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準備做糖水雞蛋,自創的做法,準備了20個荷包蛋加上枸杞、桂圓乾煮起來,晚上吃能暖暖胃。」
臨近晚7點,桐廬縣普羅旺斯小區的邵惠仙又在廚房忙活了起來,打蛋、煮糖水、撒枸杞,她正在為晚上9點半的愛心夜宵做準備。
這頓夜宵是做給小區10多位值班人員吃的。
2月22日是邵慧仙自製愛心夜宵的第17天,每晚夜宵不重樣,品類豐富,有常見的燒餅、七彩麵條,自創的玫瑰饅頭,爽口的牛肉粉絲湯、壽司,甚至還有戚風蛋糕和奶茶。
邵慧仙今年40歲,是桐廬縣婦幼保健院供應科的員工。
事實上,她從初四到現在一直在上班,中途也沒休息過幾天,「夜宵是每晚花2個小時製作的,不費事不辛苦,天怪冷的值班人員熬夜才辛苦,吃點熱乎的暖暖胃。」
就想給他們暖暖胃
手機備忘錄上,邵慧仙記錄了每天的愛心夜宵食譜,種類實在太豐富。
2月6日第一次送愛心夜宵,是安徽燒餅。2月7日四酒釀圓子雞蛋羹。2月8日是元宵湯圓。2月9日是彩色餃子。2月10日是七彩麵條。2月11日是皮蛋瘦肉粥。2月12日是戚風蛋糕和奶茶。2月13日是雞蛋西紅柿麵疙瘩。2月14日是玫瑰饅頭。2月15日是紅豆紫薯百合八寶粥。2月16日是自創奧湯。2月17日是牛肉粉絲湯。2月18日是小米地瓜桂圓粥。2月19日壽司和豆漿。2月20日是雞蛋面。2月21日是小米雞腿香菇粥。
夜宵從來不重樣,是邵慧仙自己定下的規則。
「他們每天那麼辛苦,變著花樣做,讓他們每天都有好奇,都有驚喜,也算是能讓他們放鬆保持新鮮感的辦法吧。」
邵慧仙有工作證明,每天都能出去。一般前一天晚上定下明天夜宵的食材,第二天上班路上就順便買了。
邵慧仙沒記住花了多少錢,只記得買菜的袋子從以前的1個變成了現在的4-5個。
邵慧仙沒系統學過廚藝,但愛琢磨愛做些創意料理。平常在抖音上學學些廚師們做的特別的菜色。「戚風蛋糕、珍珠奶茶也是看視頻學習的。蛋糕上寫了加油兩個字,是我對他們的鼓勵。」
一般晚飯簡單吃完,7點鐘就趕著要做愛心夜宵了。
老公加班時,她就帶著18歲的兒子做,空閒時全家一起做。除了些面點需要提前發麵時間長點,其他的夜宵都能控制在兩個小時完成。
熱騰騰暖乎乎,是邵慧仙選擇夜宵的標準。
「一次搞創意做了壽司,我都是算好時間,用熱騰騰的飯做的溫熱版壽司。其他的食物都會用大砂鍋、高壓鍋保溫,這樣能熱熱的,吃著暖胃。
夜宵的量是8-10個人的樣子,「以前小砂鍋端去他們吃個精光,現在大砂鍋端去也是空盤子回來。」邵慧仙說,也不知道自己估計的夜宵量到底準不準,夠不夠吃。
變著花樣做的夜宵有家的味道
愛心夜宵計劃產生,是兩夫妻一次聊天中得來的。
邵慧仙在桐廬縣婦保院負責消毒用品的供應。丈夫張永超是桐廬縣婦保院保衛科組長,負責醫院安保等工作。
兩人住的桐廬縣城南街道普羅旺斯小區,是一個997戶,3000多人的大小區。
這短時間,經常看到街道社區志願者和桐廬縣統計局的志願者們三班倒,很是辛苦。
2月6日那天,兩人聊起來,志願者在簡陋的棚子裡快餐面,還要熬夜值守,要不去送點吃的過去?
那一晚,因為比較倉促,夫妻倆送了些安徽燒餅。
「9點半是晚班人員交班時間。這個時間送,兩個班次的人員都能吃到。」張永超還細心準備了一些一次性的小碗,值班人員可以取用。
「老婆手藝好,18歲的兒子也學了些。為了給老婆減輕負擔,晚飯兒子會自己在家做好等他媽回家。」張永超說。
愛心夜宵的味道,值班人員幾乎都吃過。「熱乎乎的,味道好手藝好。」網格員老余說,前段時間值班天氣冷,只能烤火吃點泡麵,兩夫妻送來的熱騰騰的夜宵,真是暖到他們了。
「一天天完全不重樣,很用心。」老余笑著打了個比方,就像是家裡媽媽做飯一樣,今天吃面了明天就吃飯,每天變著花樣做。
大奇山社區劉書記也知道愛心夜宵的事,「桐廬縣統計局還寫了封感謝信給桐廬縣婦幼保健院,兩夫妻很細心很熱心,真的要給他們點個贊。」
這份愛心夜宵會持續到什麼時間?
邵慧仙說,會一直堅持送到值守點撤了:「等大家都能回家安心過日子的時候吧」。
來源:錢江晚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6dxcnABjYh_GJGVaOZ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