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話:壓歲錢父母只能管,不能花!我最終這樣安排,女兒跟我都滿意了!

2021-03-08     CC爸媽

原標題:國家發話:壓歲錢父母只能管,不能花!我最終這樣安排,女兒跟我都滿意了!

沒出正月就是年哈!這不,上周咱們發了一篇關於給不給零花錢的文章《 每次見別人花錢,娃就跑來跟我要錢,我該給他嗎? 》,就引出了過年的專屬話題:孩子的壓歲錢怎麼辦?

沒錯,這個問題可謂是「千年難題」,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爭論不休,也沒個標準答案。

終於,今年連國家都看不下去了,專門出台了相關法律法規:

C媽課代表一下:

1.對於8歲以上孩子的壓歲錢,父母可幫孩子管,但不能替孩子花。

2.孩子能自由支配多少壓歲錢,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這法律一出網友們就炸了鍋:

  • 我要是真有急事花了,難不成還犯法了?
  • 這本來就是家長的錢,怎麼送出去再收回來就變成孩子的了……

不少家長表示左右為難:

  • 不拿吧,擔心孩子亂花,或者弄丟;拿吧,終歸有點心虛,不知如何跟娃解釋。

當然,太小的娃,還不知道錢是啥,就甭過這腦子了。

一旦孩子對「錢」和「花錢」有了概念,C媽的建議是, 一定要拿錢給孩子花,不花,你真不知道娃能生出什麼么蛾子!

去年,我們就打算正式從壓歲錢里拿出一部分讓CC嘗試管理,第一年給個小數字——200塊。

我的願望是美好的,我娃從此走上知曉商品價值、理性消費、會算100以內加減法,理財之路……

結果第一天,就被打臉了!

第一年手握壓歲錢的CC,顯然也是激動的,當下就拿了10元大鈔出門玩了。

過會兒,這孩子玩回來了,手裡拎著一瓶飲料。

老母親內心十分激動,哎呀,我娃第一次獨立花錢的經歷,想必十分美妙。

我忍不住問,「你花了多少錢呀,還剩多少呀?阿姨找你幾塊呀?」

「阿姨沒有找我錢呀?」

????

「除了飲料,你還買什麼了?」

「就這瓶飲料……」

「啊?就買了一瓶飲料,10塊錢你都給人家了,沒給你找回一點錢?」

CC頓時很警惕:「媽媽,我被騙了嗎?」

「不是?你這飲料到底幾塊啊?結完帳阿姨什麼都沒說嗎?你跟媽媽詳細的描述下你買東西的經歷唄?」

「我進去阿姨問我要什麼?我說我要一瓶飲料,然後我把10塊錢給了她,然後問,阿姨,有沒有10塊錢的飲料……然後阿姨說這個就是!」

啊啊啊????

(阿姨一定覺得這孩子莫不是地主家的傻丫頭吧?)

關鍵,她還挺傲嬌,說:「許多小孩呀,一點都不懂得錢的珍貴,一趟一趟去買買買,只過花錢的癮,但我就知道錢特別珍貴。」

嗯,所以您老人家就來個一次性花光永絕後患了?

不真拿錢給娃花啊,你永遠不知道娃的消費觀有多雷人~

我也是那一刻才明白,雖然CC常跟我們一起購物,也一起算帳、結算,但實際上她對商品的價值、消費的觀念、原則,並不清晰。

來吧,是時候上一堂真刀實槍的金錢教育課了!

讓壓歲錢上場絕對是不二之選!

其實壓歲錢歸根結底根本不是誰管的問題,而是誰花、怎麼花的問題。

如果孩子能像大人一樣把錢花好,咱們當父母的又何苦費力不討好地非得去管呢?

尤其是,父母都代理了,還有可能錯失培養孩子財商的好機會。

美國青少年理財顧問、暢銷書《Make your kid a money genius (even if you』re not) 》( 讓你的孩子成為理財高手,哪怕你不是!)的作者Beth Kobliner說:

如果一個孩子從來沒有管理過錢,是不可能培養出財商的。

娃的壓歲錢,你可以這樣用起來!

用來教娃認錢

咱們小時候幾乎不用專門去認識錢,每天看家長花、幫家長買東西、自己買零食的同時,自然而然就認識了。

但現在不一樣。

這是一個全民電子支付的時代,一切都是虛擬的,本來錢的概念就抽象,還連個紙幣都看不到,無疑增加了孩子們對金錢認識的難度。

所以,第一步就是讓孩子認識錢以及錢和物品的價值。

去年的「壓歲錢事件之後」,每個月初,我都會拿150元出來告訴CC,這是你未來1個月零用錢,主要負責支配吃喝拉撒睡等常規開銷以外的事項,比如買自己想吃的零食、想玩的玩具、喜歡的文具等等。

不過我並不是直接給整錢,而是換成了一個50、兩個20、兩個10塊、四個5塊和若干一塊紙幣以及一塊、五毛、一毛的鋼鏰。

說實話,保管和花起來的確有點麻煩,但每次出門她都會記得帶錢包、也因為一下子手頭有了這麼「多」錢而有一種自豪和責任感。

總時不時的念叨:

  • 這我得看好了,不能弄丟,丟了就買不了想要的東西了;
  • 結帳時候我得好好算算,不能讓老闆騙了我;
  • 也不能想買啥就買啥,不然一開始花完後邊就沒得花了……

我驚奇的發現,原來這是人的本性,更準確的可以說是一種本能的反應:

隨便就能從爸媽那要來的,她總認為沒什麼,花完再要就是了,錢仿佛跟她沒有關係,她只負責花就行。

而一旦錢成為私有物品,她有了掌控大權,不自主地就開始衡量了,甚至能夠做到自我約束。

這就跟小朋友們一起玩玩具是一樣的,大部分的孩子都會想著走的時候把自己的玩具帶走,卻記不起來把玩過的別人的玩具放到哪了,因為那個玩具不是他的,所以他不上心。

不僅如此, 她很快就知道了不同面值的價值,以及和商品之間的對應關係,就連了解商品價格的意識也從一開始的我們教變成了主動了解。

之前我說的一塊德芙巧克力兩個超市價格不同的例子,便是她發現的,我跟C爸都全然不知。

為學習怎麼花錢打下了基礎不說,這一來二去的對比、結帳時候算錢,無意間還提升了算數能力,頭一個月結帳時還總向我詢問:「媽媽,我算得對吧?」

後來就很篤定地數好錢,遞過去,然後非常自信地說:「結帳!」

用來教娃花錢

花錢這件事說白了就是取捨的問題。

網絡上有個大寫的梗:只有小孩子才選擇,大人全都要。

但現實是反過來的: 只有大人才選擇,小孩全都要。

去超市他是不是想把超市搬回家?去遊樂場是不是想把整個遊樂場搬回家?路過玩具店是不是總缺一個恐龍缺一個公主缺一個汽車……

總之不管家裡有多少個,他就是缺現在這一個。

那你怎麼告訴他不買?

  • 哭窮? 肯定不行,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為報復性消費埋下隱患。
  • 講道理? 如果能講通,這個問題就不會三番五次出現在咱們的文章里了。
  • 直接抱走? 打一頓?解決了這次,下次怎麼辦?

我仍然用CC「管大錢」這件事給解決了。

CC年齡大了,雖說不再是見啥要啥,但標準也提高了。

那天在商場看見了一套筆和本 (含一支筆一個本),禮盒裝豪華版的,非常漂亮。一看標價99元~

她的第一反應是:「好喜歡啊,媽媽給我買這個吧!」

在我提醒她「這屬於文具類開銷,需要你自己用零花錢支付哦~」之後,她考慮了一會兒,雖然不情願,但仍然主動放棄了:「算了吧媽媽,我不買了!」

「為什麼呀?」

「因為這個月我只剩120了,如果花掉99元的話,就只剩21了,我除了得買文具,這個月還有好朋友過生日,我還打算送她禮物,花了肯定會不夠的……」

通過這次權衡她明白了兩點。

第一:錢是有限的,不能隨心所欲隨便花;

第二:買之前考慮這個東西是「需要的」還是「想要的」。

需要的,我們一定要買,比如鉛筆、橡皮,沒有這些就不能保證學習;

想要的,酌情考慮,比如上邊那套筆和本,沒有它,我們照樣可以正常學習和生活。

其實最終買或不買,不重要。

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區分需求:

必要的支出,肯定要留出足夠的錢;想要的東西,根據自己的能力做出取捨。

沒有什麼道理和說辭,比讓他花自己的錢更有說服力了。

用來教娃攢錢

攢錢其實就是控制慾望,這件事別說小孩,就是很多大人也覺得非常有難度。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 沒有耐心的人,什麼都幹不成,怕麻煩的人,會麻煩一輩子。

上邊的那套豪華筆本雖然當時沒買,但我告訴CC:

「你可以為了它來攢錢。一切你喜歡的東西,都值得你為它付出努力。媽媽上大學時也曾為了買一台更喜歡的手機而攢錢一學期。」

「那我明白了媽媽,我可以下個月少花點,如果每個月攢30,3個月後就能買了;如果每個月攢50,2個月後就能買了!」

假如孩子的手中沒有錢,沒有真正體驗過花錢、管錢,就很難理解「攢錢」的意義。

雖然很多道理CC之前都懂,但通過這些實戰,她真正明白了「錢是什麼」。

結果不出意料,她不但沒有亂花,反而管理得很好!

一年下來,還攢了不少。

所以,不要總擔心孩子會亂花,他們遠比我們想像中要理性得多,只要我們肯給他們鍛鍊和學習的機會!

反正每天五塊也是給,不如拿出一筆壓歲錢讓孩子自己花,不僅能解決孩子的糾纏,家長的糾結,還能培養財商,一舉多得的好事,你說值不值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9OQFHgBDlXMa8eqC0N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