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蒸汽機車開通到高鐵築夢 列車快開老區走向世界

2019-11-26   無線臨沂

1985年12月31日18點,隨著一聲汽笛長鳴,兗(兗州)石(石臼所)鐵路開通運營。從此,沂蒙老區結束了不通火車的歷史。從蒸汽機車時代到內燃機車時代,再到現在的電力機車時代,沂蒙大地上,一輛輛疾馳的列車載著勤勞的老區人,一路披荊斬棘,一步步奔向美好幸福的生活。如今日蘭高鐵的開通,更是給老區發展帶來新動力,引領人們邁向新生活。

結束不通火車的歷史

第一列火車開進沂蒙老區

「在我七八歲的時候,就聽說臨沂要修鐵路了。」已經退休在家的鐵路老職工梁憲思告訴記者,高中畢業後,他考入南京鐵道運輸學校,1978年畢業時,傳說中的鐵路仍沒有修到臨沂。帶著隱隱的遺憾,他被分配到濟南鐵路局青島分局上班。

梁憲思工作的第二年,也就是1979年6月,國家為了運輸山西、山東的煤炭,決定再開一條通向華東和海陸聯運的通道,加速魯中南經濟的發展,兗石鐵路修建方案拍板。

1981年4月1日,鐵道兵一師三團在兗州至臨沂段先行開工。梁憲思介紹,兗石鐵路修建期間,沂蒙山區人民再次發揚「沂蒙精神」,主動騰出住房3500間,幫助建房11000間,發動民工10萬餘人,像支援解放戰爭一樣支援鐵路建設,真像是當年報紙寫的那樣「盼鐵路盼得太久了!」

1984年國慶節前,兗石鐵路試運行;1984年11月全線鋪通;1985年12月31日18點,兗石鐵路全線交付使用。這條位於山東省東南部,西起兗州、東到石臼所的鐵路,正線全長308公里,共有車站39個。它的開通,終結了臨沂沒有鐵路的歷史。

「很多人騎著自行車,趕幾十里路來看火車。火車進站時汽笛一響,膽小的竟嚇得趴在地上。一位老大爺感慨地說:『這火車趴著都跑這麼快,要是站起來,指不定跑多快呢!』」時隔多年,鐵路老職工高鐵柱仍清楚地記得臨沂鐵路正式通車時的情景。

「1986年1月1日,接到老鄉的電話,說是兗石鐵路通車了。我們身在濟南的臨沂老鄉好一陣激動啊。日思夜想的火車終於開進了家鄉沂蒙山。」鐵路退休職工孫佃建在日記中這樣記載了當時的心情。

兗石鐵路的建成,對晉煤外運、開發沂蒙山區、振興魯南經濟和鞏固國防都具有重要意義。而鐵路開通對於改革開放之初貧窮閉塞的沂蒙山區,更有著非同尋常的象徵意義。

梁憲思也於1986年9月從青島鐵路分局調到臨沂車務段。他說,「在青島我一直想回臨沂,盼了8年,終於可以在家鄉的鐵路上工作了!」

此後,1986年10月11日,坪嵐鐵路正式破土動工。1987年4月1日,工程全面鋪開,137座大中小橋涵相繼開工。1990年4月1日,坪嵐鐵路拉通典禮在鐵牛廟車站舉行,一列列火車在沂蒙山區奔馳……

蒸汽機車到內燃機車

火車開進沂蒙山後 給臨沂商貿物流發展提供了動力

1983年8月,濟南鐵路局兗石鐵路籌備處成立,面向地方招工。作為即將上崗的臨沂第一代鐵路工人,16歲的高鐵柱當年年底來到兗州機務段,接受蒸汽抓煤機的技術培訓。1985年5月,高鐵柱和十幾名工人組成「先頭部隊」,由時任兗州機務段副段長、後任臨沂機務段段長的李景傑率領來到臨沂,從鐵十四局接收了兩台吊車和一些煤炭、油料等物品,從此,在艱苦的條件下投入了工作。

高鐵柱回憶,兗石鐵路開通之初以貨運為主,整個兗石線每天才有八九對列車。臨沂機務段共有8台蒸汽牽引機車,以國產「前進」型機車為主,還有一台來路不明的「老爺」機車,據說是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用過的,大家都叫它「麼克夭」(音),後來改名為「解放」。

「當時,火車司機是從兗州調過來的,臨沂的司機還在當學徒。一班3個人,一個司機、一個副司機、一個司爐。蒸汽機車能耗大,燒煤效率低,從兗州到臨沂一趟下來,要燒8噸煤。副司機和司爐的工作就是隨時往鍋爐里添煤和協助司機瞭望信號,沿途還要給機車補水、補煤,是個高強度的力氣活。冬天吹冷風,夏天靠火爐,天天煙燻火燎吃煤灰,滿身油污,汗流浹背,大家編了順口溜自嘲:『遠看像要飯的,近看像掏炭的,仔細一看是機務段的。』此外,因為經常要從駕駛室里探出半個身子瞭望前方的線路和信號,因此,不少司機落下了職業病。」

1995年,奔跑在兗石鐵路上的蒸汽機車被內燃機車取代。此時我國大部分運輸營業線路逐漸被新型內燃機車所取代,最後一批蒸汽機車也於2005年10月在集(寧)通(遼)線停止使用。至此,在中國鐵路史上,蒸汽機車全部退出歷史舞台。

「火車開進沂蒙山後,促進老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業迅猛發展,給臨沂商貿物流發展提供了動力。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便捷出行的渴盼,日蘭高鐵在沂蒙大地騰空而起。我作為鐵路人,經歷了蒸汽機、內燃機車,到現在的高鐵時代,感覺時代是推著我從走到跑再到飛的節奏。」高鐵柱說,有人說他爸爸給起的名字太適合了,高鐵柱,冥冥中夢想成真。

鐵路運輸駛入發展快車道

旅遊專列讓沂蒙人民出行旅遊「說走就走」

鐵路退休職工孫佃建回憶起鐵路發展的這30餘年,很是感慨。1986年1月1日,滿載3500噸煤炭的801次貨車順利駛過兗石線。1986年1月10日,首趟客車兗州至日照593/4次開始運營。

孫佃建在日記中寫道:1997年4月1日,鐵路第一次大提速,列車最高時速達到140公里,作為一名鐵路職工感到振奮和自豪。

1998年10月1日,鐵路進行第二次大提速,京滬等幹線時速達到160公里,日照至北京間52/51次列車由隔日改為每日開行……

1999年3月9日12時,一列載著1410名沂蒙民工,由臨沂開往烏魯木齊的民工專列踏上征程。這是鐵路為沂蒙人量身定做的一趟專列。

進入21世紀,臨沂鐵路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在兗石複線、電氣化開通後,新建膠新、東平、棗臨、瓦日、沂沭5條線路相繼開通。至2015年,已發展到管轄6線、42站、668公里線路。縱橫6線以臨沂市為中心,輻射日照、淄博、泰安、濟寧4個地市,構成完整的鐵路運輸網,有力地支持了老區經濟發展。

「一票難求」曾讓沂蒙人出行難,也是多年困擾臨車人服務的問題。2012年7月1日,經過多方努力,開行臨沂至北京K1902次快速列車,不但破解了出行難題,而且促進了革命老區紅色旅遊的發展。隨著列車對數的不斷增加,目前段管內已擁有15對客車通往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2018年還組織開行5趟旅遊專列,實現了沂蒙人民出行旅遊「說走就走」的夢想。

助推「買全球、賣全球」實現

國際貨運專列帶臨沂走向世界

自1986年兗石線開通至今,歷經30年鐵路發展,沂蒙大地上已建成兗石、膠新、瓦日、棗臨、東平、沂沭6條鐵路,縱橫形成完整的鐵路運輸網,而便捷的交通網絡帶給了臨沂無限商機,國際班列的開通,更是助推臨沂實現「買全球、賣全球」。

圍繞臨沂商城轉型升級和國際化戰略發展目標,臨沂車務段推出了貨運班列系列精品。2014年8月2日,率先開行了臨沂至廣州直達貨物班列;2016年5月1日,開行了臨沂至瓜達爾港國際貨物班列;2018年1月25日,開行了臨沂至莫斯科中歐班列。

2018年,臨沂開行班列20個方向870列33000車,鋼鐵駝隊讓臨沂聯通世界,助推臨沂深度融入「一帶一路」發展,構建了「買全球、賣全球」的鐵路物流新通道。如今的沂蒙,再也不是「四塞之崮,舟車不通,土貨不出,外貨不入」的閉塞之地,代之而起的是一座「商賈雲集、四通八達、物流天下」的中國物流之都。

數據顯示,2018年,臨沂車務段實現貨物到發1600萬噸,旅客到發1300萬人,占地3000餘畝的臨沂濟鐵鐵路物流園開通運營。同時,客貨設施全面整修改造,服務質量實現了大提升,臨沂經濟發展駛入了新時代的快車道。

僅僅3年時間,臨沂至廣州、俄羅斯、巴基斯坦等18條國內外貨物班列線路開通。為臨沂市深度融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實現「買全球、賣全球」的國際物流之都目標,發揮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臨報融媒記者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