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寧縣陳吳鄉德里村張氏家族支派概況

2019-06-28   洛寧城事

德里村張氏家族支派概況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張澤武撰文

德里張氏祖籍陝西同州雁羌村,即今陝西省大荔縣東埝橋村。

元朝末年,張氏始祖仲文公避兵徙居河南府永寧縣(今洛寧縣)邑南金門川德里村,仲文配黨氏,生一子貴,貴配德里村陳氏,生四子,琇、珷、珍、玹,兄弟四人,分為四門。明朝中後期,張氏子孫繁衍日眾,紛紛外遷,惟三門珍祖玄孫(七世)權、楹、杜後裔世居德里村北頭;四門玹祖後裔,有兩個支派,四門(七世)大房稔祖之孫(九世)誥公後裔,四門(七世)二房愛公後裔,世居德里村南頭。

張氏始祖墓碑


《張氏始祖墓碑》記載:「原籍陝西同州,村名雁羌。」

《張氏始祖墓碑》記載:「元末避兵至永居德里村。」

《張氏家乘》關於張氏來源的歷史記載

今德里村張氏後裔共分兩大支派,三門張珍支派和四門張玹支派。

(一)三門張珍支派,共分三大支系,張珍後裔四世次房張銘傳至七世時,有張權、張楹、張杜,兄弟三人,分為三個支系。

張珍,為德里張氏始祖張仲文之孫,二世祖貴之三子,擅分產以自耕鑿,亦克承外祖之德,無替世業。配秦氏,子二曰:鑒、銘。為德里張氏三門開基祖。四世分為兩房,長房支派、二房支派。

【長房支派】

四世

張鑒,張珍之長子,配雷氏,子二曰:滿、謙。

五世

張滿,張鑒之長子,配王氏,子二曰:威、煥。

張謙,張鑒之次子,配馬氏,子二曰:實、平。

六世

張威 :張滿之長子,配王氏,子三曰:靠、山、水。

張煥 :張滿之次子,配李氏。

張實 :張謙之長子,配 氏。

張平 :張謙之次子,配 氏。

七世

張靠,張威之長子,明嘉靖年間自德里村遷居金門川金門律管村(今金山廟村),配 氏,乏嗣。

張山,張威之次子,明嘉靖年間自德里村遷居金門川金門律管村(今金山廟村),配趙氏,子二曰:士亨、士閻。

張山後裔九世張辨一支明末之際遷居景陽川秀才嶺立祖。傳至十七世張換方自秀才嶺村遷居邑西底張峪柴窯村立祖。

張山後裔九世張見一支明末之際遷居嵩縣南溝村立祖,今屬欒川縣獅子廟鄉南溝村。

《故儒張公大人(諱金延)暨杜氏孺人合葬墓碑》

張水,張威之三子,明嘉靖年間自德里村遷居金門川金門律管村(今金山廟村),為金山廟村張氏三門開基祖。配程氏,子三曰:士舉、士材、士富。張水後裔世居金門川金門律管村(今金山廟村),清代中期有支系外遷。據清道光元年(1821年)二月二十六日《故儒張公大人(諱金延)暨杜氏孺人合葬墓碑》記載:「(金延公玄孫十四世)文龍遷竹山縣;得遠遷三陽縣。」

十四世張文龍,清乾隆年間自金山廟村遷居湖廣省鄖陽府竹山縣,今湖北省竹山縣;十四世張得遠,清乾隆年間自金山廟村遷居三陽縣,清代沒有三陽縣,只有山陽縣。山陽縣有二,一在陝西省西安府商州山陽縣,今陝西省商洛市山陽縣;一在江蘇省淮安府山陽縣。山陽縣後為淮安縣,今為淮安市淮安區。究竟張氏遷山陽縣,是陝西省,還是江蘇省,不得而知。以上外遷竹山縣、三陽縣兩支張氏後裔失考;十八世張長盛清光緒年間自金山廟村遷居寨根村立祖。

德里三門張珍長房支派後裔主要分布於金山廟村、寨根村、秀才嶺、柴窯村等,以及外遷欒川縣獅子廟鄉南溝村,欒川縣獅子廟鄉東陽道村,山陽縣,或為陝西省商洛市,或為江蘇省淮安市,湖北省竹山縣等地,今傳24世,1500餘人。

金山廟村800餘人,寨根100餘人,秀才嶺120餘人,柴窯村130餘人,南溝村300餘人,東陽道村40餘人。

【二房支派】

四世張銘,張珍之次子,配呂氏,子一曰:洗。

五世張洗,張銘之子,配呂氏,子一曰:界。

六世張界,張洗之子,配趙氏,子三曰:權、楹、杜。

七世張權,張界之長子,配韋氏,子二曰:士勛、士節。

張楹,張界之次子,配岳氏,子三曰:士彥、士由、士先。

張杜,張界之三子,配韋氏,子四曰:士英、士傑、士俊、士仁。

七世張權、張楹、張杜兄弟三人,八世有伯叔兄弟9人,其後裔世居德里村北頭,十一世張舜清順治年間自德里村遷居觀灣村立祖,後裔分衍紅嶺南、五里廟、大原下街村、三官廟村;十一世張克敬清順治年間自德里村遷居寨根村立祖。本支張氏,繁衍至今,衍傳至二十三世,1400餘人。

德里村1000餘人,寨根150餘人,觀灣、紅嶺南、五里廟、大原、三官廟村100餘人。

(二)四門張玹支派,共分兩個支系。七世大房張稔支系;七世二房張愛支系。

四門支派七世大房張稔支系。

張玹,張貴之四子,公生最幼,與三兄終歲拮据,務勤本業,以昌厥後。配侯氏,子一曰:焊。為德里張氏四門開基祖。

四世張焊,子一曰:注。

五世張注,子二曰:朴、行。

六世張朴,注之長子,配呂氏,子二曰:稔、愛;張行,注之次子,配田氏,子一曰:順。

七世張稔,字汝豐,別號金竹,世居德里村。張朴之長子,以孫張論顯貴贈通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四川巡撫。公生於明嘉靖七年歲在戊子(1528年)十月二十九日,卒於明隆慶四年歲在庚午(1570年)六月初二日,享年四十三歲。配段氏,亦以孫論貴贈淑人,生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卒於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壽八十一歲。子一曰:士益。合葬德里村南祖塋。為德里張氏四門長房一支鼻祖。

八世張士益,字進德,別號兌泉,贈中丞金竹公張稔之長子,以子張論貴贈修職郎、行人司行人;復贈文林郎、陝西道監察御史;繼贈通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四川巡撫。公夙稟至性,事段淑人以孝聞,讀書好古雅,重儒術,好施樂善,為鄉里所宗。公生於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二月初十日,卒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正月初十日,壽五十歲。配朱氏,封太孺人,進太宜人,太恭人,贈淑人。生於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十二月十三日,卒於明天啟六年(1626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壽八十一。子五曰:論、講、讃、誥、詔。初因子嗣難存,曾立如子曰誦養以為嗣。九世祖兄弟六人,分為小六門。長門張論,萬曆進士,四川巡撫,遷居金門寨;次門張講,唐山知縣,遷居金門寨;三門張讃,萬曆舉人,順天府治中,遷居金門寨;五門張詔,京衛經歷,遷居金門寨;六門張誦,儒官,遷居陳吳老寨。惟四門張誥後裔留居德里村。

九世

張誥,號葆光,贈中丞兌泉公諱士益第四子,食餼於庠,選入太學,試階光祿寺署丞,不赴任,日以酒自娛,壽至六十八歲,以痰火症發遂不起。公生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三月十二日,卒於清順治七年(1650年)九月十二日。配陳氏,子二,曰:統延、緒延。為德里村南頭、北舊縣四門張氏鼻祖。

十世

張統延:號玉燭,葆光公諱誥之長子,邑廩膳生,配范氏,子四曰:瓛、珖、琛、珏。

張緒延:號玉珂,葆光公諱誥之次子,貢監生,配田氏,繼吳氏,子一曰:璥。側室李氏,子一曰:璸。

十一世

張瓛,號公簡,玉燭公諱統延之長子,邑庠生,配溫氏,繼李氏,子五,曰:侯服、甸服、采服、鎮服、衛服。

張珖,玉燭公諱統延之次子,配范氏,子二,曰:久升、金升。

張琛,玉燭公諱統延之三子,元配李氏,生一女;繼韋氏,生子二,曰:時升、振升。生四女,長女適洪崖村楊時 ,次女適西塢鎮邢健,三女適牛莊村牛正化,四女適馬村邑庠生宋君諱,五女適西塢鎮貢生金君諱殿試字 。

張珏,玉燭公諱統延之四子,邑庠生,配王氏,子一,曰:時光。

張璸,號昆采,玉珂公諱緒延之長子,康熙年間歲貢生,鎮平教諭。配范氏。

張璥:玉珂公諱緒延之次子,監生,配段氏。

張誥為四門七世祖大房張稔之孫,八世祖張士益之四子,明光祿寺署丞,有二子、六孫、九曾孫,其後裔世居德里村南頭。

十一世張琛遷居北舊縣立祖。

相傳十一世先祖名諱不詳,為避匪禍,由洛寧縣王召里德里村逃難到下峪鄉崇陽溝西溝大瓦罐溝開荒種地,在此安家定居。十二世祖弟兄兩人,分為大門、二門兩個支派。本支後裔七十餘人,主要分布在下峪鎮後上莊村(下村、後槽、朱家坑、後磚峪)、龍門店村(鐵爐坪、西溝)、岔上村、羅嶺鄉蛇溝等村。

四門張誥後裔有支系遷居崇陽溝、北舊縣。以北舊縣一支後裔較多,居住分散。本支張氏後裔約600餘人。現在本支居德里村者只有7戶, 30餘人。四門張誥後裔主要分布於德里村、崇陽溝,下峪鎮後上莊村(下村、後槽、朱家坑、後磚峪)、龍門店村(鐵爐坪、西溝)、岔上村、羅嶺鄉蛇溝、北舊縣、中河堤、馬莊以及陝縣豬槽溝等村。

四門支派七世二房張愛支系。

七世張愛,張朴之次子,配雷氏,子二曰:士敏、士慧。為德里村四門張氏二房一支鼻祖;張順,張行之子,配韋氏,乏嗣。

張士敏:張愛之長子,配秦氏,子一曰:議;議,子一曰:靜延。靜延乏嗣。

張士慧:張愛之次子,配任氏,子三曰:記、詩、詞;記、詩二公乏嗣;詞配杜氏,子二曰:澄延、泓延;澄延乏嗣;泓延配朱氏,子一曰:璣。

傳至十一世只有張璣一人,世居德里村南頭。

十一世張璣,泓延之子,配馮氏,子二曰:學之、習之。

十二世張學之,璣之長子,配韋氏,子一曰:春。

張習之,璣之次子,邑增廣生,配段氏,子三曰:暊、明、昕。十二世張學之、張習之兄弟二人,分為兩支,十三世伯叔兄弟春、暊、明、昕四人,衍傳至今。今居德里村南頭四門張氏家族,繁衍至今,衍傳至二十三世,300餘人。

作者簡介:張澤武,洛寧縣陳吳鄉新寨村人,2003年發起並組織成立了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2006年參與組織籌備成立洛陽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副秘書長。2017年被推舉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