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泰州話橋史

2019-10-07     泰州小叟

本文節選自《泰州的橋》作者:老路路通

泰州,古稱海陵,處於長江尾閭、淮河下游、大海之濱,是一個江、淮、海三水匯聚,清、渾、咸三味交融的特色城市。正是由於以上這些原因,古時泰州又別稱為「三水」。

泰州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水城。是水滋潤了泰州,使泰州成了鍾靈毓秀之地,孕育了泰州獨特的水文化。環抱著州城的是一彎寬闊的護城河,城北有三條白練似的草河、稻河、鹵汀河,向北通往裡下河水網;城南有從西向東穿城而過的運鹽河、向南通向口岸的南官河、東至海安西通揚州的老通揚運河,以及周山河、鳳凰河…;東面有直達東台的泰東河、老東河、智堡河…;西面有引江河、九里溝等。泰州不僅城外有多條河流圍繞,城內也是河道如網,水系縱橫。由南而北有東市河、中市河、西市河,一條橫貫東西的河象腰帶一樣,稱玉帶河。此外,在城裡城外還星羅棋布地分布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池塘、濕地,如昭昭汪、夏家汪、打牛汪、打狗汪、百花潭、荷花池、扁豆塘……

俗話說:「有人就有路,有必便有橋。」為了便於交通運輸,泰州人在這些河、溝、汪、潭、塘上架起了無數的橋樑。水流不息的河,車流不斷的路,必然會有連接河與路的橋。橋是河與路永恆的紐帶,橋是人與自然相生相伴的通道。橋連接著河的此岸和彼岸,橋體現著溝通和歡聚。橋是文化的積澱,橋是歷史的回憶,橋是遊子的故園和鄉思。

泰州最古老的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離開了人們記憶。存留的橋中,傳說建於宋之前者二座,始建於宋者十二座,始建於元者一座。現存最早的文獻資料見於明《[萬曆]泰州志》。從《[萬曆]泰州志》城池圖上,可見到標註有名稱的橋有十座,連同城河上未注名稱的三座橋,計十三座。但查閱其《橋渡》篇計有橋樑名三十座(另有七座現不在泰州建置內)。

《[崇禎]泰州志·橋渡》篇所載橋樑名較《[萬曆]泰州志》多二十六座,總數達到六十四座(不在現泰州建置內不計)。其中廢圯七座,可通行者五十七座。

《[雍正]泰州志·橋渡》篇所載橋樑名沿襲《[崇禎]泰州志》。篇後曰:「修南濟川橋(舉人孫雲鵬倡捐),修東迎春橋(里人宮自禮捐嗔千餘金重建。)……今州境之橋,無慮百餘,坦然共適。庶無深厲淺揭之虞。第歲久易朽腐,所時當省視而葺治者也。若待圯後而始鳩工庀材,可解曰:『亡羊補牢』未晚哉。」這說明清朝初年可通行的橋留已達百餘座,其中有些橋無名,或州志未載。

《[雍正]泰州志·河渠志》「橋渡」篇所載橋樑名增加至九十座(另有海安橋名14座,姜堰橋名3座),其中,己廢圮橋樑十六座,實際可通行橋樑七十四座。

根據民國二年(1913年)8~12月,由胡浚、鮑恩、陳鎧、嚴海青、孫毓漳、宋自修、繆學賢等七人實測繪製的《泰縣城廂圖》上,實繪橋108座,其中有名稱的橋65座,未標註名稱的橋43座。根據志書記載的橋名己達114座(含已廢圯及部分不在主城區的橋)。此外還有一些小橋如打牛汪附近的兩座三步橋(俗稱三步兩橋),公私園林中的景觀橋如小西湖中的雙橋、日涉園中的拱橋等。

泰州的橋造型各異,有平橋、有單拱橋、有多拱橋、有梁式橋、有板橋、有吊橋……。泰州的橋用材廣泛,有木橋、有石橋、有石板橋,更多的是用磚砌築的橋。泰州的橋有的砌得很高,便於橋下舟楫通過;有的砌得很低,在橋下還密植木樁防止船舶偷偷經過。橋上有的沒有橋闌、有的單邊有闌、有的兩邊有闌,橋闌的材料有的用竹木、有的用磚石、甚而有用漢白玉雕琢而成;有的橋上設閣、有的橋上設廟、有的橋上有井,有的橋上建坊,更多的是橋旁樹碑,記述修橋的緣起和發起建橋及捐助者的姓名。古老的橋往往伴隨著一些動人的傳說和故事,泰州的這些老橋也有許多陳年往事,現輯錄幾篇,以饗讀者。

清化橋 清化橋位於工人路東端,橫跨稻河。《[萬曆]泰州志》載:「清化橋 州治西北二里。」。《[崇禎]泰州志》載:「清化橋 去州三里。永樂三年(1405年)建,正德年劉欽重建」。《[雍正]泰州志》載:「清化橋 去州三里。永樂三年建,正德間百戶劉欽重建」。《[道光]泰州志》也有同樣的記載。《續纂泰州志》載:「咸豐九年(1859年)重修。該橋原位於北山寺東偏南,西迎北山寺街,東對現在揚橋口的百貨商店南側小巷,橋東堍有一石偶像,不知其為何方神聖,亦不知因何置於橋旁,現該石像己不存。石像旁有一布店,俗稱「石頭人布店」。

清化橋為石拱踏步橋,為泰州有踏級台階較高的四座橋之一。橋兩坡面,一面是33 級台階,另一面是32級台階。1959年拆除舊石拱橋,並在橋址南面百十米的地方另建新橋,仍名「清化橋」。新清化橋為通行方便改為平橋。橋面中心標高6.34米,中孔凈跨5.6米,長12.4米,寬3.6米,荷載8噸。

關於清化橋的故事是:明永樂年間所建的橋是一座磚拱橋,到了正德年間已使用一百多年,由於磚拱出現較大裂紋而垮塌。當時有一位武官名叫劉欽,家住在稻河以東距離清化橋不遠的地方,其供職的百戶所設在稻河以西的北山寺大街南面。劉欽每日到百戶所操練兵馬,均需從清化橋上通過。劉欽的父親經營糧食買賣,家境殷實。劉欽夫婦二人篤信佛教,每月初一、十五,夫妻必雙雙到北山寺齋僧禮佛。自清化橋垮塌後,劉欽每日去百戶所都得繞道向南從通倉橋,或向北從孫家橋通過,每趟要多走三里多地。特別是每逢節期陪夫人步行去寺院燒香,劉夫人窄襪弓鞋,步履維艱,特別遇到寒冬雨雪、炎夏烈日,走這麼長的路就更困難了。一次,劉欽夫婦又去北山寺燒香,只見方丈圓空大師合掌前來,笑道:「施主冒烈日炎夏,不辭辛勞,禮佛施捨,心誠動天,今有一善緣欲與汝相結,不知施主心意何如?」劉欽連忙作揖說:「弟子愚鈍,求大師指點迷津。」圓空說:「汝領百戶之銜,保一方平安,乃施主積德之果。但還需造福一方,方能修成正果。昨夜佛祖託夢老納,留下一偈:『清化、清化,留清可化』。現清化橋斷,將軍若能重建此橋,以合佛主『留清可化』的偈語,乃種一大福田也。」劉欽頓時大悟,回營與眾士卒商議,在其父及士紳的襄助下,重修成了清化橋。

清化橋下的稻河在明、清時代是運米和運鹽的主要通道之一,清代詩人金長福的《竹枝詞》:「出礱粳稻最鮮新,粉字書牆認陸陳。清化橋邊多米客,莫教抬價病貧民。」 另一位清詩人汪琴山在《竹枝詞》中寫道:「來往行船唱棹歌,淮南鹽舶北門多,不知清化橋頭水,近日平添幾尺波。」

演化橋 演化橋橫跨稻河西連青雲巷,東通十八畝,與清化橋相距幾百米,《[萬曆]泰州志》載:「演化橋 州治北四里。」。《[崇禎]泰州志》載:「演化橋 去州四里。景泰三年(1453年),里人張近建。」。《[雍正]泰州志》《[道光]泰州志》也有同樣的記載。也是泰州有踏級台階較高的四座橋之一,兩個坡面各有32級台階,造型、結構、高低均與清化橋相近,如一對孿生兄弟。演化橋原為石拱橋,橋頂高出橋西街面3米。1972年拆除石拱,利用原條石、橋台,加蓋鋼筋混凝土T型梁,橋面比東西兩面街略高。橋長20米,寬 4.6米,單孔跨度7.3米,荷載8噸。

清化橋和演化橋的名稱,在泰州民間流傳有美好的傳說。相傳北山寺方丈氣王屋禪師坐壇講經,聽眾雲集,突然從外面闖進三個腰挎大刀的彪形大漢擠進人群,引起堂內一陣騷動。方丈口念:「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場內安靜下來。三大漢也坐到方丈對面聽宣佛法。聽著,聽著,三大漢先後解下腰間佩刀擲地,拜倒在方丈面前,磕頭不止,要求入寺禮佛,懺悔前罪。方丈合掌稱:「善哉!放下屠刀,洗心向善,方可成佛。」三大漢矢心修行,方丈分別給二人賜給開化、清化、演化僧號。剃度後二人立誓向善,造福民眾,以洗罪孽,各自外出化緣。經過多年跋涉,吃盡辛苦,歷經風雨後,各自均有成果,返回古廟。開化所募最多,乃重修廟宇,故北山寺又叫開化禪寺。清化、演化為方便行人,在稻河上各建橋一座,人們就分別起名清化橋,演化橋。演化募款較多,因此演化橋也比清化橋高大。百姓無不稱讚。己故泰州學考周志陶先生《海陵吟萃一寺兩座橋》詩云:「王屋禪寺彿法高,三徒頓悟放屠刀。開清演化傳衣缽,一座叢林兩座橋。」

2008年,奉州市建設局對演化橋進行了改建,新建橋為單拱,鋼筋混凝上拱圈,外用青石裝節,兩坡各16級台階並留有防滑坡道,供非機動車推行。橋欄圖案雕刻有暗八仙,橋頂的四塊欄板雕有居志毅先生繪製的「撞堂聽經」、「立地成佛」、「艱辛化緣」、「造福鄉梓」四幅關於演化和尚改惡從善的故事,使此橋成為「佛道二教合一」的宗教交化橋粱。

登仙橋 登仙橋又名升仙橋《[萬曆]泰州志》有載。《[崇禎]泰州志》載:「登仙橋 乾道元年(1165年)建。南水門入第二橋。」。《[雍正]泰州志》《[道光]泰州志》也有同樣的記載。《[民國]泰縣誌稿》中載:「登仙橋。即升仙橋。宋乾道元年修。」

登仙橋橫跨在中市河上,原為磚拱橋,民國後改為平橋,稱升仙橋。後市河湮塞,遂平橋為路,成了地名。

小叟申明:內容和配圖源自網絡,經編排整理。版權歸原作者,侵權即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Uidpm0BMH2_cNUgdg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