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最洋盤的記憶 非這家西餐廳莫屬!

2019-09-07     最武侯

說起「耀華」,資格的老成都人都曉得它曾是成都飲食業響噹噹的老字號,1937年由趙志成以500元資本獨自創辦。位於致民路的耀華食品廠曾為成都食品行業的明星企業,位於春熙路的耀華西餐廳則是成都市第一家西餐廳。今天我們就來八一八這家曾經是老成都最洋盤的西餐廳。

成都人的美好回憶

當年的春熙路西段22號,鮮艷奪目的霓虹燈管環繞成「耀華餐廳」閃閃發光的招牌,自動旋轉門由四扇大幅厚玻璃製成,樓下出售糖果糕點,樓上是茶點室,一杯熱氣騰騰的濃咖啡在手,令人心曠神怡!店堂雖只有一樓一底,三四十個平方,卻布置雅潔。小小的天地,遍植盆景。綠色的坐椅、玻璃的桌面、井然有序的瓶花、銀光閃爍的刀叉、家具精緻,盤盞考究,清奇脫俗,四壁生輝。一席珍饌,使人大快朵頤,給成都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曾經一位年過六旬的成都老人回憶道:「我第一次吃西餐,就在『耀華』。大約1964年前後,還在商業場小學讀書,由於年幼不懂事,老是在媽媽面前嘀咕說同學去『耀華』吃了西餐,結果媽媽拗不過我,就帶我去了。當時就覺得環境很好,燈很漂亮。爸爸吃不慣西餐,居然後來還點了個蛋炒飯才吃飽。」

炎炎夏日,地處繁華鬧市,環境整潔,「耀華」物美價廉的冷飲很受人們的歡迎,晚上更是常常客滿。所售飲料有冰鎮廣柑汁、冰鎮菠蘿汁、冰鎮綠豆羹、冰鎮咖啡、冰鎮牛奶、冰鎮可可、冰淇淋和果凍。進店者喝冷飲尚在其次,悠閒舒適地享受一兩個時辰的清涼才是「第一主題」。如果是闔家而入,或戀人約會,或朋友小聚,更是笑語盈盈,其樂融融,但孤獨者也不會被側目而視,不妨認為此處就是當時成都的另類洋茶館,那種漫不經心的悠閒享受與鄉壩頭坐在竹椅上的老茶客殊無二致。

外地人到成都,一定會去「耀華」餐廳給家人買些奶油蛋糕、奶油花生、奶油球糖、夾心蛋糕、方塊白糖、娃娃頭雪糕、紅白芙蓉酥、海參酥、鳳尾酥等糕點糖果,小孩子見了這些禮物,眼珠子都會發亮。2002年春熙路拆遷改造,成都第一個西餐廳就此消失了。但它曾經的輝煌,如同它招牌的冰鎮橘子水、冰鎮綠豆羹、冰鎮菠蘿汁、冰鎮果凍、冰鎮牛奶、冰鎮可可、冰鎮咖啡、冰淇淋和麥稈吸管一樣,讓人懷念至今。

差點破產的茶點室

「耀華餐廳」的來歷,說來還話長。抗日戰爭時期,重慶廣益中學(後為重慶第五中學)畢業生中,有一個名叫趙志成的人,在英商百利洋行打工幾年後,在成都春熙路開了一家「耀華電料行」,含意為「經營電料,光耀中華」,亦甚恰當。豈料不久電料生意失敗,才轉到「水濕行道」,改名「耀華茶點室」。他畢竟是重慶名牌教會中學的高材生,「茶點室」這個名稱,取得頗為雅致。創業初期,由於本錢短缺,室內設置簡陋,僅有兩三張桌子,賣點咖啡、可可、絲瓜泗、麵包之類的洋茶點,十分寒酸!

由於店堂小,趙志成既當老闆又兼廚前提調,偶爾還跑堂。他談吐文雅,低調謙和,給買主印象甚好,生意倒也不錯。在此基礎上,他又想添賣西菜,使這個店鋪顯得「洋盤「一些。幾經周折之後,他終於請來了一位在隆興街英國駐成都領事署做西餐的師傅。這位師傅的烹調手藝,對付水土不服的洋人還綽綽有餘,而習慣了麻辣川味的本地人卻毫無興趣。因為西菜對當時的中國人來說還很陌生和神秘,甚至不可理解。西餐中,有些菜肴是生切的,有的肉食帶有血腥味,有些烤菜偏不烤熟,老一輩川人認為「牛羊肉生的就切來吃了」,未免古怪!有些飲料他們根本喝不慣,烹飪方式與製作川菜迥然不同,甚至大相逕庭,加之那時成都外國人不多,喜歡嘗新的本地人亦寥寥無幾,這就導致了生意的蕭條,逐步走到了破產的邊緣。

三種包子闖天下

趙氏本來就聰明,腦瓜子靈,他明白:有耐心才有機會,有些事情是急不來的,等到條件成熟時,自然水到渠成。於是,他每天都到同業中去找竅門,發現科甲巷新開的一家專賣粵式茶點的「冠生園」,生意十分興隆,車馬盈門,就暗中仔細去觀察、琢磨了好幾天,終於找到了一個竅門。

原來,「冠生園」的茶點名目繁多,價格昂貴,一頓早點,七碗八盤,要花三五元錢(相當於今天的100元左右),窮公教人員哪裡吃得起?趙志成想,如果改個門路,每天只賣一兩樣經濟、實惠、精緻的早點,花三五角錢就可以吃個半飽,豈不是可以把「冠生園」掃地出門的這批顧客拉過來嗎?他把這個主意和夥計們商量,大家都怕關門失業,紛紛出謀獻策,最後選定了做包子和麵條兩樣簡單的早點。

由於有西菜賣不脫的教訓,這回趙志成硬是穿釘鞋,拄拐棍,把穩行事。包子和麵條哪裡沒有賣的?但要想獨闢蹊徑,出奇制勝,壓倒別人,談何容易!他東挑西選,請來一位手藝高超的白案師傅,商量做什麼樣餡子的包子?什麼樣臊子的麵條。豬肉一般人都吃膩了,儘量少用,另想新的花樣。於是,這位師傅天天絞盡腦汁做幾種包子和幾種麵條,讓全店的員工嘗嘗,嘗了再改,改了再嘗,搞了個把月,終於選定了三種包子——甜豆沙包、不甜不咸叉燒包、包一塊雞肉大餡的雞肉大包;麵條也選定了三種——一大塊甜肉作臊子的雞湯麵、北京口蘑加鮮肉和肉片的口蘑面、中西合成的咖喱牛肉麵。這些美食,不同於當時成都其他任何一家麵食館子,亦迥異於「冠生園」,成為「耀華」獨家經營的特色早點。

開張炮一打響,一傳十,十傳百,「耀華」樓上樓下,從早上七點就擠得連一點縫隙都沒有。趙志成特別打了招呼:麵條指定要用特製蛋清面,面里的湯,一定要用不摻水的原汁原味的雞湯,雞湯用完則停止賣面,以保證質量。他還怕大家執行得不徹底,就親自把關監督,如此,「耀華」這塊招牌,也從此火了起來。

一天一雞重振西餐

早點出了名,趙志成並不滿足,他還要把以前做霉了的西菜重新振興起來。於是不惜重金,聘來一位專做俄國大菜的徐師傅。要求很簡單——每天只做三菜一湯,但必須「少而精」,每隔三天換個花樣。比如,今天是黃燜雞,下次則是鐵扒雞,再下次則是咖喱雞……為迎合顧客喜歡嘗新的心理需求,吊住他們的口味,趙氏硬是把這位手藝高超的徐師傅肚皮裡頭的東西全部掏了出來。什麼烙面呀、空心粉呀、烙飯呀、烙蛤蜊呀……別家餐館從未賣過的美食,都一一出現在「耀華」的菜單上,徐師傅的看家本事,都被趙氏搜刮一空,背了時的西菜生意,又重新做得生龍活虎起來。

不久,趙志成通過常來餐廳就餐的美國空軍飛虎隊飛行員,在美國購買了一台當時在成都還十分罕見的冷藏食品的電冰箱和一台冰淇淋電動攪拌機,這就可以保證每天購買的新鮮雞魚肉類可以冰凍不壞,同時攪拌出來的冰淇淋細膩、勻凈,又快又好,即使買主再多,也可及時攪拌好送到餐桌上,不會融化一絲一毫,優於任何一家餐廳,顧客十分滿意!於是,「耀華」的冰淇淋又成了成都西餐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一位出生於成都世家大宅的川師老教授回憶——「小時候我拔牙,母親會帶我去『耀華』吃冷飲『慰勞』我,一般都是點一杯冰鎮橘子汁和一份冰淇淋,玻璃杯中的橘子水,麥稈做的吸管,一小口一小口喝下。店堂的服務員總是穿著50年不變的白制服,動作不急不緩,時光似乎凝固了一般。」

1958年3月7日,毛澤東還專程到耀華進餐吃了雞湯麵,回鍋肉和賴湯元。1995年耀華成為中華老字號,2002年因春熙路改造,耀華就此停業,而此時成都各種西餐廳己到處都是了。

部分文字來自《方誌武侯》

整理編輯 鄭嫄

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44NEG0BJleJMoPM3YG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