及通過周圍的環境來推斷他人的情緒,比如你和老公吵架了,孩子放學回來後,你雖然儘量表現出平和的語氣和他說話,但他還是能從你緊皺的眉頭或者與你和老公的態度中感受到你們的情緒,他也能夠理解一個人可以同時擁有多種情緒,比如緊張又興奮等。

總之,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的共情能力越來越強。

2.泛靈論與同理心培養

在這裡我們需要注意一個特別時期,即孩子4—6歲這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一個特點,就是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樣是有生命的、有意識的,即皮亞傑提出的「泛靈論」。

10來天前,我接二寶放學回家,他指著天上的月牙說,「媽媽,這個月亮好像香蕉,它好瘦啊!它一定很挑食,不好好吃飯。」昨天,二寶回家後,他很興奮地跑過來告訴我,「媽媽,我看到月亮長胖了,它一定改掉了挑食的毛病,吃了好多的飯。」

既然孩子把周圍的一切都看成和他自己一樣是有生命、有意識的,那麼,我們就可以好好利用孩子的泛靈論心理進行同理心培養,讓孩子享受善良的滋養。比如,當孩子不珍惜自己的玩具,發脾氣把玩具摔在地上時,我們就可以對他講:「寶寶,你摔倒的時候,是不是很疼啊?你把玩具丟到地上,它一定疼得都哭了。」

這就讓孩子很容易地學會了共情,「我們快點把玩具擺放好吧,看看它有沒有受傷,你要記得向玩具道歉哦!」這個過程又讓孩子學會了如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當讓別人受到傷害後,如何去彌補自己的過錯。

平時我們經常和孩子做這樣的演練,那麼,當他與小朋友發生矛盾時,就知道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知道如何去解決矛盾了。

孩子的年齡越小,培養其同理心越容易,因為孩子是一張白紙,父母在上面花上怎樣的色彩,孩子就會呈現出怎樣的色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WXy724BMH2_cNUg5FZ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