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海景,這 3 個問題要注意

2019-04-29     攝影世界

不少人都喜歡拍海景,但真正出色的作品可謂是鳳毛麟角。其中主要的問題並不在於技法上的不足,而更多在對海景攝影的表達方式上缺乏真正的理解。

本期評片選取了 3 個常見的海景攝影前期拍攝的主要問題,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相信會對您的海景攝影創作有所幫助。

1. 景深控制

點評:這張作品構圖不錯,主體明確,前景得當,但存在一個硬傷:由於使用光圈 f/6.3 拍攝,導致前景不夠清晰。在拍攝這種 「大場面」 時一般要使用小光圈(f/11-f/16)拍攝,才能保證足夠的景深。

順帶一提,拍海景的時候不要太依賴 「景深合成」 技法,這是由拍攝環境和拍攝條件所決定的。拍海景時,一般都要貼近大海低機位拍攝,而海浪情況變化多端,你很可能沒有充裕的時間完成景深合成技法的前期拍攝。

2. 畫面元素

明確的主體

從結構上來說,好照片必須有明確的主體,它是內容表現的重點,也是主題的主要載體,最重要的是主體是畫面的結構中心——別覺得 「這是廢話」,事實上很多人在創作時會忽略這一點。

我們來看幾個典型的例子:

這 4 張照片雖然光色很好,都是黃金時段拍攝,但共同的問題是缺乏主體,讓人感覺很 「空」。日出和日落本身並不足以充當主體,而只能提供環境渲染和背景。

日出日落只能是照片中的整體大環境或稱背景,而這 4 張照片的內容都是只有大海和天空,這是很多初學者的常見問題,畫面無主體。

用前景引導視線

拍出精彩的畫面,前景的選擇至關重要。前景具有烘托主體和裝飾環境等作用,並且有助於增強畫面的空間深度,平衡構圖和美化畫面。

不少攝友在創作時也會有意識地安排一些前景,但最終拍攝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下圖就是個例子:

可以看出,拍攝者有意在畫面中安排了礁石做為前景,但是礁石的形態沒有起到引領視線和美化畫面的作用, 散落的石塊反而使畫面略顯凌亂。

前景並不是隨意在畫面底部 1/3 處安排一些岩石,花草,樹枝等等元素,而是要在構圖上發揮作用的,最常見的作用之一就是充當引導線,將觀看者的視線有效地引領到主體或畫面深處。

利用廣角鏡頭近大遠小的誇張效果,有形或無形的線條集中消失於一個點。把主體安排在消失點的位置,突出主體的同時,還能牢牢抓住光觀賞者的視線,增加視線停留在照片的時間。

畫面元素的安排

畫面元素的安排也是很有講究的,太緊湊和太鬆散都不好。

上邊兩張圖,第一張的問題在於構圖太鬆散,礁石形態無特色和分布排列無規律,導致畫面雜亂,沒有吸引視線的焦點,同時畫面下部也太空;而第二張的問題恰恰相反,是由於構圖太緊湊而呈現出壓迫感。

再來看一個畫面元素安排比較妥當的例子:

主體是冰島西北部的犀牛石,前景的延伸方向將視線引領到主體,利用 30 秒的快門速度霧化海面,使得畫面簡潔乾淨主題明確。

3. 快門速度

海景攝影十分考驗拍攝中對快門速度的掌控——因為主體(海面)並不如其它題材(如山地、星空)的主體吸引人,只能依靠快門速度的運用來撐起作品的視覺衝擊力。

在海景攝影中,增強視覺衝擊力的常見方式有兩種,一是表現海浪的動態,包括迸濺和拉絲兩種形式,快門速度約 1/10 – 2 秒之間 (依據海浪速度和拍攝者意圖來決定);二是霧化水面,表現柔和空靈的唯美意境,快門速度通常 30 秒以上,視水面平靜的程度延長或減少,越是洶湧澎湃地海面需要越長的時間才能拍出平靜的水面。

如果缺乏經驗,對快門速度掌控程度不足,拍出的照片就很容易出問題。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拍攝意圖是表現海浪的動態,但是畫面缺少衝擊力。主要是由兩個問題造成,一是快門速度不夠快,沒能拍出海浪的絲絲分明,二是機位不夠近。

海景攝影的獨特之處就是用不同的快門速度掌控流水形態,以實現拍攝者的創作意圖。這樣的畫面是人眼看不到的,因為眼睛只能定格一瞬間,而通過慢門的運用,相機可以記錄一個特定時段並轉換為影像。

用慢門拍攝出的照片和你所看到的場景是有些不同的,決定用怎樣的影像來表達,在拍攝現場要依據當時的情景發揮創造力和想像力,拍攝者的經驗和預見力非常重要。

(來源:極影 AdvetureX)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tM_MWwB8g2yegNDMnM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