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心動了,其實是自己掌控不了的

2020-01-01   麥豐深夜暢談

一個人,如果心不動,他們會無法看清世間的任何東西。

每個人所看、所思、所想,都源於自己內心注意到了對方的存在。這也是為什麼只有自己在乎的東西才傷得了你的原因之所在。

如果不在乎一個人或一樣東西,任憑別人如何說、如何做,可能本人都會無動於衷,內心起不了半點波瀾。而一旦真正心動了,情況便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非但無法忽略與以常理看待,而且自己可能也掌控不了其中的變化與節奏。

世間唯有「關心則亂」,一旦心動,人們就會為了這份情、這個人亂了分寸,變得患得患失,失去了思考與判斷能力。

1.在愛一個人的時候,是無法自控的,總會忍不住關心

愛一個人,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無法自控,總會忍不住關心對方。而關心的方式,就是以付出為表達方法,力圖爭取對方的注意與好感。

而平時在生活或工作當中,如果別人沒有向自己求助,可能大家都更傾向於做好自己份內之事,對他人的一切保持距離。而一旦別人對自己有所需求,人們又會根據雙方的交情考慮是否施以援手,或者直接談條件,各取所需等等。

唯有對待自己喜歡的人,絲毫不會計較得失利益,而完全出於一種忍不住的關心想要了解對方、關心對方、替他們分擔一些事情。但凡出現這種症狀,就代表心中針對某個特定目標所產生的愛,已經無法隱藏與扼制了。

愛是藏不住的,閉上了嘴,也會從眼睛與行為當中跑出來。正因無法自控,才會心甘情願為它所操縱。如果感情可以自由調節,操縱它產生於何時、何地、何種對象之上,可能它所具有的魔力便大打折扣了。

就因為「愛情講不出理由」,只是一種源於心動之上的感覺,所有行為才會都如同條件反射一般,始終圍繞著自己喜歡的人竭盡關心之能事,人們說唯有愛能讓人放下自尊與自我,絕非虛言,就是這麼神奇。

2.真的對一個人心動,總會忍不住思考他如何看待自己

這個世界上,我們會擔心對方看法的人,只有這麼幾種:領導、同事、朋友以及喜歡的異性。

領導的看法決定著我們在工作當中的能力是否得到認可,也關係到自己的發展與前途。同事的看法決定我們是否在工作當中擁有自在一點的生存空間。而朋友的看法,則決定雙方之間的友情是否符合彼此雙方的期待。

但真正讓大家最為注重與掛懷的,還是讓自己心動的那個人,他(她)會如何看待自己?只要沒有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那當事人內心總會忍不住思考。

領導、同事、朋友的看法與評價,是很重要。但有辦法改變與進步,唯有心動異性的看法,當事人的心態是既緊張,又無奈的。因為這不像是工作當中的表現,此時不滿意,將來還能繼續努力。

心動對象的看法,決定著這份感情是否具有實現的可能?它來源於情感與個人印象方面的綜合反饋,不存在改變與否的前提,只是一種相當直觀的接受與拒絕。只要這個答案沒最終揭曉,緊張對方的這個人,內心惴惴不安的猜測就不會停止。

3.真正心動了,無法做到想忘就忘

有些沒怎麼經歷過情感的人,非常納悶,他們理解不了為什麼那些已經結束了戀情或婚姻的人,為何還無法忘記對方,重新開始?

對方曾經的出現,可能是帶來過甜蜜,但最後證明兩人在一起並沒有想像當中的合適,而最終的解決方式又如此殘酷,對於傷害過自己的人,不是應該痛恨嗎?既然都分開了,還念著對方、放不下對方做什麼?其實沒什麼原因可講,只能說是感情作崇。

真正心動了,無法做到想忘就忘。它與生病同一道理: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來得快,去得卻極為緩慢。得折磨你折磨夠了,待得時間沖淡一切,模糊對方的身影,才有可能漸漸走出來。

感情如果威力不大,也不會世世代代被歌頌。那麼多的文學家、藝術家都寫不盡、演不盡愛情,就在於心動的威力大過所有主觀的控制與理性的思維。

解釋解釋不清,沒什麼道路理可言,總之感受過的人,全然會明白它的滋味便是了。

可能對於那些曾經飽受情傷的人而言,更期待世上能發明一種儀器:事先能夠測得自己與什麼人能夠白頭偕老,相伴一生。這樣的話,就不必承受心動到心碎巨大的落差與傷痛了。

可惜這只是一種奢望,真正心動,自己掌控不了;你既不知道它是否有實現的機會,也不知道就算實現了,它能夠保留多久?更無法在失去戀情之後,做到清醒與理智,不讓自己的心受傷、痛苦、難受。

如果心動能夠控制,那因它而承受的傷害也能大幅度減少。可就因為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它才是一種世間最甜蜜、又最苦澀的滋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