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在平時的教學中,有兩種學生會讓老師感到非常無力:
1、破罐子破摔的學生:他們總表現出油鹽不進、軟硬不吃,鐵了心要做班級里的「壞分子」的樣子,破壞課堂紀律、帶頭違反學校紀律,什麼不能做他就做什麼;
2、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學生:他們不管犯了什麼錯誤,一站你面前,就顯得兩眼無神、生無可戀,不管你怎麼問、問什麼,即使你磨破了嘴皮子,他也不答你;最後你問他,老師的話你聽到了麼?他什麼也不知道。
這些學生,都有一種很強的自我保護意識,老師輕易是很難攻克他們的防線的。
最近,我身邊的一個班主任也遇到了一個這樣的學生。前面的文章里其實也有提到。就是那個4次翻牆逃課,還和同學打架的女學生。
每一次犯錯你把她叫到你面前,她態度都超級好,任憑你怎麼說,就是低著頭,一副「老師,我知道錯了」的樣子;但是,每一次回去之後又是老樣子。後來居然還發展到,每天帶手機來學校,並且在課堂上傳給同學玩兒的程度。已經完全符合「破罐子破摔、死豬不怕開水燙」的特徵。
02、面對這樣的學生,那麼具體應該怎麼辦呢?相信這也是很多班主任都會遇到的難題。
君山認為,對於這類學生的轉化,應該用上一點心理學上的知識!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認知失調理論。
費斯廷格
認知失調理論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在1957年《認知失調論》中提出來的。
他認為,人有一種保持認知一致性的趨向。在一般情況下,人們的態度與行為是一致的,在態度與行為產生不一致的時候,常常會引起個體的心理緊張,導致認知失調。隨著理論的發展,當前的認知失調論認為,只要是人們的態度以及所經歷的事和自己良好的自我形象有衝突時,就會產生認知失調。
這裡的認知失調,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產生痛苦!
用這個理論去解釋教育的話:教育其實就是教師通過一定的手段提高學生認知,讓學生提高了的認識和他過去錯誤的行為產生失調,進而內心痛苦,迫使他去尋求改變。
比如,睡覺是一個人的本能。學生上課睡覺,這其實也是一種本能。
那為什麼學生上課睡覺,他會覺得這是一種錯誤行為呢?
因為老師通過教育,已經將他的認知提高到了「學生上課不能睡覺,要專心聽講」的程度,所以,當他上課睡覺,老師向他指出來時,他會感覺到認知失調,意識到錯誤,內心產生痛苦。
為減少這種痛苦,他就會通過「以後上課不睡覺」來達到已有的認知高度。
這其實就是教育。
03、將這個理論運用到對學生的教育上來,其實能很好的解釋了一個現象:
面對同樣一個錯誤,老師用同樣的批判手段,為什麼對好學生的效果好,而對其他學生的效果差?
因為好學生對自己的自我期望一般較高,比如當他做了上課睡覺的行為時,你只要向他指出這個行為,表明他錯了,那他的內心之中就會產生「我是一個好學生,好學生不能上課睡覺」與「我居然上課睡覺了」之間的一個強烈反差,懊悔之心、自責之心就會促使他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
反之,當一個老師眼中的「差生」,同樣面對「上課睡覺的問題」時,因為他已經被定義為了差生,已經「無可救藥」了,所以,他內心裡就會覺得,我已經「十惡不赦」了,那我睡個覺又會怎麼樣呢?於是內心之中很簡單的就形成了,「我是差生,差生不就應該上課睡覺麼?」與「我上課真睡覺了」,「那麼睡覺也就無所謂了」的合乎邏輯的心理過程,讓他對自己的行為變得心安理得,從而也就可以無視老師的批評。
所以,從這個現象我們能夠看出,對於學生的批評效果的好壞,取決於學生內心所產生的這種認知失調的程度,程度越大效果越好,反之則效果越差!
這其實也是為什麼我們不贊成隨便給學生貼標籤的原因。因為貼標籤無異於是降低了學生的認知,那也就降低了認知失調的程度,會減輕批評的效果,增加教育的難度。
04、根據這個理論,面對破罐子破摔的學生,我們最有力的武器是賞識,而不是批評!
批評是教育學生的手段,其實賞識也是。
而且對於一些批評效果較差的學生,賞識往往會有更加良好的效果。為什麼?
因為,我們運用賞識的目的是通過賞識表達你對他的認可,幫助他找回本該屬於他的自尊心,提高他的自我認知。等他自尊心提高之後,面對錯誤行為,他內心才會產生失調,進而才會產生痛苦,意識到自己真是做了一件大蠢事,從而達到教育轉化的目的。
簡單來講,其實就是讓他先認同自己是一個「好人」,然後才能讓他認識到,一個「好人」原來不應該偷竊、不應該搶劫、不應該傷人····但他卻乾了後面這些事情,那他內心之中自然而然產生劇烈的矛盾、痛苦,然後為了達到「好人」的這個自我認同,他日後就會以減少後面的這些行為來進行自我修正。
05、有經驗的班主任,懂得運用「賞識」打破學生內心的「認知平衡」!
「賞識」運用到教學上,其實是有經驗的班主任的最好武器。
作為老師,請你一定要記住:
批評一個學生前,需要確定他有沒有自尊心,如果你批評的是一個沒有自我要求的人,那你不但不會取得教育效果,反而會增加自我煩惱。
那麼具體的,有經驗的班主任一般怎麼運用這個武器呢?以和學生談話為例,大致可以有如下步驟:
1、微笑接待每一個學生,和他聊一聊家常,讓他猜不到你的「底牌」。
在平時的學生工作中,我不主張老師一開始就板著臉批評學生,因為你只要一板著臉,學生內心溝通的大門就會關上,立馬就是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我一般是不發表自己的觀點,而是表現出對事情的好奇,然後希望他們通過講述為自己辯解。看到有申訴的機會,他們往往會更願意與你進行溝通。
2、從他近期的優秀表現開始入手,幫助其建立自尊心。「比如你學習雖然不好,但你籃球打的很好,在班裡還是隊長,有威望,有個班級重要人物。」
每一個學生其實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只要我們善於發現。在與學生交談的過程中,他最渴望的事情是老師對他的認可,尤其是這些「差生」,更是如此。有些老師和我抱怨,「我又不是沒有誇過他,兩天有用,過了又忘!」我們說,教育其實是慢活,學生的問題形成又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你的一句誇讚能讓他好上兩天,這不是已經很了不起了麼?所以,別吝嗇你的誇讚,尤其是當你被「憤怒」沖昏頭腦的時候,冷靜下來,控制住怒火,如果真想不起有什麼好夸的,起碼不能讓他感受到「敵意」!
3、等他對你的賞識很受用,覺得自己真的是個班級「人物」時,你再槍頭一轉,直擊他的錯誤,「你既然在班級里這麼重要,又怎麼能夠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呢?」
一個很好的自我形象,搭配自己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學生內心之中必然會產生巨大的反差,生出痛苦,從而尋求改變之道。
06、打破學生「內心平衡」是第一步,之後還要應對以下3種情況。
通過賞識,讓學生內心產生失調,只是教育的第一步。緊接著,更大的問題還會接踵而來,這才是考驗你是不是一個合格班主任的關鍵。
引發學生內心產生失衡,我們希望達到的結果是:學生通過對認知失衡的痛苦感知,進而會通過減少錯誤行為的方式來平衡自己的自尊。
但願望是美好的,可改變的結果卻不一定朝著我們想要的方向發展!當學生的認知平衡被打破之後,他極有可能通過另外3種方式達到內心平衡!而這3種都是我們教育中的難題:
1、狡辯。當學生認知發生相互矛盾,產生了痛苦時,學生為了達到內心的平衡,可能通過改變其中的錯誤認知來達到心理平衡。比如,學生上課做小動作,他知道這是不對的,所以當老師問他為什麼要做小動作時,他則可以採用狡辯的形式來避免衝突,例如一口咬定,「老師,我沒有做小動作!」
2、找藉口。除了狡辯以外,為了減少內心中的痛苦,學生同樣會通過找藉口的方式來達到內心的平衡。還是以上課做小動作為例,當老師責怪他為什麼要做小動作時,他則會通過增加新的認知,即「人家也在做小動作,為什麼就怪我?」來減輕自己內心的痛苦。
3、避重就輕。認知的反差越大,則產生的內心痛苦越重,因此,學生會通過降低事件的重要性,來降低內心的痛苦。比如,學生不該上課做小動作,然後他做了小動作,為了減輕內心的痛苦,他則會安慰自己,「只不過是做了一下小動作,一般人都會做的,沒什麼大不了」。
07、面對學生的這三種行為,班主任則必須採用相應的應對策略:
1、面對學生狡辯:認真取證,多方調查,讓他對自己的錯誤無可辯駁;
2、面對學生找藉口:告訴他,誰都會犯錯誤,但不是誰總犯錯誤;
3、面對學生避重就輕:提醒他所犯錯誤並不是小事,影響極其惡劣!
以上3種情況的應對,無論哪一種都可以是一個課題,這就需要班主任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從而達到教育轉化的目的(這裡我們暫不展開)。
但不管怎麼說,以上這些策略的前提都是:對於差生,我們必須先通過「賞識」,讓其建立起自尊心、自信心,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08、結語:
最後我們進行總結一下:為什麼對「破罐子破摔」的學生,我們更應該進行賞識?
1、面對「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學生,批評根本達不到教育效果。
2、賞識是一種策略,讓學生先有尊嚴感、好人感,這樣才有可能讓他在認知上產生不平衡;
3、打破學生認知平衡是第一步,我們之後還需要防止學生朝著狡辯、找藉口、避重就輕等方向發展。
希望看完本文的老師,能夠起碼知曉一點:賞識其實是教育當中的一種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