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妙妙無心學習想跳樓,遇上青春期的孩子,怎麼管才會聽?

2019-07-17     媽媽沒時間

前陣子,每晚等小樣睡著,我都會追一下當時熱播的《少年派》。有幾集真是看得驚心動魄。

劇里的高中生林妙妙自從當上主播後,就無心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後來被父母發現,嚴厲的媽媽王勝男拖關係把直播間給封了,這讓妙妙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她每天都很消極,不和父母說話,在學校也不聽課,後來甚至賭氣要跳樓。要不是懷孕的媽媽被嚇得暈了過去,真不知道後果會怎麼樣。

看到這幾集劇情的時候,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樣,擔心孩子到了青春期,叛逆、不聽話,不願意好好學習怎麼辦。

雖說像林妙妙這麼極端的例子,生活中還比較少見。但青春期和爸媽消極抵抗的孩子還是挺多的

小樣媽曾在節目裡看到一個高中男生,每天放學回到家就是埋頭玩手機。父母苦口婆心地勸他好好學習,注意休息,男孩連頭都不抬一下,掏出耳機塞進耳朵里,來表達對父母的抗議。

作為父母,這種被孩子無視的感覺是很不好受的。

一方面,我們很替孩子著急,怕他耽誤了學習,影響將來的前途。另一方面,感覺又完全使不上力,說什麼孩子都不肯聽,越勸,和孩子的關係越緊張。

到底怎麼做,才能讓青春期的孩子敞開心門,願意和我們好好溝通呢?

小樣媽今天就來分享一下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再給出幾個有效溝通的建議。就算你家孩子還小,這些方法也一樣用得上。

01 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這麼叛逆?

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青春期,回憶一下當時的自己,是不是和下面的描述很像?

1、愛爭論

青春期的孩子經常會和父母爭論,用看起來很有道理的方式證明自己是對的

比如劇里的林妙妙想要放棄高考,通過做主播來賺錢。我們身邊也有一些孩子覺得自己學習不行,玩遊戲卻很有天賦,還不如把遊戲當成工作。

在堅持自己的做法時,他們會舉例子,說誰誰誰通過這種方式賺到了錢,比大人辛苦幹一輩子掙得都多。

還會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證明,反正高考也是為了拿文憑,找工作,我現在已經有能力賺錢了,為什麼還要高考呢。

2、理想主義

雖然青春期的孩子很有自己的想法,也會找事實、擺證據,來證明自己很有道理,但他們往往把事情想得過於理想,沒有辦法全面、長遠地考慮問題。

當理想主義的青春期孩子碰上現實主義的父母,就很容易產生分歧,覺得父母的想法已經過時了,自己才是對的。

3、優柔寡斷

青春期的孩子想法很多,思維很活躍,但因為缺乏有效的策略,所以常常在各種選擇前舉棋不定,優柔寡斷。

4、覺得大家都在關注自己

青春期的孩子常常會以為別人都和自己一樣,在思考同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們自己。

比如上課時被老師批評,或者穿了一件自認為不好看的衣服,他們就會非常沮喪,覺得「大家肯定都在看我的笑話,在背後議論我」。

心理學家艾爾金德把這種自我意識稱為「假想觀眾」。也就是說,青春期的孩子常常把自己想像成舞台上的演員,其他人就像台下的觀眾,始終在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

而事實上,身邊的人也都在關注他們自己。

5、認為自己是特別的

比如林妙妙做主播這件事,雖然周圍的人都告訴她這件事不會長遠,很多人都沒賺到錢,但林妙妙還是會認為,其他人可能不會成功,但她一定是個例外。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在嘗試毒品、飆車、做冒險的事時,也都會覺得自己是個例外,別人或許會成癮,會發生事故,但自己一定不會。

艾爾金德把這種信念稱為「個人神話」。正是對自己的盲目自信和高估,使得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不顧規則和成人的忠告,冒險去做危險的嘗試。

心理學家認為,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會有上面這些心理特點,是因為他們的思維方式和過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他們在用一種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和這個世界。

但就像剛學走路的寶寶容易摔跤一樣,青春期的孩子對這種思維方式感到陌生,沒辦法很好地駕馭,所以會出現各種不成熟的表現。

02 怎樣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他們才聽得進去?

青春期的孩子好爭辯,總覺得自己是特別的,又過分理想化,理解不了父母看問題的角度,所以跟他們講大道理,反覆地嘮叨,基本沒什麼效果。

我們可以利用孩子大腦發育的特點,還有作為人的基本需求,來和他們溝通。下面給大家分享3點建議。

1、注重孩子的感受,和孩子共情

孩子小的時候,情緒控制能力差,我們說過要學會和孩子共情,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這個辦法同樣有效。

因為僅管這一時期,孩子和小時候相比大腦已經成熟多了,但負責理智的部分,也就是大腦額葉依舊沒有發育成熟,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和2、3歲時一樣,還是很情緒化的

多說一句,負責計劃、推理、判斷、情緒管理,還有控制衝動的大腦額葉要到25歲左右才會完全發育成熟。在這之前,孩子會更傾向於用本能和情緒來做出反應。

回過頭來,怎麼和孩子共情呢?簡單來說,就是認同孩子的感受

拿林妙妙的例子來說,雖說她沉迷直播,嚴重影響了學習,這個行為是不妥的,但想要她聽我們的建議,就得先理解她的感受,和她站到一邊

做直播的時候,有那麼多人關注你,你一定覺得很開心吧。

短短的時間裡就賺到了那麼多錢,是不是覺得特有成就感?

高三學習緊張,是不是覺得很有壓力,擔心自己努力了也考不好。

看到以前成績不如自己的同學,現在都跑到前面去了,是不是覺得沮喪?

把孩子的感受不帶批判地說出來,理解她,和她感同身受,也許以前孩子什麼都不願跟你說,現在就會慢慢打開心扉,對你傾訴了。

2、找到孩子的需求

談完了感受,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就要談需求了。

在中科院上課時,關梅林老師說過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孩子的需求沒有錯,錯的是實現需求的途徑。

就拿林妙妙來說,她做主播,耽誤了學習,犧牲了健康,這個做法是不恰當的,但背後的需求——渴望被認同,尋找成就感——卻沒有錯

如果我們能換一種途徑,滿足孩子的這種需求,他就不會跟我們那麼敵對了。

很多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其實也是在真實的世界裡缺少關愛,或者沒有成就感,所以才到虛擬的世界裡找滿足。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多鼓勵孩子,看到他的優點,給他提供資源和支持,幫助他發揮優點,獲得認可,建立自信。

千萬別說孩子身上沒優點,領導力專家彼得·德魯克曾經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大堆缺點,但如果把焦點放在優勢上的話,劣勢對我們的影響就微乎其微了

就連林妙妙做主播這件事,也能反應出她身上的很多優點。

比如她願意犧牲睡眠,堅持把直播做下去,說明她很有毅力,做事不會半途而廢。每天都要直播不同的內容吸引粉絲,說明她很有創意

如果能夠加以引導,把這些優勢發揮到學習上,一定會取得不錯的進步。最怕就是因為一件錯事,把孩子的人格完全否定了,這樣只會把他往錯誤的路上越推越遠。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幫助孩子設定小目標,通過逐步達成目標來建立自信。還可以培養成長型思維,讓他知道人的能力是可以改變的,不要放棄努力。

如果孩子能在現實生活中滿足自己被認可的需求,就不會對直播、遊戲這麼著迷了。

3、重新看待學習這件事

前面提到青春期的孩子愛爭辯,怎樣才能爭贏他呢?一個辦法就是跳到更高的認知層次去和孩子溝通,讓他出其不意。

比如電視劇里,林妙妙和爸爸林大為的一次談話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經過跳樓事件後,妙妙擔心考不上大學,但林大為從更高的層次去看待高考這件事。

首先,不管能不能考上,付出的努力不會白費。

後面的事實也證明了,也許拼勁全力,妙妙的成績還是沒辦法恢復到狀態最好的時候,但她的名次一直在提升。我們不能用能不能考上大學、考上重點,這樣單一的標準去否定努力的意義。

其次,學習的最終目標肯定不是為了上大學,找工作,而是為了和書里的聖賢交往,讓自己擁有分辨能力和思考能力,那樣的話,將來不管做什麼,都會與眾不同。

林大為還告訴妙妙,現在流行的網絡語言,古人早就說過更精闢的話了。

比如「有錢任性」,古人說的是「家有千金,行止由心」。「我真是跪了」,古人說「膝行而前,以頭搶地」,立刻就引起了妙妙的興趣。

如果我們能引導孩子看到學習真正的意義和作用,讓他向偉人而不是分數看齊,不因為考砸了就否定孩子的努力,他是不是會更願意好好學習呢?

今天分享了3個方法,和孩子共情,換種方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從更高的層次看待學習這件事。

儘管青春期的孩子情緒容易波動,思維不夠成熟,但只要我們真誠地和他溝通,用好上面的方法,相信孩子一定能順利渡過這一時期。

暑假到了,想陪陪孩子,卻不知道怎麼和他玩?都說6歲前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怎麼做才能抓住這個時期,幫孩子開發智力?如果你有這些困惑,歡迎加入我的早教遊戲圈,陪你一起省心帶好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eJiCGwBmyVoG_1Zbgs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