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濟先生:毛主席的恩師兼岳父,曾預言毛主席前程遠大

2021-01-04   枕貓

原標題:楊昌濟先生:毛主席的恩師兼岳父,曾預言毛主席前程遠大

欲置傅者,以輔太子也。古代帝王常會給太子挑選一侍讀,以品學兼備,能言善辯者為師,是古代知識分子的最佳職位之一,故稱帝王師,後又稱太子傅。

許多太子自小身邊便有侍讀伴其左右,從幼童到九五至尊,可以說侍讀見證輔佐著一個帝王的誕生。在歷史上就有許多太子與侍讀的故事。

他們亦師亦友,互相影響,或是君臣或是師生。一位好的侍讀是太子成功的關鍵,現在亦是如此,能遇到一位優秀的老師對人生的道路有著極大的影響。

他能引領我們走向正確的方向,像是海上的明燈,人生的指南。我國偉大主席毛澤東就有一位對他意義非凡的恩師,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楊昌濟先生,讓我們來看看偉人背後的老師,有怎樣傳奇的故事吧。

楊昌濟

詩書世家卻命運多舛

1871年四月二十一,楊昌濟誕生在長沙縣板倉下屋楊家,祖父楊萬英一生在家鄉教書為業,父母都是飽讀詩書之人,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詩書世家。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下,楊昌濟從小受父母傳統教育的薰陶,開始自己的考取功名之旅。世事無常,路途本艱。

1878年楊昌濟的父母相繼逝世,風欲靜而樹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本想考取功名後善待父母,可如今父母離世忽地沒了動力,以至於落榜舉人。

饅頭難倒英雄漢,為補貼家中生計,楊昌濟只得在家中設館授徒,縱然心有凌雲志,奈何時運不濟,一時滿志躊躇只得跟好友楊守仁發發牢騷,討論到國家局勢時不禁發出:非改革不足以圖存的感概。

楊昌濟故居

此時的清政府是內憂外患,楊昌濟一介書生報國無門,只得發出一些政治感慨。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後,清政越發軟弱無力,本來還對清政府抱有一絲幻想的楊昌濟逐漸灰了心。

亂世出英雄,國家衰敗之際湧現出大批的新思想,楊昌濟知道想要改變國家局勢,就要開始革命。

湖南此時集結了大批新思想青年,如譚嗣同,唐才常等,以維新為目的力求變法,楊昌濟受他們的影響,經常同他們一起組織維新改良運動。由於多年接受的都是傳統教育思想,在清朝時期讀的都是四書五經。

面對一時間掀起的反帝反封建運動,楊昌濟顯得有些無所適從,跟隨他們學習多日楊昌濟思想已逐漸明朗。可改革之路困難重重,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楊昌濟選擇退避家鄉,鑽研經世之學。他經常說自己沒有其他過人之處,唯有堅持忍耐才能長久制勝。

楊昌濟故居

取長補短多次留學海外

亂世之期,時不待我。楊昌濟決定外出留學學習,決心將國外的思想教育帶回國內,於是先後在英國,日本學習。

1910在愛丁堡學習期間,楊昌濟特別注重觀察英國的教育和人文文化,他覺得能成為強國的原因,教育和國民素質分不開。

楊昌濟在外學習多年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回到湖南後,當時師資力量匱乏,湖南督軍想聘請他當法教育司司長,楊昌濟心生矛盾,只得推辭拒絕。

雖不想與官為伍,但還是心繫家鄉教育,於是出任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擔任教授,這時楊昌濟已結交許多革命黨友,並為革命做出過許多貢獻。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大肆捕殺革命黨員,其中就有楊昌濟的好友楊德麟慘遭毒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楊昌濟氣憤不已可又不能為力,只恨他一介書生卻只能執筆,無法扛槍。

楊昌濟故居

此後楊昌濟對思想的教育更加激進,號召國人努力學習,為中華之崛起,文化之傳承。

他飽讀詩書既有傳統文學的知行合一,又接受西方現代思想教育,只得把一生所學全都教與自己的學生,儘自己最大所能為革命付出一份力量。

1915年在學校任職期間,楊昌濟的課堂總是座無虛席,他上課時談論新思想時而抑揚頓挫,時而慷慨激昂,經常以愛國和進步的道德來思想教育學生,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後來他的許多學生都是革命事業的積極分子,其中就有我國偉大領袖毛主席。那時的毛澤東十分喜歡聽楊昌濟的課,經常單獨向他請教問題,兩人逐漸熟絡起來。其實對於毛澤東,楊昌濟已早有耳聞,在校期間發生的一件事令楊昌濟對他印象頗深。

毛澤東

師範學子的良師益友

在學校時毛澤東總是特立獨行,身上經常穿著一件灰色的布料學生長袍。有一次在國文課上,他的作文被老師打了最低分,儘管經過他三五次的修改,可結果還是一樣。毛澤東氣憤不已便跟老師爭論起來,再三勸說下,毛澤東依然固執己見,不為所動。

校長見狀便要處分他,大家無奈下便把楊昌濟請了過來,楊昌濟把他拉到一旁,先是對他安撫一番,後勸解道他說:其實你文章沒有錯,只是太過激進不符實際,才會被老師批評。

楊昌濟像家人似的關懷讓毛澤東倍感溫暖,他領悟了老師的良苦用心,明確了未來的方向,也對思想道德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

此時毛澤東已明白自己太過急躁,急於求成,才會出現這樣的局面。楊昌濟的這番話對毛澤東影響極大,也作為日後警醒他的話語。

四排右二為毛澤東

楊昌濟能說服毛澤東,不僅僅是他生動藝術的語言,還有一點他在毛澤東的身上看到了教育的希望和救國的希望。在他心中毛澤東是他要竭盡全力用心培養的棟樑之才,他曾放言毛澤東將來會與梁啟超曾國藩等人並肩,並豪言: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先重二子。

楊昌濟對毛澤東的看重不只是在語言上,還將自己的小女兒楊開慧嫁給了毛澤東,可見他對毛澤東寄予厚望。他為了教育事業付出自己一生的精力,在看到好苗子時也是盡心對待。

對於毛澤東不光是精神上的還有物質上的給予,他一生幫助過無數學子,遇到貧困的學生時,他會傾囊相助,遇到需要學業幫助時,他會用儘自己畢生所學。就是有這麼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國家才會蓬勃向榮的發展前進。

楊開慧

為其守孝既是恩師也是岳父

1920年楊昌濟先生與世長辭,被葬於長沙縣開慧陵園中與他父親合葬在一起。毛澤東以半生女婿身份為他守靈,毛澤東說楊昌濟是他的心靈依靠,是他革命道路的引路者,對於楊老的離世毛澤東悲痛不已。

歷史的長河奔騰向前,我們無法阻攔亦無法改變,無數人被世人遺忘,又有無數人存活在人們心中,他們生前光明磊落,一身正氣,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一生;他們又一生耕耘,似如燭火照亮許多人前行的道路。

毛澤東

楊昌濟先生我國偉大傑出的教育家,我國第一位提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師,他是倫理學教授,是一個唯心主義者,是品德高尚,有著強烈信仰的人,是我國諸多革命先驅者的恩師,是教育界的代表,是我們永遠緬懷的人。

楊昌濟先生雖已逝世,但我們現在依然奉行著他的教育理念,在歲月的長河中,默默影響著無數人。

最後請我引用李肖聃對養老的逝詞作為結尾:君,寒士也,成樂乎道,而不以窮餓動其心,此其學之所以口進不已也。

敬已楊老之志,以約束自身,將報以崇敬之心學習傳承楊老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