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高過茅台,鏡片最高賣2000,平均單片成本僅6元!眼鏡電商仍有難言之隱?

2020-08-28     電商報

原標題:毛利高過茅台,鏡片最高賣2000,平均單片成本僅6元!眼鏡電商仍有難言之隱?

作者:電商君

來源:電商報(ID:kandianshang)

成本僅6元,最高賣到2000元!

民間有一種說法:眼鏡、牙科,這兩個行業賺錢比販賣毒品還要容易!

關於眼鏡行業,網上還有一句順口溜:「20元的眼鏡,200元賣給你是人情,300元賣給你是交情,400元賣給你是行情。」

而且,這個400元賣給你的行情,地不分城鄉,人不分老幼,整個行業達成了攻守同盟,商量好了不降低,廣大人民大眾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今年春節,高度近視的小編同學回河南信陽某縣城後,晚上不小心將眼鏡給壓碎了。第二天到縣城找眼鏡店配眼鏡,結果一連問了好幾家,價位都在400元-500元之間——要知道就俺們老家那個消費水平,五塊錢一碗的燴麵都是買一碗送一碗啊!

因為總覺得在縣城配的眼鏡戴上後效果不是很好,回深圳後,小編在天貓上搜了一下博士眼鏡旗艦店,馬上石化成了小嶽嶽: 我的天啊,這麼神奇嗎?各種領券、減滿、包郵優惠後,配一副這個品牌的眼鏡少則小几百,多則1千元以上。

賣價這麼高的眼鏡,成本一定不低吧?

博士眼鏡的財報顯示,2018年博士眼鏡的總體毛利率約為74.12%。這是什麼概念?賣價1000元左右的眼鏡,成本大約為260元人民幣,差不多是以4倍的成本價在賣眼鏡!

當然, 在眼鏡行業,毛利率高已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

比如說,正在衝擊IPO的明月鏡片,其上市招股書說得很明白:2019年每片鏡片的成本為6.23元,每副眼鏡的成本僅有56.09元。

明月眼鏡天貓旗艦店上,單片鏡片的價格最低為228元,最高為2000多元! 成本僅6塊多錢的鏡片賣到2000元!明月鏡片的電商毛利有多高?

統計顯示,2017-2019年,明月鏡片的電商自營渠道鏡片收入的毛利率高達95%,這是什麼概念?

我們知道, 國內第一神股茅台的毛利約在90%左右,而明月鏡片的電商毛率竟然超過了茅台,也難怪它要衝擊上市!

眼鏡的定價為什麼這麼高?

那麼問題就來了:眼鏡的單價為什麼能賣得這麼高?

首先,當然是市場需求,有了需求,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從市場規模上看,中國的眼鏡產品市場從2014年的644.89億增長到2018年的833.23億,三年後市場規模突破千億毫無壓力。在市場的基本面積極向上的方向下,眼鏡產品的單價也必然跟著走高,這個道理跟這些年一線城市房價一直居高不下的道理是一樣的。

其次,隨著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升,眼鏡產品已經是一種剛需產品。

從消費端來看,因為對教育質量的重視,很多小孩從小就大量用眼,對眼鏡產品的消費需求很強烈。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發布的《中國青少年眼健康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是近視眼患病大國,近視人群比例達 47%,近視的總患病人數已超過 4 億。其中青少年近視眼患病率達50%-60%,居世界首位。國內較高的近視人口和近視患病率,也讓眼鏡商家看到了商機,紛紛湧入這個看上去暴利無限的行業。

還有,就像上文所說的,整個眼鏡產品行業都達成了同盟共守,從而控制了定格權。

拿北京市場來說,整個北京大約有4000多家眼鏡店,這些眼鏡店看上去平時的人流量並不多,但是在別的店鋪死走逃亡一大批後,這些眼鏡店還是風雨不動安如山,一個重要的原因:眼鏡行業和鑽石行業非常類似,走的就是全行業產品價格走高的路子,試想一下,如果有人將鑽石的價格定得太低,你會不會覺得對方就是個騙子?

於是問題又來了:為什麼整個眼鏡產品行業都必須遵守定價走高的約定?

其實,面對消費者對眼鏡行業「暴利」的指責,一些從業者也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從商家的角度而言,眼鏡行業只是「假性暴利」。

原因是:暴利不等於賺錢!因為眼鏡產品不是快銷品,房租、人工、各項開支,都需要從商品利潤裡面出,銷量如果少,那就只能賠錢,所以,眼鏡產品單價走高也是無奈之舉。

這種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

比如說,博士眼鏡的銷售毛利率多年都在70%以上,但是在分析毛利率組成後我們也發現,其毛利率主要來自產品進銷差價和供應商返利,如果算上店面費用、銷售費用和人工費用等成本後,博士眼鏡的凈利還不到10%——相當於零售價為1000元的眼鏡,實際只賺了105元。

明月鏡片的情況也比較類似:2017年-2019年,明月鏡片的收入從4.26億增加到5.53億,但營銷方面的費用也在高速增長。比如說,請陳道明做代言人,冠名綜藝《非誠勿擾》、《最強大腦》等,營銷費用占到了總收入的五分之一。

營銷費用增多了,產品的研發費用自然就得減少了。2017-2019年,明月鏡片的研發投入費用占營收比重分別3.57%、3.01%和2.94%,呈逐年減少的趨勢。

所以, 即使是假性暴利,畢竟也是一種暴利,那麼,電商能改變眼鏡產品高價的痛點嗎?

電商沒有解決眼鏡行業痛點!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網上賣的東西比線下便宜,但是,在明月眼鏡開啟了電商業務渠道後,沒有租金負擔的眼鏡店的毛利率一下子就上升到95%,那麼,其他的眼鏡品牌可以仿效明月眼鏡嗎?

其實,明月眼鏡95%的電商毛利並不具有可比性,因為這是建立在請明星做營銷,達到品牌效應後增強線上定價話語權的基礎上。

對一般線上眼鏡商家而言,除了要交付一定的網店保證金,在電商平台開店還需負擔人工、平台扣點、拍攝製作、物流、庫存等其他費用,即使是以成本3倍的價格賣出產品,也很難做到保本。

由此看來,電商渠道的出現,並沒能真正解決眼鏡行業的痛點。

主要原因可能在於,一方面,線上紅利時代已經過去了,線上流量費用等水漲船高,讓普通商家難以承受;另一方面,眼鏡產品是一種體驗式服務,很多人希望體驗到的是驗光、配鏡、換鏡、洗鏡等「看得見、體會得到」的服務,這些服務在線上無法完成。

所以,這些年以來,一些眼鏡品牌紛紛加大線下業務布局,也直接帶來 「眼鏡行業以前是(暴利),現在不算了」的形勢。

比如說,與「華強北手機」齊名的深圳橫崗眼鏡城,這裡有幾萬從業人員,年產值130億,年產眼鏡1.25億副,占全國總產量的20%左右,成為全球知名品牌眼鏡的最大生產基地。

在橫崗眼鏡城,因為品牌林立,競爭充分,在那裡配眼鏡的費用很低,基本上100元左右就可以配上在其他品牌店售價幾百元元左右的眼鏡。

100元左右配一副眼鏡的眼鏡城,年產值130億,養活了幾萬人!看來,對有些眼鏡品牌而言,他們從來都不是所謂的「假性暴利」,而是超出一般人想像的暴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DidNnQBLq-Ct6CZ2i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