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將中國的航天事業提早20年,從《錢學森》看祖國的科學發展之路

2019-10-06     軌道電影

2011年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誕辰一百周年,為了紀念這位「勞苦功高」的著名科學家,緬懷錢學森默默無聞、拼搏奉獻的精神,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和事跡之後,張建亞導演拍攝了一部陳坤、張雨綺主演的電影《錢學森》,力求真實還原出錢學森為祖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的傑出貢獻,這也是祖國的科學發展之路。



祖國的現代化建設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錢學森作為科學界的突出人才,他的人生見證了祖國的崛起和騰飛,而他作為庚子賠款獎學金的直接受益者,更是將滿腔熱血投入到祖國大的建設中,但因為他在美國科學界的傑出地位,在歸國前曾受到了美國的諸多不平等待遇,他能夠順利歸國不僅僅是他個人意志的體現,更是中央對於科學人才的重視和幫助,而他因為從事工作的保密性,一直默默無聞地奮鬥在科研管理的一線上,他代表的並不是一個人,而是為祖國建設鞠躬盡瘁的知識分子,他的身上凝聚了無數知識分子的奮鬥精神。



教育為本,鑽研學術

儘管《錢學森》是一部人物傳記電影,但它沒有從錢老的童年講起,而是以妻子蔣英和他的結合開始講起,其實錢老的一生和教育有著莫大的關係,在老家杭州有一座錢氏宗祠,始建於公元970年,建設者是錢學森的祖先吳越王錢俶的母舅吳延爽,祠堂上有這樣一段話「務本節用則國富,進賢使能則國強,興學育才則國盛,交鄰有道則國安」,其中的興學育才指的就是人才教育戰略。



錢家始終秉承先祖教誨,深知教育的重要性,這也是讓中國崛起的唯一途徑。錢學森父親錢均夫曾經在民國政府教育部工作,後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一職,因此錢均夫一直重視子女教育,同時關注國家強盛之路,他一度認為在當時的中國應該主抓實業,因此希望錢學森能夠學一門有用的學科,將來切實地參與祖國建設。



錢學森從小在書香門第的耳濡目染讓他養成了愛讀書、會讀書的習慣,這個良好的習慣陪伴了他的一生,甚至成為麻省理工學院歷史上最年輕的教授以後,也絲毫沒有因瑣事過多而有所改變。他看似孤僻的性格與他熱愛讀書有關,這可能是那個年代科學家應該具備的素養,所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莫過於此。

錢學森從小聰慧機敏,他一直苦苦思索國家崛起之路,他以全年級第三的成績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學習鐵路專業就是秉承了父親「實業救國」的意志,但是一場空襲改變了他的志向,日軍轟炸機和殲擊機不僅能擊落我國10架飛機,還摧毀了剛從英國運到的100架未組裝完成的飛機,這對於空軍力量原本孱弱的我國無異於雪上加霜,正是這起戰爭讓錢學森認識到航空專業的重要性,並將一生投入到這項偉大而艱巨的工作中,並深遠影響著我們航空事業的發展。



庚子賠款起源於義和團運動,由於戰敗的中國被迫簽訂庚子條約賠償戰勝國白銀,而美國實際獲得的總賠款是提出的索賠金額的兩倍,所以時任美國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將部分賠款返還給中國,用於培養一批在美國接受教育,能夠影響未來國家發展的領袖,其實質仍然是在思想上對中國領袖進行控制,儘管如此,很多獲得獎學金的人才卻真正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比如第一批獎學金獲得者就有中國近代生物學奠基者秉志、氣象學家、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北京大學校長、駐美大使胡適等,錢學森是他們那一批中唯一一位學習航空專業的學生,可以說身負重任。

歸心似箭,報效祖國

影片沒有展示錢學森在國外刻苦學習的真實場景,但毋庸置疑他不光在麻省理工學院出類拔萃,更是獲得了航空界權威、導師馮·卡門的喜愛,馮·卡門一直將他視為自己最得意的弟子,因為猶太裔身份,馮·卡門其實也長期有國難回,所以對於有著同樣經歷的錢學森來說,他既想讓愛徒報效祖國,又有萬分不舍,根據蔣英的回憶,馮·卡門把錢學森當成自己的兒子,錢學森也極其崇拜卡門,當成了自己的親人。



影片中當錢學森決意回國嚮導師告別時,馮·卡門說「錢,我們不會再見面了,這算是最後的告別吧,你現在已經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了」,其實在馮·卡門的親筆信中,他寫道「錢,我們不久就會再見面」,由此可見卡門對於未來的樂觀態度,可惜天不遂人願,自他們分別之後直到卡門去世,錢學森再也沒有機會見到這位和藹可親的恩師,而錢對於國際科學界的貢獻也達到了比肩恩師的程度,這也算是對恩師教誨的最好傳承了。



在當時,每位在海外求學的遊子心中都有一個最迫切的願望,那就是儘快掌握到所學的知識,回國將畢生所學投入到國家建設中,錢學森因為專業的特殊性,美國方面一直進行阻撓,當時的國防次長曾經坦然「錢的價值太大了,他能頂上美國的五個師」,因此對錢進行了長達五年的軟禁,並且禁止他在從事相關研究。



但是中國人始終有種自強不息的堅強意志,他沒有因為阻撓而放棄對學術的追求,而是每天兢兢業業地編寫一本書《工業控制論》,通過系統研究的方法闡述科學研究,這本書不僅在他回國後指導著各項試驗的順利進行,還成為我國航空專業的基礎教材,由此看出世上沒有白吃的苦,錢每天的努力都成為日後學以致用的寶典。

作為歸國人員,錢帶回的不光是寶貴的知識,還有先進的經驗,影片中出現錢學森給各位將軍講課的畫面,這體現出他的專業性。當時黨中央決心先建設飛機在建設飛彈,而錢學森則提出應該先建設飛彈在建設飛機,因為飛彈的研發並不比飛機難,並且進可攻退可守,是國防實力的最重要體現,當時也給將軍們深入淺出地講解了這方面的知識,獲得了極大的好評,由此看出知識的重要性。



國家領導人對於科學人才的重視和支持

錢學森就是典型的國家重視案例,《錢學森》中用了很大篇幅講解美國對於錢學森歸國的阻撓,但是錢學森最終還是回來了,這是因為他在嚴密監視下仍然將一封信件寄到了陳叔通手中,並且得到了周總理的批示,在當時的日內瓦會議上進行了信件出示,讓抵賴的美國大使無言以對,儘管日內瓦會議沒有達成共識,但是總理說「這次會議換回了一個錢學森也值了」。

在錢學森回國後,組織上對他非常重視,在參觀當時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時,時任校長的陳賡大將親自從北京飛往哈爾濱,只為得到影片中的一句話「中國人能不能造飛彈?」得到的回答是「我們中國人不比他們少個腦子,當然能造出來了」,而實踐證明,中國人不僅能造出來,而且還比美國人造的快、造的好!



在人力、物力匱乏的當時,錢學森得到了中央的大力支持,不僅在全國範圍內可以抽調當時的科研精英,還有大量的財力支持,為的就是要儘快完成飛彈的研製工作,於是他參與了1956年-1967的《歷史科學研究工作十二年遠景規劃草案(初稿)》以及1965年的《地地飛彈發展規劃》(俗稱八年四彈,每枚飛彈射程翻倍),最後一枚為洲際飛彈就是影片開頭髮射成功讓錢學森露出滿意笑容的東風5號洲際飛彈,也是規劃方案後的最重要成果。



黨中央始終重視科學家,在毛主席的一次晚宴上,他特意把錢學森安置在最為重要的右手座位上,並且開玩笑地說「要上天,必須要找錢學森」,而按照錢老的生前錄像所說,他基本上每周都要找毛主席彙報一次工作,由此可見黨中央對於飛彈和核彈的重視工作,毫不誇張地說,錢學森的歸來讓中國核彈研製工作提前了很多年,甚至推動我國的航空事業至少提前了20年,而據當時的科研人員回憶,他當時竟然還在原子彈爆炸成功後致歉過,「本以為中國是世界上前四位擁有核彈的國家,沒想到卻讓日本超過了,成為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我心中有愧」,錢老對於自我的嚴格要求可見一斑。



影片中,東風洲際飛彈在1980年試射成功,比原計劃晚了8年,這裡面有廣為人知的原因,但當時周總理特意設立安保部保障錢學森的安全,指揮部就設在錢老的公寓,因此保全了這位引領中國航空業發展的指揮者,而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再度點明科技的力量,指引著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前赴後繼。

家庭的默默無私支持和幫助

蔣英家與錢學森家是世交,蔣英的父親蔣百里曾是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和教育家,因此從小就培養蔣英的琴棋書畫,蔣英對於音樂的愛好讓她進入德國柏林音樂學院深造,而錢學森從中學時就深愛音樂,對於音樂的愛好成為他倆感情的紐帶,錢老在影片結尾處說「我認為人不但要有科學技術而且還要有文化、藝術和音樂」。



當蔣英以女高音歌唱家在影片開頭出現時,迎接她的是無限可能的未來,她在上海接到過無數的邀約,前途無限。可是從小就和錢學森相識的蔣英,因為錢學森有些木訥的表白「跟我回美國吧」,竟然義無反顧地答應了他的求婚請求,這其實就是那個年代真實的一種情感流露。

據蔣英介紹,錢學森父親從小很喜歡她,甚至和蔣百里要求收蔣英為乾女兒,蔣英也在錢家生活過一段時間,但是8歲的年齡差讓當時的蔣英並沒有對錢學森有什麼好感,反而是1947年的這次見面促成了他們的結合,這裡面有緣分,當然也與音樂有關。當時有很多人給錢學森介紹對象,他都沒有看好,唯獨愛上了這位從小與音樂為伴的姑娘,而錢老的畢生愛好就是音樂,由此可見科學與藝術有多麼完美地融合。



錢學森的生活相當枯燥,每天除了上班工作就是下班看書,活潑開朗的蔣英如影片中那樣有嘹亮高遠的歌聲征服了錢學森大部分的同事,這是真實而生動的,蔣英為了錢學森放棄了前途美好的歌唱事業,做起了夫唱婦隨的「家庭主婦」,甚至在5年軟禁期間默默地陪伴他,這份真愛令人動容。

在「兩彈一星」授勳時,錢學森專門對夫人進行了感謝「如果沒有妻子的支持和幫助,不會有今天」,話語樸實卻表現了他們幾十年真實的感情,這種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而影片的結尾處更是一種藝術的升華,錢學森向蔣英道歉「如果你不是嫁給我,你會成為國家最好的女高音歌唱家,你有著非凡的天賦,勤奮又聰明,你應該成為大家」,而蔣英的回答是「這個國家可以沒有像蔣英那樣的歌唱家,但是不能缺少像錢學森那樣的科學家,我願意為此做出犧牲,這不是遺憾,這叫光榮」。



整部《錢學森》一氣呵成,跌宕起伏,為我們還原了一個不為大部分人所了解的錢學森,由於工作性質需要保密的原因,他正如國慶上映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扮演的科研工作者一樣默默付出,不求回報,把一生所學、所愛奉獻給了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今天我們回頭來看他的故事,濃縮的不僅是建國以後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的奮鬥史,更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崛起史,正是因為有無數的錢學森們,才讓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參考文獻:

《錢學森》紀錄片,央視網。

《錢學森傳》張純如著,魯伊譯,2011年3月,中信出版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D-CoG0BMH2_cNUggRG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