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和孩子一起出去,不小心走散了,最終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找回了孩子。面對失而復得的孩子,您會怎麼做呢?
關於開心爸爸的這個問題,很多網友都發表過自己的意見:
有的網友說:如果是我的話,會一把把孩子抱住,那種丟失時的無助感,真的能夠讓人絕望。好不容易孩子找回來了,自然是一把抱住,不讓他再次從自己眼前消失了。
有的網友說:我記得以前小的時候,曾經和爸爸媽媽走散過一次,說實話對於孩子們來說,找不到媽媽本身就是一件很難過的事情了,如果再被媽媽大罵的話,就更加的難以接受了。
前段時間,一個女孩就承受了這樣的難過。
那天,女孩和媽媽一起出門,在等待地鐵的時候,貪玩的她看到地鐵門又是閃光又是蜂鳴,覺得很新奇,不知覺的就跑進了車廂。結果車門正好這個時候關上了,地鐵門外的媽媽想跟著進去也沒辦法。就這樣,女孩和媽媽走散了。
幸運的是,媽媽及時向工作人員求助,而工作人員呢也是積極地和下一站聯繫,就這樣,最終還是把女孩找了回來。看著滿臉害怕滿臉淚水的女兒,周圍的工作人員都露出了微笑,他們都覺的接下來應該是異常母女相擁而泣,為孩子的失而復得激動的感人場面。
結果呢?媽媽不由分說,對著女兒直接就是一陣批評,而女孩呢,本來就是滿腹害怕,滿臉委屈,被媽媽這一通批評,更加忍不住了,直接站在那裡痛哭了起來。
也許媽媽只是想讓孩子知道,不聽話的後果有多麼的嚴重。但是在孩子的心中,這些批評帶來的傷害,可能一生都無法撫平。
很多爸爸媽媽覺得,孩子不聽話,批評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特別是像那個小女孩,這種行為的危險性實在是太大了,還好被工作人員找回了。但要是沒找到呢?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媽媽真的只能是「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了。
犯了這麼大的錯誤,沒動手就夠忍耐的了,否則的話,孩子怎麼才能知道自己行為的嚴重性,怎麼才能日後更加謹慎自己的言行呢?其實這種想法本沒錯,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批評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想讓孩子意識到錯誤,並且能夠改正錯誤,批評就需要一些技巧了。特別是孩子本身就懊悔不已的時候,爸爸媽媽再不分青紅皂白的批評,對孩子來說不僅達不到預期的目標,更多的就是語言暴力了。
而這種批評對孩子來說,影響也是很大的。往小了說,可能導致孩子不自信,影響親子關係;往大了說,容易讓孩子做出一些比較過激的行為,從而追悔莫及。
因為被批評,17歲男孩從橋上一躍而下
17歲對一個孩子來說,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正是蒸蒸日上的年紀。
事發當日,孩子在學校和同學有了一些爭吵,發生了一些衝突。媽媽呢,則是去了學校準備先把孩子接回家。路上媽媽和上面的那位媽媽一樣,一路上不斷的批評孩子。
結果在大橋上等待通過的時候,孩子突然從車裡面沖了出來,直接朝著橋邊跑了過去。媽媽有點著急也追了出來,但是為時已晚,孩子直接越過了欄杆,跳了下去。最終孩子的屍體在橋下的綠化帶被發現,已經完全沒有了生命體徵。
孩子在學校和別的同學有衝突,這是每個家庭都會遇上的事情吧?而這位媽媽的做法和很多爸爸媽媽們一樣,毫無二致。都會批評孩子,你要和同學好好相處,或者是為什麼別人沒事就你有事之類。
說實話,作為爸爸開心爸爸完全能體會到爸爸媽媽那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但是選在孩子本來就已經很脆弱的時候批評,無疑是給孩子的心頭又撒了一把鹽。
因為害怕被批評,9歲男孩選擇以死謝罪
還是前段時間,一個9歲的小男孩,僅僅是撞破了學校的一塊玻璃。害怕被叫家長,害怕被家長批評,忐忑的想了半天,還是決定自殺來謝罪。
留下的遺書是這樣寫的:
「nǎinǎi ,我前天把學校的bō里zhuàng suì 了,我之到要chěn fá,suǒ以我跳lóu了。」
也許是以前有過乾了錯事,被狠狠批評狠狠懲罰過的先例,所以在撞碎玻璃的那一刻,心頭浮現出來更多的還是自己以往的遭遇。不敢和爸爸媽媽說,也無法和學校交代,這點在我們看來根本就不是件事情的事情,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在孩子心上,讓他有點喘不過氣。
在絕望和恐懼中,他還是選擇了自認為「最完美」的解決方法一一以死謝罪!
其實我們想想,如果平時孩子做錯了事情,爸爸媽媽都能夠心平氣和解決的話,孩子還會那麼絕望那麼恐懼嗎?以前類似的經歷正是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而這根稻草的始作俑者,就是爸爸媽媽!
對於孩子來說,受挫的時候正是他們最無助的時候,正是他們最需要爸爸媽媽撫慰的時候。爸爸媽媽的語言,有的時候會給孩子更大的信心,幫助他們能夠迎難而上;而有的時候,則會成為孩子人生之殤。
很多時候,爸爸媽媽批評孩子,本意是為了孩子能夠「長記性」「明白為什麼」,這點初衷是好的。但是好心卻不能好好的說出來,比如這幾種說話的方式,對孩子來說,更多的就是傷害了。
我以為你能明白的反話坑
說起說反話來,估計很多爸爸媽媽都沒少這樣說,當然也包括開心爸爸,經常對開心說這句話。反話作為一種說話的技巧,在成年人中是很好用的,但是同樣的方式,說給孩子聽得話,就不是那麼的合適了。
對於小年紀的孩子來說,本身的語言以及邏輯思維都不是很完善,很多話他們更多是從字面去理解。如果爸爸媽媽總是說反話,孩子就會很困惑,明明是在誇獎自己「做得很好」,為什么爸爸媽媽的臉上卻是咬牙切齒的樣子呢?
而且說反話的方式對孩子影響是很大的。
比如影響親子關係:
很多時候,孩子哭個不停,爸爸媽媽心煩意亂的時候,就會說出「哭吧哭吧,有本事你哭一晚上!」,對孩子來說,他們完全聽不懂爸爸媽媽這句話,實際上是讓自己別哭了,而只是從字面上理解,認為爸爸媽媽就是讓自己就這樣一直哭下去。幼小的心靈會本能的以為爸爸媽媽不喜歡自己,從而影響親子關係。
比如影響與人溝通
更嚴重的是爸爸媽媽的反話會被孩子學到,並且「依葫蘆畫瓢」的用在別的小朋友身上。比如在幼兒園,有的小朋友哭了,孩子就會跑上去大聲的說,哭吧哭吧,你有本事哭一天!其實孩子的本意更多的是,小朋友想哭就多哭會,然後就沒事了。
但是小朋友不這樣想啊,只能是哭得更凶了。類似的事情發生的多了,就會影響到孩子的社交,影響到他們與別的小朋友的溝通。
我覺得這樣說更好的諷刺坑
「連這點事情都做不好,你怎麼這麼笨啊」「又來了,你就不能像小天一樣聽話,讓我省點心嗎?」這些話,爸爸媽媽是不是都說過?說這些話的時候,爸爸媽媽更多的是想讓孩子有點對比,明白應該怎樣做。或者是因為一時收不住,把這些傷害的話說了出口。
對孩子來說,這些話對他們的影響,遠不止是批評自己那麼簡單。更多的是會影響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時間長了,在這種無時無刻的「暗示」下,孩子還真的有可能會按照爸爸媽媽說的那樣發展,自卑膽小,真的變成了一個「笨」孩子。
一根草折斷了,明年還會繼續長出來;但是一個孩子受傷了,也許長大以後都無法釋懷。孩子雖然小,一樣都會有自尊心以及自信心,只有爸爸媽媽的不斷維護,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加成功。打擊孩子傷害孩子只是一句話的事,而幫助孩子成長,卻是一輩子的事情。
我早知道你就是這樣的貼標籤坑
很多爸爸媽媽還有個習慣,那就是喜歡用自己的想法給孩子貼標籤。
比如「你為什麼又不好好吃飯了」「一寫作業就是拖拖拉拉的」「又把玩具扔了一地」等,其實很多時候,爸爸媽媽說這話都是出於無意,最多是一種表達自己的不滿,但是對孩子來說就不一樣了。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感知定式。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思維習慣,看到什麼事情,都喜歡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往往都會相信自己想到的,而不是所謂的真相。這種感知定式就是一把雙刃劍。
對爸爸媽媽而言,內心深處本來就覺得孩子是那種不好好吃飯的,已經對此形成了思維定式。見到自己孩子偶爾一次不好好吃飯的情況,就會不自覺的與那個固有認識相結合,然後得出結論:這個孩子就是不好好吃飯!
對孩子呢?如果爸爸媽媽總是說他不好好吃飯的話,時間長了,他真的就會覺得自己應該不好好吃飯,從而把一個只是偶爾的行為,變成了固有的習慣。
其實說這些話的時候,爸爸媽媽的本意都是好的,都是本著讓孩子變得更好,認識自己錯誤的目的去的。但是,「不會好好的說話」,讓爸爸媽媽的教育起到了反作用。
那麼,面對犯錯的孩子,爸爸媽媽該如何去做呢?開心爸爸在這裡給大家幾點建議,希望能夠幫助到身陷迷茫的爸爸媽媽們。
講事實,不要讓脾氣占據了自己的理智
面對犯了錯的孩子,爸爸媽媽首先要做的就是冷靜,多說客觀事實,而不是那些「你總是」「我就說吧」「早知道你就是這樣」之類的摻雜了個人情緒在裡面的話。
比如有一次,開心的老師給開心媽媽發了一個視頻,是別的小朋友都在一邊上課,開心一個人遊蕩回睡覺的地方的視頻。邊拍視頻老師還邊說「別的小朋友都在那裡上課,就開心一個人回到了這裡,叫也叫不回來。」遇上這樣的事情您會怎麼做?
是火冒三丈的表示回來就揍這小子一頓,讓他再也不敢了;還是劈頭蓋臉的罵一頓,讓他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這兩種方式都不好。
其實正確的方式也很簡單,直接說事實就好了「開心,我聽老師說你今天上課的時候,回到睡覺的地方了,有這回事嗎?」不摻雜個人情感,以及自以為是的評價,往往可以得到孩子最真實的想法,這對於我們幫助孩子改正,是很有用的。
所以,教育孩子要爸爸媽媽先冷靜下來,實事求是的只說事實,不夾雜一點個人的看法。
多傾聽,給孩子一個表達的機會
接下來,爸爸媽媽要做的就是聽孩子的理由了。
這一點其實也很重要,只有孩子說出了為什麼,才會讓這次教育順利的發展下去。還用上面開心的那件事情為例,之所以回到了睡覺的地方。是自己有點不舒服,想回去睡覺呢?還是中午沒睡好,想補個覺?是老師講課講的不好,自己不想聽呢?還是和小朋友打了個賭要回去呢?說實話,一件事情背後的原因有千千萬,但是孩子給出來的理由只有一個,往往和爸爸媽媽猜的不一樣。
當時開心就說了,凱凱有個貼紙掉在床上了,他不敢回去,我就幫他取一下。是不是很簡單?如果開心爸爸在那裡直接就是「你是不是不想好好學習了!」「你是不是又開始不聽話了!」「才好了幾天,就忘記我和你說的話了?」之類的批評,或者用成年人思維來尋找的理由的話,孩子就會變得沒興致,不想繼續交流下去了。
而且對於犯了錯的孩子來說,對爸爸媽媽的語氣以及表情更加的敏感,更需要爸爸媽媽的接納以及理解。如果這時候的爸爸媽媽像只獅子一樣,在那裡不停怒吼的話,恐懼的孩子是說不出自己內心真實感受的。
多分析,幫助孩子以後做得更好
知道了孩子犯錯的原因後,爸爸媽媽就可以幫助他們分析了。
合理的分析,才能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是有問題,錯誤的原因在哪裡,如果不加以制止的話,會出現怎樣的後果。這一切都完成後,還可以引導孩子想一想,如果再遇上類似的情況,我們怎樣做才能更好一些。
通過這樣一個循環,才算是對孩子犯錯這件事情進行了一個全面的解決。孩子呢,能夠從中明白自己的錯誤所在,也能夠知道以後該怎麼做,這才是犯錯的最大價值所在。
要正面,不對孩子提出過分的要求
最後也算是對爸爸媽媽的一個小標準吧,那就是幫助孩子的分析的時候,要多說一些正面的詞語,比如「爸爸相信你能做到」「這件事情對你來說太簡單了」「我覺得你做的應該比爸爸做的都好」,只有正面的言語,才是溫和耐心的教育,才能讓孩子真的聽進心裡去。
另外,爸爸媽媽對孩子的要求也應該符合他們的年齡。
要知道,不同年齡的孩子,能力是不一樣的,同一件事能做到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所以爸爸媽媽的要求還是應該因孩子而異,只有在孩子能力範圍內的要求,他們才有可能積極努力的去做,至於那些一眼就覺得做不到的要求,別說孩子了,就連爸爸媽媽都不願去嘗試吧?
其實教育孩子,更多的是需要爸爸媽媽們將心比心,多代入到孩子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這樣才會變的輕鬆許多,也會變得有效很多。
對於孩子來說,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不知道自己錯在哪,不知道怎樣做才是對的,不知道接下來該如何去做。而這一切,更多的是需要爸爸媽媽們的科學教育了。
最後,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夠被爸爸媽媽們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