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夫的抗疫「秘籍」——記民革黨員、天津市西青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高應啟

2020-02-09   團結報黨派e家

民革黨員高應啟是天津市西青醫院第二批赴鄂抗擊新冠肺炎醫療隊的帶隊隊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醫生。在過去的二十年里,他經歷過抗擊非典,參加過天津支援汶川地震醫療隊,是團隊的主心骨。在一線的武漢疫情「戰場」,他說,作為醫生,若有戰,召必至!

抗疫一線的「秘籍」

穿戴著厚厚的防護服,又不熟悉武漢方言,這可能是天津醫護人員與武漢患者溝通的最大障礙之一。如何克服這種障礙,高應啟自有一套辦法。「年紀大的患者一般說當地方言,聽不懂普通話。此外,隔離服很厚,會讓聲音很悶,為了讓患者聽清楚,我都是一個一個字喊給患者聽。」高應啟說。

短短几次出入「紅區」,高應啟對很多患者都熟悉了不少。這種喊話交流的方式,也讓患者感覺到親切。「熱情,語速快,嗓門大。」高應啟總結武漢人的交流特點。在他看來,互相「喊」話,讓醫生對患者的病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樣也讓病人感覺到醫生的開誠布公,快速建立了對醫生的信任。

高應啟所在的醫療團隊分為10組,每組工作4小時左右。4個小時內,看護照料近60個病人,單位時間勞動強度極高,考驗著醫護人員的身體極限。在工作中,最讓醫護人員苦惱的問題之一,就是護目鏡起霧問題。很多醫護人員在上崗前,用洗滌靈、肥皂水或甘油等表面活性劑在鏡片上塗上薄薄一層,防止霧化。

高應啟則另有一套「秘籍」。在他看來,塗活性劑這種小竅門只能治標不治本。穿戴衣物過多,溫度升高是鏡片起霧的根本原因。因此,高應啟每次上崗前只穿一身秋衣秋褲,外面直接套防護服,以降低溫度。記者問他,下班了是不是可以穿戴好衣服回駐地?高應啟坦然一笑,說「不用,秋衣外面裹軍大衣就好啦。」醫術高超嚴謹、性格洒脫不羈的高應啟,為疫情陰霾的醫院,增加了一抹色彩。

「我們一定能戰勝疫情」

高應啟很忙,約到他採訪很難。談到危險的抗疫一線工作,他總是笑笑說,沒什麼,這是應該的。天津馳援武漢抗擊新型冠狀病毒醫療隊的定點醫院在武鋼二院。武鋼二院是2003年時期抗擊SARS的定點醫院。SARS結束後,醫院逐漸淡出歷史舞台。這次疫情期間,十幾年的老醫院打開重重的門鎖重見天日,可以說一切都從零開始。天津醫療隊和五十幾名患者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開始抗擊疫情的。

「一開始,各項工作並沒有步入正軌,我們向患者解釋,情況會一天比一天好。原以為患者會出現負面情緒,然而大多數都很配合理解,並表示感謝。」這讓高應啟很受感動。他說,疫情陰霾下,這些平凡樸實的患者,用武漢人的樂觀和堅強,同馳援的醫療隊一起,向病魔抗爭,與疫情「作戰」。

採訪中高應啟一直說,環境不錯,挺好的。他不想讓任何人擔心。他還說,醫護人員互相鼓勵扶持,還有患者們對我們的信任和家鄉人對我們的祝福,我相信,我們一定能戰勝疫情。

沒有供暖但心有暖流

武漢的冬天陰冷潮濕,沒有供暖。醫院剛剛啟用,醫護人員下班時在洗澡過程中,洗到一半就停水了,很多人不得不回駐地去洗澡。

得知這一情況後,當地派工作組立即修護。剛剛進入賓館入住,由於賓館很久沒有啟用,空調壞掉了,開循環怕感染……大家帶的行李又都是醫療物資,並沒有足夠的衣物禦寒,睡覺時把所有衣物裹在身上,只留鼻孔出氣。

高應啟說,武漢當地部門對他們的照顧無微不至。第二天一早,有關部門就送來了禦寒的軍大衣、暖水袋。同樣,駐地食堂換掉了武漢當地偏辣的菜肴,烹飪符合天津人飲食習慣飯菜。百姓們自發組織捐贈的水果、酸奶源源不斷送來,暖流在兩座城市、兩方人員之間涌動。

高應啟的愛人是天津西青區機關幹部秦桂玲,她說,這些年高應啟一心奔忙在醫療工作第一線,特別是歷經了抗擊非典等大的戰役後,她和孩子早已經習慣了他的忙碌、他在工作中的忘我和拚命。(於愛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