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不在蒙古修城牆的真實原因

2020-02-03     高廣銀

在清朝的時候,外蒙古和和蒙古雖然有區別,但是都是中國重要組成部分,同屬於中國邊疆地區,蒙古地區在歷史上也曾經建造了若干個城市,但是這些城市由於戰爭等因素,一直沒有延續下來。

清朝時期不但沒有像明朝時期那樣,在蒙古邊境修建長城,甚至城市的城牆都沒有修建。

清朝是蒙古地區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現代蒙古地區城市基本上是清朝時期形成的格局。那麼清朝時期,為什麼不在蒙古這些城市當中修建城牆呢?


康熙不在蒙古修城牆的真實原因


城牆的作用

很多人認為,城牆是冷兵器時代最有效的防禦體系,到了熱兵器時期,這一軍事防禦體系很難發揮作用,明朝之所以修建高大的城牆,因為那個時期出現了紅夷大炮這種殺傷力巨大的熱兵器。

其實這種論點很難站住腳的,我們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在中國的熱兵器戰爭,城牆依然是重要的關口,依然是互相爭奪的關鍵點。



比如著名的巴列夫防線,在蘇伊士運河東岸依然築起了長170千米,縱深7千米,以機槍、火炮、坦克等構成強大密集火力網。

巴列夫防線依然屬於城牆的防禦工事,顯然只要戰爭發生在陸地上,像城牆這樣的防禦體系依然有軍事價值。



還有人認為清朝不在邊疆修長城,以及城牆是源於軍事自信,比如康熙的那首《蒙恬所築長城》:「萬里經營到海涯,紛紛調發逐浮誇。當時用盡生民力,天下何曾屬爾家」。

認為清朝完全可以憑藉軍事的強勢,對邊疆實行軍事的壓制。這些都是不考慮具體環境以及社會因素,單純從軍事角度來考慮問題。

那麼蒙古地區為什麼沒有修城牆呢?這要從蒙古地區城市形成說起。



蒙古地區城市的興起

在遼金時代,在漠南地區建立部分州縣,蒙古帝國建立之後,中原的城市文明也逐漸滲透到蒙古地區,蒙古草原上也建立一些壯麗的城市,比如蒙古都城哈茨和林、元上都、元大都等,是蒙古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標誌。

但是到了元朝末年,這些城市都相繼遭到了破壞,元上都、阿倫木司等都掩埋在一片廢墟當中。

從明朝到清朝,蒙古地區幾乎沒有完全意義上的城市。



內蒙古多數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東邊是大興安嶺,中西部是大青山和賀蘭山,烏拉山等遼闊的草原,境內還有呼倫湖,貝爾湖等,雖然有這麼多的湖泊,但是絕大部分都是貧瘠的礫石構成的。

內蒙古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天的時候氣溫低至零下40℃,而且冬天非常漫長,年平均氣溫都在1-10℃。顯然這種氣候條件是不適合農作物生長的。

人的生活離不開水,農作物生長也離不開水,而蒙古多數地區屬於乾旱丘陵,全年平均降水量在50-400毫米,這地區顯然不適合生活,以及農業的生產。



經濟是一座城市發展的基本動力,而在封建社會當中,農業是基本的經濟支柱。農業發展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條件。以遊牧為主的生活,居無定所,因而無法形成定居點,更無法形成城市。

蒙古地區主要以遊牧為主,人們都是隨水草畜牧移居,並沒有城邦。長期手工業沒有發展,導致商業相對也比較落後,蒙古地區商業也多是以物易物。

這種生產方式嚴重製約了城市的興起與發展,人是城市的主體,由於地理環境的限制,清代蒙古地區人口數量不多,而且非常分散。並且而且以遊牧為主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大多數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以分散的蒙古包為主,這種分散居住方式,一直延續到民國,甚至新中國時期。



蒙古是旗盟治所的關係,與內地州府的關係不同,內地州府會形成大小不等的城市,這些城市不僅僅是經濟中心,同時還是政治管理的中心。城市的形成與政治力量有著密切的關係,而蒙古地區的旗盟治所,很少形成城市。

清朝建立之後,用了100多年的時間,在蒙都地區建立旗盟為核心的政治模式,聯盟是行政組織與軍事組織,聯盟會設定一位盟長以及一名副盟長。

人選由理藩院在會盟的各札薩克及其閒散王公內物色和提名,並呈報請旨。盟不是札薩克之上的一級行政機構,因此並不設盟務衙門和相應的官吏,也不得隨便干涉各札薩克旗的內部事務。



雖然盟旗治所會形成一些管理機構,這些機構逐漸形成聚居點,但是一般都是占地面積很小,而且人口也比較少。因此無法支撐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城市的本質在於聚集,而旗盟治所缺乏聚集力和輻射力,因此形成不了城市,而蒙古地區所形成的政治中心,主要是來自於中央王朝的力量,而非地方。

在清朝將蒙古納入中華版圖之後,大批漢人持續不斷湧入蒙古,蒙古地區進入遊牧與農耕相間的發展階段由此改變了蒙古社會的經濟形態,生產方式以及生活習慣。



蒙古城市的興起

長期以來,外蒙古地區處於分散狀態,離心力強,清朝統一之後,外蒙古不斷受到準噶爾分裂勢力的影響和威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在沙俄的慫恿下,進攻內蒙古烏朱穆秦地區,威脅北京。康熙為了確保邊疆的安定,三次親征,並且在今天的內蒙古克什克騰南,打敗噶爾丹,逼迫其退回漠北。

但是準噶爾部的威脅一直未徹底解決,一直是心腹之患,為此清朝被迫投入了大量的軍事力量和戰略物質來解決蒙古問題。在國家安全戰略的影響下,蒙古地區特別是外蒙古城市相繼興起。



之後清廷在蒙古地區設置辦事大臣、將軍等重要機構,相繼推動庫倫、烏里雅蘇台和科倫多等重要城市的形成。

外蒙古地區城市的興起與清朝國家安全戰略實施有著直接的關係。雖然這些城市在興起初期功能單一、規模不大,但在其後的發展過程中,有相當部分城市能夠隨之不斷疊加新的功能,從而推動城市的更新與發展;也有部分以軍事功能為主的城市未能實現轉型,則因清朝國家安全戰略的轉移而出現衰落。



外蒙古與內蒙古不僅僅自然地理差異比較大,而且內蒙古由於和內地農耕文明聯繫較為緊密,因為在清朝時期,形成了很多聚居點,比如豐鎮、歸化等。

由於漠南地區軍事戰略地位下降,因此清朝時期,在內蒙古地區建立的軍事城鎮比較少。由於內蒙古地區和內地交通比較方便,內地向蒙古移民的情況也比較頻繁。

這些移民把內地較為先進的農耕文化帶入到蒙古地區,改變了內蒙古的經濟結構以及人口結構,從而為蒙古城市發展提供了準備條件。



清代蒙古城市的規模

城市規模是衡量一個城市發展的重要指標,清代200多年統治期間,蒙古地區城市雖然有較大發展,但是相對於內地各區域城市,無論規模還是人口,都相差甚遠。

而且清朝時期,這些城市有很強的政治軍事目的,城市當中人口普遍比較少,而且軍事人員所占比例比較高。

比如當時最大城市庫倫,約有3萬人,多為喇嘛僧徒,商人5千餘人,駐防官兵2千餘人。



蒙古地區除了少數的政治軍事重鎮之外,多數城市都是有市但是沒有城牆,特別是那些以買賣自發形成的城市,這些街道的入口通常是兩扇大門,或者乾脆立著兩根木柱子,木柱上面有的帶有遮擋,有的則空蕩蕩。

這些買賣的城市多以寺廟為中心,因此商業的街道只能另外選擇建造。同時蒙古信奉喇嘛教,喇嘛教也不習慣把房屋建在街上,而是獨立成區。



清代蒙古地區城市的興起與發展和清王朝安全策略和民族政策密切相關的,同時也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和宗教色彩,寺廟是城市公共建築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時由於宗教的原因,因而形成相對獨立的買賣城市,以及多核城市。

因此並不是清朝不願意在邊疆設立長城或者城牆,而是由於蒙古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以及城市形態,導致無法像中原地區形成人口規模大的城市。而且這些城市的形成多為政治、宗教等原因,無法聚居成規模,修建城牆圈定。而且這些城市一旦失去了政治軍事作用,也將很快衰落下去。綜合以上因素,是清朝不在蒙古地區修建城牆的主要原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3CdEHABjYh_GJGV-mM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