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縣縣底鎮龍山村村民劉將文,因家庭經濟實在困難,一場大病更是讓他欠債數萬元。他退縮無路之際走上了飼養蛋鴨的創業之路,結果不但自己一舉脫貧致富,還帶動了一個新產業——蛋鴨養殖業成為龍山村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2019年以來,由於豬肉價格暴漲,鴨蛋的價格也有所上升,劉將文養蛋鴨每月的收入達到1.5萬元。
劉將文將蛋鴨趕到塘里游水。
劉將文今年39歲,全家5口人,3個小孩在校讀書,妻子弱智,他本人於2016年春因患了一場大病,為治病欠下幾萬元債務,成為該村典型的貧困戶。沒有了退路的劉將文,決心通過發展特色養殖脫貧致富,並在駐村第一書記和幫扶幹部的鼓勵下,最終根據自家有200多平方米的廢棄舊屋可作鴨舍的條件,決定從事蛋鴨養殖業這個項目。
一開始,劉將文雄心勃勃,借錢投入6000元,買回1200羽母鴨飼養,但由於缺乏飼養技術,不懂防疫知識,鴨子普遍出現精神不振和拉肚子的情況。經畜牧獸醫診斷,是鴨子患上了感冒和痢疾。通過給鴨子打針和服藥,雖說控制了疫情,但鴨子死亡了一半,可謂損失慘重。在劉將文快撐不住的時候,扶貧幹部為他申請了5000元養殖幫扶資金,使他重拾信心,又買回400羽鴨子,讓整個蛋鴨的飼養量達到1000羽左右。
吃一塹長一智。為了確保蛋鴨正常成長,劉將文到鎮畜牧獸醫站請教獸醫,購買科學飼養蛋鴨的書籍,如饑似渴地學起來。他還通過上網,了解飼養蛋鴨的最新技術。就這樣,他從一個對飼養蛋鴨一無所知的「科盲」變為一個「養鴨通」。根據屋後山是大片山林的情況,他經常將鴨子引到山上乘涼覓食,還引來山泉水,將附近600多平方米的荒地改造為水塘,讓鴨子常到塘里游水洗身。同時,他根據蛋鴨的不同生長期,科學搭配飼料,保證蛋鴨的營養需求,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耗料率。
就這樣,劉將文創業成功了。2017年1月,第一批進欄的母鴨開始產蛋了,從開始每天產蛋10多公斤增加到後來的35公斤左右。由於這些蛋鴨的生長環境好,產下來的鴨蛋質地特別好,一般在村內就能銷完。剛開始時,每公斤鴨蛋價格為10元左右,2017年他的純收入為3萬多元,2018年增長到6萬多元;2019年以來,由於豬肉價格暴漲,鴨蛋的價格也有所上升,劉將文養蛋鴨每月的收入達到1.5萬元,而且飼養成本比以前有所降低。2019年1月至8月,他的總收入達到11萬多元,純收入7萬多元。
劉將文養蛋鴨脫貧致富了。目前,他在鎮政府、村委會和幫扶幹部的支持下,正在準備擴大蛋鴨養殖規模,圓更大的致富夢。而且,在他的影響下,該村已有110多農戶加入到蛋鴨養殖業行列,飼養總量達到了1.6萬羽,龍山蛋鴨養殖業成為該村農民增收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