墜樓的女孩才11歲,我堅決反對「挫折教育」

2021-02-20     媛創課堂劉媛媛

原標題:墜樓的女孩才11歲,我堅決反對「挫折教育」

本文來源:公眾號 @ 逆劉而上,作者劉媛媛。

17歲男孩被家長批評後跳橋,發生在2019年

初三男生被母親扇耳光後跳樓,發生在2020年

11歲女孩墜樓,發生在昨天,小區居民說,孩子跟家長因為作業沒寫完,起了爭執。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怎麼都這麼玻璃心,我們以前為什麼不這樣。

對此,我看到最好的解釋是:只有長大了的孩子能說「我當年就是這麼過來的,現在的孩子真是脆弱啊」。

這都是倖存者偏差

永遠停留在過去的孩子們總不能活過來敲鍵盤說,「我們以前自殺過」吧。

也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太缺乏挫折教育了。

其實,他們缺乏的是真正的教育,根本不缺乏挫折。

這代孩子的挫折,不是缺衣少食。

他們缺太多東西了,缺理解,缺快樂,缺活著的意義

01 所謂的挫折教育

自小置身在糟糕的親密關係中的人,是怎麼長大的?

所謂棍棒教育,挫折教育,在多少人的成長過程中留下過烙印?

之前在綜藝節目裡,楊爍對兒子的教育方式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走在路上,楊爍一句一個命令:衣服拉好,包背好了,所有人都等著你,快點。

小孩子走路有點內八,他就特別凶地一遍遍道:走路不會走嗎,腳尖沖前。還走不好?行,那就跑一段路。

兒子就老老實實地執行,不敢提異議。

兩人在節目裡選房子,兒子選了自己的幸運數字5,楊爍不高興,因為他想選的數字不是5。

後來5號房子離得好遠,楊爍就嘲諷兒子,這是你要選的吧,棒棒的。

有條評論替孩子難過:這個孩子可能從此,再也沒有幸運數字了。

一個對孩子總是打壓、指責和嘲笑的父母,他的孩子接受到的不是挫折教育,只是挫折

就像一位博主說的,自小的挫折教育,造就了自己不折不扣的悲觀主義:凡事都是最壞的打算,凡事都可以退而求其次,不行再退。

過往的人生,已經提早地耗盡了自己的承受力。

這種抗挫折能力,變得「不可再生」。

02 同歸於盡的果決

曾經在蛤蟆先生里看到過這樣一個比喻。

書里說,大人跟孩子的關係,你這樣想就可以了,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外星球上,有兩個巨人和一個小孩兒生活在一起,這個小孩兒的生存完全要依靠這兩個巨人。

有沒有的吃,有沒有的穿,這個世界對他來說危不危險,全是這兩個巨人說了算。

那麼如果這兩個巨人每天挑剔他,指責他,罵他,不認可他,這個孩子會充滿了危險感。

這就是對大人跟孩子關係的一個最好的比喻。

所以很多孩子從小到大都沒有學會兩個字,叫做憤怒,他們不敢憤怒。

另外一個極端就是,他成為了一個情緒不穩定的人,經常發怒。

又或者到了最最最極端的地方,他自殺了

自殺是什麼?

知乎答主朱炫在2019年曾經為那個17歲的男孩寫過這樣一段話,非常精闢。

他說,小孩自殺,有一部分的心理,是報復。

跳下去的一刻,是知道會傷害父母,但是小孩要的,就是傷害父母。

孩子要用自己的命,換父母的痛哭流涕,換父母的輸。

這是一種同歸於盡的果決。

為什麼?

因為他太過於弱小,沒有其他方式懲罰父母。

他只有採用這樣極端的方式才能看到父母的軟弱,才能讓父母讓步。

還看到一位博主說,一個長期被自信和愛包圍的孩子,不會那麼容易輕生。

因為不管他遇到了什麼事情,都會想到,很多時間裡面自己都是被愛和理解的

如果一個孩子想起來的所有,都是絕望,他內心對父母充滿的,全是報復的恨,他會毅然決然地選擇告別生命。

這種決然就像卡夫卡在小說里寫的,父親隨口罵道「你去死吧」。

兒子立刻應聲說「好,我去死」,然後付諸行動。

他輕快地像在說,「好,我去倒垃圾」或「好,我去關門」。

毫無負累,也毫不眷戀。

03 跨越山水的勇敢

最後我想跟你們分享的是,一個關於自我療愈的故事。

女孩給博主@曲瑋瑋私信說,自己從小成長在父母的挫折教育之下。

她喜歡口紅,父母說她長得不夠好看,塗什麼都沒用;

她喜歡畫畫,父母說考試考不到年級前三,有什麼資格畫畫;

她喜歡看韓寒的書,父母說喜歡也沒用,這個世上有幾個人能成為韓寒。

這個女孩兒就變得好自卑好自卑

她的人生轉折,來自於一場叛逆。

念大學時,女孩義無反顧地選了中文系,之後又努力考研,去了復旦的創意寫作專業

最後她說,自己一直堅持寫的小說已經和某家出版公司簽約了。

接著,她又用簽約的錢給自己報了油畫班

她還會買很多的口紅和漂亮衣服吧。

寫作、畫畫以及自信的美,她都可以自己給自己了。

對於這個故事,博主是這樣形容的:這些看似運氣好的人,實則跨越了萬水千山,她的好運和光芒,是自己勇敢搏來的。

不該有任何一種愛,是以貶低和打擊的方式去體現。

愛本來應該是孩子的翅膀,讓他們飛向更遠的地方,但是很多孩子被折斷了翅膀,只好自己再生出一對

在這個跳樓事件當中,其實我不忍心去苛責父母,父母愛孩子,這點在大多數人身上都是毋庸置疑的。

我也不忍心苛責孩子是個玻璃心,因為小小的他/她,本來就是一塊玻璃

只是希望這樣的悲劇可以不再發生。

如果一個父母在孩子面前已經強勢到,孩子只能用損害自己的生命來表達報復的話,那麼作為父母,我們就已經受到最大的懲罰了。

每晚十點,更新思維乾貨,成長感悟,還附帶晚安電台~來源 l 逆劉而上(ID:yuanyuankaosh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_t8vncBMMueE88vN-i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