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國產老電影,塑造了多位游擊隊長的藝術形象。其中《平原游擊隊》里的李向陽,幾乎成了游擊隊長的符號,他在中國的名氣,完全可以媲美前南斯拉夫電影中的瓦爾特。
在中國革命戰爭歷史中,游擊戰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工農紅軍根據敵強我弱的實際,依託根據地堅持游擊戰,保存和發展了自己。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大規模、長時期地開展游擊戰,牽制、抗擊了60%以上的侵華日軍和95%以上的偽軍。
解放戰爭時期,游擊戰更是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軍的正規戰,為奪取新中國解放貢獻了力量。
因為廣泛開展游擊戰,革命隊伍里也誕生了無數的大小游擊隊長。
翻看新中國開國將軍的履歷,許多人都有過當游擊隊長或游擊隊員的經歷。
銀幕上老電影中的游擊隊長,個個栩栩如生,特色鮮明。不妨盤點幾位與大家分享:
平原游擊隊長李向陽 1955年1月上映的電影《平原游擊隊》,是新中國抗日影片的經典之作。演員郭振清在片中飾演的游擊隊長李向陽,成為刻入人心的銀幕形象,幾乎就是抗日英雄的代名詞。
此片中鬼子隊長松井那句「一個李向陽就把你們嚇成這個樣子!」曾是那個時代人們最熟悉的電影台詞。
老電影《平原游擊隊》,改編自話劇《游擊隊長》。講述了1943年秋,華北抗日根據地遭到日寇瘋狂掃蕩,根據地抗日軍民在黨的領導下展開反「掃蕩」鬥爭的一幕:
影片開始,便是軍分區司令給區游擊隊長李向陽布置任務,命令他帶領游擊隊深入敵後平原地區的一個縣城,牽制住駐紮該縣城的日軍松井部隊。
李向陽機智果敢、巧妙於敵軍周旋,最終克敵制勝,消滅鬼子隊長松井和漢奸幫凶。
電影中,郭振清塑造的游擊隊長李向陽第一次亮相,便以威武的姿態緊緊吸住了觀眾的目光:
李向陽接到通知,要火速趕到軍區司令部去接受緊急任務:拖住松井,保住公糧,並尋機消滅松井等敵人。
他和戰友郭小壯奉命趕往司令部途中,迎面碰上正在對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的日本兵。怎麼辦?繞道而行,勢必無法準時趕往司令部。
只見李向陽眉頭一皺,吼了聲「衝過去!」
隨即,李向陽雙手揮槍,脫韁策馬疾馳。他與戰友郭小壯同時砰、砰開火。在敵人的亂槍還擊中,李向陽左右開弓,槍槍斃敵,飛速闖過敵陣,按時趕到司令部報到···。
郭振清飾演的雙槍李向陽,濃眉大眼,稜角分明,滿臉英武,一身威風。
他在影片中機智勇敢,搗炮樓,炸列車,燒軍糧,擒漢奸,令敵人防不勝防。
面對險峻的敵情,李向陽充滿革命樂觀主義。
他瀟洒自如,風趣、幽默,嘴角邊掛著永不言敗的微笑。他的裝扮也瀟洒幹練,一頂八路軍帽,上衣風紀扣總是敞開著,高興時還隨心吹吹口哨。基本滿足了觀眾對一個外表英俊、內心剛毅機智抗敵英雄的內在期望。
演員郭振清1927年出生於天津,從小活潑開朗,喜好舞刀弄棒,還會踩高蹺。平時聽說哪裡有文化活動,總要跑去湊熱鬧。他對西河大鼓、雜技、驢皮影等都有興趣。17歲時,在天津市電車公司當了售票員。此間結識了一些乘車的藝人,跟他們學會了單弦、數來寶、相聲和評劇等多種表演技巧。郭振清經常自編自演一些諷刺性的順口溜或評劇小段給工友們聽,很受大家歡迎。
天津解放後,郭振清進入華北職工幹部學校學習,畢業後被分配到天津總工會文工團當演員,不久又調到天津藝術劇院當演員。
195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發現了郭振清,邀請他參加拍攝電影《六號門》,扮演工人胡二。郭振清從小就生活在大雜院、破爛場。也曾經做過雜役和搬運工,對碼頭工人的生活十分熟悉。儘管是首次拍電影,仍然成功地塑造了遭受壓迫、逐漸覺悟的搬運工胡二的形象,開始在銀幕上嶄露頭角。
兩年後,長影籌備拍攝電影《平原游擊隊》,導演武兆堤馬上想起了氣質、形象都不錯的郭振清,便推薦郭振清出演游擊隊長李向陽這個角色。
拍攝《平原游擊隊》時,郭振清剛好28歲,恰與劇中英雄人物年齡相當,而且他想要扮演英雄人物的願望很強烈,
拿到劇本,郭振清反覆研究角色,把游擊隊長李向陽這個人物與自己的成長經歷聯想到一起,並對編導們說「我郭振清就是李向陽!」
經歷過抗戰烽火考驗的老八路蘇里導演,衝著郭振清這句豪言和自信勁兒,對準郭振清結實的胸膛敲了一拳說「好小子,就是你啦!」
郭振清也不負眾望,在影片中把虎膽英雄李向陽的「精氣神」把握得十分到位,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智勇雙全、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游擊隊長形象。
歷史記載中,李向陽是有真實人物原型的。儘管電影綜合了多位抗日戰爭中的敵後游擊隊長的事跡,但其中16歲就擔任八路軍太行五分區武工隊隊長的郭興,被人們廣為認可是李向陽的主要原型。
抗戰中,郭興率領的武工隊,曾被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授予「郭興模範武工隊」,他本人也曾獲得「一級殺敵英雄」稱號。
扮演李向陽,一舉讓郭振清成為耀眼的電影明星。此後他又陸續參演了《花好月圓》 《英雄兒女》《獨立大隊》《艷陽天》《決裂》等多部影片。1981年,與印質明聯合執導劇情電影《大虎》。1989年再次主演劇情電影《荒娃》。1995年獲得第五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特別獎」。
五十年代,郭振清曾主持了新中國第一次名人薈萃的春節大聯歡,參加的人有:巴金、老舍、郭沫若、周立波、錢學森、華羅庚、梅蘭芳、周信芳、新鳳霞、王文娟、袁雪芬、侯寶林、郭蘭英、張瑞芳、白楊、趙丹等。
2005年8月郭振清在天津病逝,享年78歲。
銀幕上的李向陽,成了永恆。
鐵道游擊隊長劉洪 1953,作家劉知俠創作的抗戰小說《鐵道游擊隊》出版後大獲成功。1956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決定將《鐵道游擊隊》搬上銀幕。
影片由曾導演過電影《團結起來到明天》、《三毛流浪記》的趙明執導,作家劉知俠親自擔任編劇。
影片設計的劇情是:抗日戰爭時期1940年,山東臨城棗莊一帶的鐵路線上,活躍著一支我黨領導的鐵道游擊隊。他們在交通線上打擊日寇,牽制敵人兵力。
大隊長劉洪、政委李正組織游擊隊先在陳莊開設一個炭場作掩護,幾次襲擊敵軍列車,不僅武裝自己,還為軍區提供了一批武器彈藥,鐵道游擊隊神出鬼沒,威震敵膽,被老百姓稱為「飛虎隊」。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軍運更加繁忙。隊長劉洪帶著隊伍,經常在鐵道上主動出擊,搞得日寇焦頭爛額。鬼子不得不調集魯南地區全部兵力,進攻微山湖,企圖全殲鐵道游擊隊。
劉洪帶領游擊隊在殺傷大批敵軍後,巧妙地化裝成日軍突出重圍。隊伍遇上死對頭岡村,一場激戰,全殲岡村特務隊。
1945年,抗戰勝利,政委李正傷好回到飛虎隊,並帶來新任務:要插到臨城去阻止蔣匪軍往北竄,同時,要迫使日寇小林部隊投降。飛虎隊打擊企圖北竄的蔣匪軍,救出被俘的芳林嫂,抓住了逃跑的小林和他的殘兵敗將。鐵道游擊隊開始走向新的戰場。
(演員曹會渠扮演的鐵道游擊隊長劉洪)
電影《鐵道游擊隊》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幾乎的所有角色和故事,都是有以魯南鐵道游擊隊真實人物為原型的。
《鐵道游擊隊》小說和影片中的隊長劉洪,原型是魯南鐵道游擊隊的第一任隊長洪振海和繼任大隊長劉金山。
1939年8月,在八路軍蘇魯支隊策划下,魯南鐵道游擊隊在棗莊西陳莊正式建立。賦予他們的任務就是襲擊鬼子控制的鐵路票車、軍列、炸鐵路、毀橋樑,在鐵道線上牽制並打擊日寇。在真實的歷史中,洪振海1941年在一次與日軍的戰鬥中英勇犧牲。作家劉知俠把鐵道大隊第二任隊長劉金山的事跡也寫進小說和電影里。
洪振海和劉金山兩個人的姓氏加起來,就變成了「劉洪」。因為劉洪身上的大部分事跡是屬於洪振海的,因此電影里大夥都稱呼劉洪為「老洪」。
有趣的是,解放後已擔任某軍分區領導的劉金山,應邀擔任了電影《鐵道游擊隊》劇組的軍事顧問,還在實拍中親自駕駛了火車。
影片和生活中的鐵道游擊隊大隊長劉洪。少年時期經常幫火車司機幹些活,由此學會了開火車。後來迫於生活,他和窮孩子們一起爬火車搞煤炭和糧食,練就了爬車飛車的本領。成為游擊隊大隊長後,他帶領鐵道游擊隊,活躍于山東臨城、微山湖一帶的鐵路線上。他們配合主力部隊作戰,屢建奇功,成為當地百姓交口稱讚的革命隊伍。
電影《鐵道游擊隊》導演趙明、張錚在籌備拍攝的1956年,專門來北京挑選扮演大隊長劉洪的演員。當看到廣州戰士話劇團的演員曹會渠後,覺得他既有工人氣質,又有戰士作風,就讓他去上海試鏡頭。
在上海電影製片廠,經過化妝、造型、試戲,廠黨委一致決定由曹會渠扮演劉洪大隊長。《鐵道游擊隊》出廠上映,立即風靡全國,曹會渠也由此成為知名影星。
雙槍老太婆 1965年,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話劇團演員胡朋,在老電影《烈火中永生》中,成功扮演了有傳奇色彩的華鎣山游擊隊長雙槍老太婆。片中,她揮槍擊斃叛徒甫志高那一幕,威風八面。令觀眾讚賞不已。
華鎣山游擊隊,是指1947年至1949年間、由我黨川東臨時工委所組織一系列革命武裝起義的地下武裝。因其起義和活動地點靠近華鎣山,因此這些地下武裝被統稱為華鎣山游擊隊。
小說和電影中的雙槍老太婆,雖然屬於塑造的藝術形象,但也有真實原型。
在小說《紅岩》中,雙槍老太婆的丈夫是敵人監獄渣滓洞裡裝成「瘋子」的華子良。後來,他為難友越獄作出了特殊貢獻。曾經有個傳統快板書《劫刑車》,說的也是雙槍老太婆的故事。
《紅岩》的作者之一楊益言說:作為雙槍老太婆形象的原型有三人,分別是鄧惠中、劉隆華、陳聯詩。她們三人都是共產黨員,都參加和指揮了華鎣山地區多次起義和武裝鬥爭。但鄧惠中被捕犧牲了,劉、陳二人都堅持到了革命勝利。
老藝術家胡朋在影片《烈火中永生》中扮演的雙槍老太婆,剛毅、沉穩、潑辣幹練,不怒自威。她對待自己戰友和部下,一臉慈祥;而見到叛徒甫志高時,則目光銳利逼人,令甫志高不寒而慄。
女游擊隊長劉四姐 老電影《渡江偵察記》,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幾乎家喻戶曉。影片中,除了孫道臨飾演的執行渡江偵察任務的解放軍李連長,還有那位機智勇敢的女游擊隊長劉四姐,被觀眾牢牢記住了。
影片中的劉四姐,在沒有參加革命前是個連雞都不敢殺的小姑娘。經過艱苦戰爭歲月鍛鍊,她成長為一個勇敢機智、槍法熟練的女游擊隊長。當年還曾掩護過皖南事變中受傷的新四軍戰士(李連長)。
劇中和她有兩世冤讎的漢奸大惡霸侯登科,是敵方保安隊長。當他在被我偵察分隊俘虜、中途跳水企圖逃跑時,被劉四姐甩手開槍擊斃。
劉四姐不但槍打的好,還機智勇敢過人。在配合解放軍偵察隊的行動中,她喬扮賣香煙洋火桂花糖的小販,混進敵人的江防陣地刺探情報;在另一次行動中,她又扮成一個回娘家的新媳婦,替偵察隊作掩護。
劉四姐的個人成長過程,雖然在影片中沒有全面表現,但據傳在劇本創作時,作者是把她當成皖南人民游擊隊的代表來寫的。
鮮為人知的是,劉四姐也實有其人,是江南革命鬥爭史上的女英烈之一。她生於1912年,無為縣虎背村人。1942年擔任鄉婦女抗敵協會主任,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9月新四軍北撤後,她隱蔽身份,從事地下工作。1947年秋天隨游擊隊參戰,主要負責後勤併兼任交通員。同年12月在一次反「清剿」戰鬥中壯烈犧牲。
影片《渡江偵察記》,借用了劉四姐的姓名和她的部分事跡,在銀幕上塑造了一個機智靈活、勇敢善戰的女游擊隊長形象。
也因此片,使「劉四姐」成為全國人民所喜愛的革命女英雄之一。
在1954年和1974年黑白和彩色兩版《渡江偵察記》中,演員李玲君和張金玲分別出演了劉四姐。
此外,還有在老電影《南征北戰》中張瑞芳飾演的趙玉敏,也是很典型的女游擊隊長形象。
1952年版的《南征北戰》,被譽為是經典的戰爭故事片。當初張瑞芳接到在片中飾演游擊隊長趙玉敏這一角色時,心裡挺沒有底兒,她覺得自己與角色的距離太遙遠。
此前,她在大城市戲劇舞台上扮演過嬋娟、扮演過進步女學生、甚至是酒家女和小難民。但她不知道一個鄉村女游擊隊員是怎樣在戰爭年代生活的。
她從重慶風塵僕僕地趕到上海,沒來得及坐下喝一口水,便接到通知說要參加《南征北戰》的拍攝。當時剛建國,《南征北戰》是上影廠的重點影片,張瑞芳倍感有壓力。害怕自己演不好這個角色。
她後來回憶說:「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塑造勞動婦女形象,和過去演的角色完全決裂了。」
於是,張瑞芳收拾好行裝,與劇組的幾名演員一起來到了山東臨沂老區體驗生活。她穿上粗布衫,剪了短髮,留著凌亂的劉海,在臨沂鄉村一住就是八個月。這八個月里,她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學習在村裡串門子,聽鄉親們講當年戰爭時期的鮮活故事,甚至和民兵們學會了騎馬、打槍,也終於找到了片中游擊隊長「趙玉敏」的感覺。
觀眾看到,張瑞芳飾演的女游擊隊長兼村婦救會主任,風風火火,果斷幹練,與當年革命老區婦女幹部沒有區別,絲毫看不出這是一個沒有農村生活經歷的城裡人扮演的。
影片中,鳳凰山戰鬥結束後,高營長又奉命率部擔任包殲援敵的前鋒。敵軍退守大沙河南岸負隅頑抗,高營長便派兵抄小路偷渡大沙河,切斷敵軍退路。垂死掙扎的敵軍妄想炸掉大沙河上游的水壩,用洪水阻止我軍過河。
這時,趙玉敏帶領游擊隊衝上大壩,冒著敵軍掃射,在千鈞一髮之際剪斷炸藥導線,保住了水壩,也保住了下游村莊百姓的生命財產。解放軍渡過大沙河,殲滅了頑敵,國軍張軍長及其參謀長等均束手就擒。
影片《南征北戰》上映喜獲成功,張瑞芳在片中的角色與她後來拍攝的講述工人故事的《三年》,成為她表演生涯中的重要轉折點。
一次,周恩來總理在見到她時說:「我看了你演的《南征北戰》和《三年》,你演了一個農民,又演了一個工人,都有點樣子了,應當繼續努力。」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