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ngelababy被導演當眾罵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她最近參加了《奇遇人生》的錄製,跟隨72歲的騎行者徐玉坤,完成貫穿加拿大的最後一段旅程。
開始時,Angelababy躊躇滿志。
可騎行的第二天早上,她就因為起床後想再歇會兒而錯過匯合時間。
後來打車好不容易和徐玉坤匯合,可騎了一段時間後,她又堅持不住了。
第三天,第四天,徹底放棄騎行,選擇搭車。
最終,因為嚴重耽誤行程,Angelababy退出了騎行。
節目期間,總導演有些不爽,對Angelababy說:「我現在發現,你很容易打退堂鼓,這樣不好。」
其實,不光Angelababy,很多人也會這樣,明明想到要做一件事,可遇到些挫折就開始打退堂鼓,最後做不到想做的那件事。
那麼,從「想到」到「做到」,我們需要走多少路呢?
如果用時鐘來代表我們做事的一個過程的話,可以看到,三點鐘叫「想到」,十二點鐘才是「做到」,那麼,從「想到」到「做到」,中間都經歷了什麼呢?
01
「想到」到「行動」,這條路叫「下定決心」
說說我一位朋友吧。
她去年想報名初級會計職稱考試,準備考個初級會計師證,然後轉行做會計。
沒想到,到了報名的日子,她猶豫了。
她說,就我這個底子,考試肯定考不過,我還是不考了。
我說,從十一月份報名到明年五月份考試,你足可以學完兩本書。
她說,可我一看書就犯困,而且完全看不懂。
我說,你可以報個培訓班,聽老師講。
她說,我白天工作,晚上回家還得做飯,做家務,看孩子,哪有時間上培訓班。
我說,你可以報個網校,然後在手機上下載網校的APP,就隨時隨地都能聽了。
她說,那樣我怕我管不住自己。
……
就這樣,一直到過了報名的截止日期,她還是沒能下定決心,白白錯過了一個機會。
曾看到一句話,「我們總是想太多,卻又下不定決心去做。」
或因為內心的自卑,或因為對別人的太過在意,或因為太過追求完美,追求成功,一個想法冒出以後,我們的頭腦又會冒出各種各樣阻撓的聲音,告訴我們,你不行,你做不成。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我的建議是,馬上行動!
如果覺得壓力大,我們可以設計最小行動啟動和設定最小目標來減輕壓力。
最小啟動行動,就是先設定一個簡單的動作來開始任務。最小目標,就是心中想著要完成的目標,不需要太大。
想看書,最小行動可以是翻開書,最小目標是看一頁書。
想寫作,最小行動可以是打開word,最小目標是寫下一行字。
總之,讓自己行動起來,畢竟,行動起來,我們才有「做到」的可能。
當我們下定了決心,並做出了行動,接下來,我們還要找對方法。
02
從「行動」到「方法」,這條路叫「找對方法」
對的方法,應該是適合自己的,是能幫助我們達成目標的。
記得我決定參加中級會計職稱考試時,因為一邊忙工作,一邊忙學習,還要兼顧家庭,時間總覺得不夠用。於是,我開始嘗試各種時間管理方法。
但因為我缺乏高度的自律精神,所以許多在別人用來很有效的方法,到我這裡卻都失敗了。
因為失敗,我一度很痛苦,甚至想是不是應該放棄考試。
還好,我後來終於找到一個很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法——「爛開始」原則。
「爛開始」原則認為,爛開始也是開始,所以不必強求開始就做到完美。
它也不要求我們每次都完成目標,一個星期內有四五天完成就好。比如想每天四點起床學習,但一個星期內有一兩天沒起來也是不需要自責的。
這個方法既可以幫我完成既定目標,又不需要高度自律,正適合我這種有上進心但又不太自律的人。
在「爛開始」原則的幫助下,我順利地通過了考試。
所以說,方法對了,事半功倍,方法不對,則事倍功半。
那我們怎麼找對方法呢?
首先,我們要設定一個清晰的目標。
設定目標時可以依據SMART原則,即:
目標要明確,我們不要設定類似「我要看書」這樣籠統的目標,而是要設定「我要在一個星期內看完一本書」這樣具體而明確的目標。
目標要可衡量,能量化的要量化,不能量化的要行為化。看書我們可以通過看一本書的時間長短來量化,但像提高寫作水平這樣不能量化的,我們可以通過用詞的準確度、語句的通順度、文章的可讀性來衡量。
目標要可實現,一個以前不怎麼看書的人,把自己的目標設定成「一天看完一本書,一年看300本書」,除非天賦異稟,否則就是不能實現的,這樣的目標除了打擊我們的自信心,沒別的用處。
設定的目標要與其他目標有關聯,比如想學寫作,但把每天的目標設定成看視頻,刷網頁,美名其曰尋找素材,這樣的目標就和寫作這個目標不甚相關。寫作需要素材,但更需要寫,寫,寫。
目標的完成要有期限,沒有期限,我們就不會有緊迫感,更不能有效監督自己。
只有設定了清晰的目標,我們才能對症下藥,找對方法。
其次,要學會轉換思維方式。
我們獲得的成功並不是由天賦和能力決定,更多是受到思維模式的影響。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其經典作品《終身成長》中提出了「成長型思維」的概念,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固定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模式者會因為結果的不理想而判定自己是失敗者,自己沒有天賦,而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則認為,自身沒有成長或者沒有盡到最大努力,才意味著失敗。
他們遇到挫折和挑戰,會看做是提高自己的機會,而不斷改善和進步。
研究表明,成長型思維可以更積極地幫助我們解決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促進我們的成長。
那麼,如何轉變思維呢?我們可以從改變我們的語言習慣開始,比如,把「我不行」變成「我怎樣才能做到」。
再次,我們的視野要開闊。
視野開闊,意味著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想方法。
比如想學習卻覺得時間不夠用,我們可以試試每次花費二十五分鐘集中精神做事的番茄工作法,也可以試試把事情按重要性和緊急性劃分為四個層次的四象限法則,可以學學如何讓自己保持充沛精力的精力管理,還學學如何利用碎片時間學習。
最後,調整優化。
我前面說過,所謂對的方法,就是適合自己的方法。
從書上或別人那裡學來的方法終究是別人的,是不一定適合自己的,所以我們還要根據自己適用一段時間的反饋來調整優化,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一套方法。
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很多時候,我們下定了決心,也採取了行動,找到了方法,可是,我們仍沒有「做到」,又是為什麼呢?
03
從「方法」到「做到」,這條路叫「堅持不懈」
荀子說:「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馬克·吐溫也說:「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專注於某一項事業,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感到吃驚的成績來。」
這兩句名言無不說明「堅持」對於做成一件事的重要性。
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
2008年的那個夏天,加拿大小伙Michael Grab在溪邊玩耍時突然心血來潮,對疊石頭這件小時候很多人都做過的事產生了興趣,從此以後一發不可收拾。
在歷經十年時間的堅持下,Michael將疊石頭這件事做的爐火純青,甚至達到了藝術的層面,而Michael本人也被認為是疊石頭藝術家。
看,是不是很震撼。
「堅持」這件事很不容易,畢竟,這需要花費我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要擁有強大的意志力才能做到。
一想到這些,估計很多人都會在心裡喊一句:「臣妾做不到啊!」
「堅持」這件事也可以很容易,我們可以從建立微習慣開始。
微習慣,顧名思義,就是微小的無負擔的習慣。
比如想看書,我們就每天翻開書,看上一頁。
想寫作,就每天打開word,寫上一行字。
每天重複這件事,我們的大腦就會有種錯覺,以為這是習慣性的,重複的,也就不會對這件事產生牴觸情緒,從而讓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形成新的習慣。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說過:「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
因為習慣了,「堅持」也就自然而然地進行了。
我們終於走到了「做到」,首先,我們為我們的成功鼓下掌,畢竟,我們是跨過了「下定決心」,又翻過了「找對方法」,再越過了「堅持不懈」,才走到現在的「做到」,我們值得這個掌聲。
不過,從「做到」到下一次「想到」還有一段路,在這段路上我們需要做什麼呢?
04
「復盤」,從上次「做到」到下一次「想到」的必由之路
簡單的說,復盤就是把做一件事的過程重複多遍,並且主動思考為什麼這麼做,有沒有更好的選擇,下一步應該怎麼設計,接下來的幾步該怎麼走。
小小老師曾在文章中說了這樣一件事。
一個大號想找一個可以長期合作的文案作者,於是,當天晚上的七點多小小老師讓助理在文案群里發了通知,沒想到這則通知引發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
事後小小老師復盤時發現,那個大號催得比較急,而助理髮通知時卻忘記寫上截止日期,才導致一些因為不知道內情而繼續投簡歷的學員有了怨言,並由此想到,一則本以為簡單到可以不必重視的通知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寫好的。
所以及時復盤也是很有必要的,復盤是有方法的,我們可以通過回顧目標、重演過程、分析原因、探尋規律四個步驟來復盤自己做完一件事的經驗和教訓,並為下一個「想到」提供思路和方法。
作家三毛曾說:「青年人對於社會的要求也高,失望也快,卻很少注意到,一個成功的中年人或老年人的背後,往往有著許多辛酸血淚的故事。
這尚不夠,那份持續的認真與努力,也是一個成功者必然的付出。
這以上說得又不完全,智慧才是一個人成功最大的條件之一,缺了它,什麼也不成。」
驚天動地的成功我們不一定能獲得,但我們可以比以往的自己更優秀,做到這一點,只需要我們從「想到」一步步走到「做到」,再認真復盤而已。
作者:羽佳從容,湯小小寫作班學員。
所有圖片來源於網絡
湯小小:自媒體【湯小小】創始人,每天工作三小時的時間管理達人,寫作培訓師,提倡輕鬆高效寫作,至今已培訓學員上萬人,幫無數人實現了靠寫作月入過萬的夢想。私信我可以免費聽寫作課以及獲得價值萬元的投稿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