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琴海不是藝術節 | 也許是今年最有趣的營銷IP

2019-09-12     中購聯

對於很多人來說,2019年的夏天不僅是「樂隊的夏天」,也是「藝術的夏天」。

因為愛琴海第二屆「不是藝術節」,讓愛琴海購物公園成為藝術家們揮灑設計才華的共創平台,一個個更有趣的藝術空間由此誕生。

Z時代的體驗革命

在過去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體驗式商業是購物中心領域的熱詞。餐飲、娛樂、兒童甚至馬術、海洋館、飛行館等全新的體驗業態都開始在購物中心出現。

但真正的體驗革命,遠不止於此。

真正的體驗式商業,是空間對於感官乃至精神體驗的引導。比如審美,一個空間拋開它的商業屬性,如果能給置身這個空間裡的人傳遞更強的審美體驗,這就是一次體驗感上的「升維」。

在「低美感」社會,為消費者展現不需他們仰望的藝術之美,正是愛琴海連續多年打造「不是藝術節」活動的初衷。

與此同時,Z時代的年輕人對藝術的渴望,遠比想像地要熱烈,他們更願意關注時尚潮流,願為原創、設計、藝術買單。就像他們最愛的一句表達——破圈,商業空間也不應該有什麼限制自己的「圈」。只要是消費者需要的體驗,就應該是購物中心努力的方向。

商業+藝術 有趣有態度

愛琴海第二屆「不是藝術節」,以國潮有態度為主題,邀請國內16位新銳藝術家,以不同的藝術風格與手法完成對商業空間的改造,改造的對象是每一個購物中心都存在的消防門、樓梯、通道、牆面、衛生間以及店鋪門頭等多元空間。

很多優秀的策展人告訴愛琴海的團隊,購物中心做藝術展,最適宜的方式就是設置在一個獨立的觀展空間,這樣能最大化地還原藝術館的現場效果。

一定程度上來說,「不是藝術節」確實打造了一個專屬的藝術空間,只不過這個空間是整座購物中心

因為在愛琴海看來,真正需要精心設計的是消費者整體的體驗旅程,那麼衛生間、電梯廳、通道牆就不再是可有可無的冷區,而是與消費者的重要觸點。

每一個觸點的藝術化升級,都會讓消費者在空間內的「沉浸感」持續提升。

當那些原本不被重視的空間成為了打卡聖地,當消費者在逛街的同時,還能體驗高水平的藝術作品。

愛琴海真正實現了以空間為媒介,與藝術家共創,與消費者共享。

不是藝術節

更有趣商業的N種可能

眾所周知,愛琴海正在打造龐大的共創聯盟,以實現「讓商業更有趣」的目標。

不是藝術節」正是愛琴海在潮流時尚領域的延伸,這個持續打造的營銷IP整合了愛琴海的平台資源,邀請越來越多的優秀藝術家參與文化共創,力求以年輕化、互動化等方式與年輕人群進行溝通。以此打通精準人群通道,為愛琴海購物公園沉澱潮流圈層粉絲,通過線上線下營銷閉環,實現品效合一。

愛琴海集團戰略合作品牌屈臣氏也深度參與了本次「不是藝術節」,各地屈臣氏門店通過藝術性地改造,煥發出新的潮流格調,大大提升對於消費者的吸引力。

在本次面向全國愛琴海購物公園的藝術空間改造大賽中,16位藝術家以不同的創作手法與藝術風格對50個空間點位進行了改造。對於這種全新的嘗試,青年藝術家們也都很積極地參與創作。

作為共創藝術家聯盟的一員,藝術家禹露的話很有代表性:「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為我們一直希望藝術給人的印象不是那麼神聖和高高在上的,這樣藝術會失去它很多功能和作用。

在愛琴海這樣的購物中心和大眾互動,對大眾審美水平的提升會有一個潛移默化的小小的影響。」

值得肯定的是,「不是藝術節」不僅幫助藝術家獲得更多曝光,以更親民的方式幫助藝術家們觸達粉絲和潛在人群,而且進一步提升了大眾審美水平,滿足消費者精神需求的升級,建立新的藝術內容消費者陣地。

我們或許可以暢想,在不久的將來,愛琴海會用他們最擅長的共創模式,打破圈層的束縛,把文化、藝術普惠傳遞給更多的人,徹底讓空間藝術化、藝術潮流化

聚攏青年文化資源

輸出頭部IP

進入共創時代的愛琴海,正逐步發展成為一個能夠打造出「超級IP」的內容生產平台。

愛琴海憑藉自身在IP資源運營、主題空間打造等方面的經驗,塑造自己的原創品牌IP。

已經進入第二年的「不是藝術節」在今年再次爆發出巨大的話題潛力,體現出愛琴海與年輕人共創共生的品牌向心力。

在「不是藝術節」的IP之下,未來還將孵化出特展、空間改造、衍生品、時尚秀場、青年藝術家聯盟等延展平台,將為各地青年社群提供專屬的藝術新體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b8zQG0BJleJMoPMS2Dm.html






聞香識MALL

202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