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268 篇 原 創 主 文-
康定,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首府,對很多熱愛自駕的朋友來說都不是個陌生的地方,一說起它,人們腦海里就會跳出「情歌」二字,是318線上頗為浪漫的一個途經點。
圖@老玩童03
許是因為《康定情歌》的名頭太響,讓人漸漸忘記,康定其實是川藏咽喉、茶馬古道重鎮、漢藏交匯的中心,從一開始就不是個兒女情長的浪漫之地。
「跑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雲喲~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喲...」
歌曲的力量不得不說是巨大的,這首由民間「溜溜」調改編而來的《康定情歌》,讓跑馬山和康定這座城市聲名遠播。
康定城,圖@老玩童03
康定這名字取得也好,一下子就讓人想到「健康安定」的美好祝願,透著一股子平和的力量。但其實康定的「康」字,指的是藏族傳統文化中的「康區」(康巴藏區),在藏語裡是「邊地」的意思。
傳統上,廣大的藏地被藏人分為三大區域:西藏拉薩、山南和日喀則一帶被稱作「衛藏」;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甘、青及川西北一帶的廣闊牧區被稱作「安多」;川西高原的大部分、滇西北及藏東一帶被稱作「康區」...劃分出藏語三大方言區,也是三個迥然不同的人文地理區域。
三個區域的大致劃分,圖@《中國自駕地理》
藏文史籍中,對這三者的差異,有著非常簡約而精闢的概括,即衛藏是「法區」、安多是「馬區」、康是「人區」。藏諺甚至描述得更生動:「最好的宗教來自衛藏,最好的馬(牧業)來自安多,最優秀的人來自康。」
康定,就地處康區東部邊緣,四川省西部,是四川盆地西緣山地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
圖@《中國自駕地理》
康定城,圖@老玩童03
康定整體屬高山峽谷地形,古城就坐落在三山兩水間的河谷地帶:被郭達山、跑馬山、子耳坡山(折多山余脈)包夾,發源於折多山的折多河從城南奔來,與城北而來的雅拉河在郭達山腳匯合成康定河,滔滔東去,最終投入大渡河的懷抱。
圖@《中國自駕地理》
所以藏語稱康定為「打折多」,意為打曲(雅拉河)、折曲(折多河)兩河交匯處,舊史曾譯作「打煎爐」,後通譯「打箭爐」,簡稱「爐城」。
位於康定西部地區的新都橋,圖@VIP會員·江南
雅拉雪山位於四川甘孜康定、道孚和丹巴三縣的交界處,圖@VIP會員·江南
位於康定以南的蜀山之王貢嘎雪山,橫斷山脈的主峰,四川第一高峰,圖@VIP會員·丁丁
除了「三山環抱,兩水夾城」,康定還「四橋雪浪,溫泉遍城」。
「四橋雪浪」是康定十景之一。四橋是指古時折多河上的將軍橋、上橋、中橋、下橋,雪浪是折多河水浪擊石,騰起如雪的水花。
每每到了漲水的季節,康定的居民從上面來往經過時,總能欣賞到四橋雪浪之景,聽到河水撞擊石頭的聲音。
洶湧的雪浪,圖@明鏡
那是種怎樣的感覺?劉衡如在《韻康定八景》中描寫到:「折多山水橫貫其下,浪翻作雪,令臨觀者視聽漉然。子夜枕上聞之,乃恍若臥於松間石上矣。」
浪花太急,圖@明鏡
「溫泉遍城」就更好理解了。
康定周圍的山,都屬於橫斷山脈,區域內構造活動活躍,地下水被加熱後不斷上涌,發育出許多溫泉,其中雅拉河畔的二道橋溫泉最有名,從明清時已成為往來行人沐浴的天然浴池,很多康定人都有一種二道橋情結。
在古代,康定地域歷來被王朝視為邊地,宋以前幾乎沒有人居住,只是藏民遊牧的夏季草場。那麼康定是如何變成城鎮的呢?
塔公草原,圖@老貢(弓)
唐時,漢地茶葉輾轉流入西藏,很快就征服了藏民族的心。畢竟從生理需求上來說,「世界屋脊」上地勢高寒、農少牧多,人們需要茶葉這味清腸的「靈藥」。
漸漸地,藏人們開始「嗜茶」,並把喝茶發展成一種全社會、全民族的習俗,到了今天,酥油茶和甜茶依然是他們一日三餐所不可或缺的。
高原不產茶,倒是盛產內地軍隊征戰所需的好馬,瞧,有人要茶,有人要馬,這不管是出於軍事儲備、經濟貿易還是政治上統治邊疆的需要,都不虧啊,於是「茶馬互市」應運而生。
隨著川藏茶馬古道的開通,沿途相繼就出現了許多繁華的高原城鎮,比如德格、甘孜、瀘定、康定、巴塘、中甸、昌都等。
(圖為茶馬古道川藏線和滇藏線。川藏線南道開闢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清代的駐藏大臣及官兵入藏一般都沿此道,所以又稱「川藏官道」。川藏線北道習慣上被稱為「川藏商道」,也是今317國道的組成部分。圖中可見康定為古代由蜀入藏的必經之地,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前面說到,康定(舊稱打箭爐)原本只是個「荒谷」,隨著川藏間茶馬貿易的開展,處於滇、藏、川大三角中心位置的地理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商人和馬幫在這必經之地上搭帳篷休息,到元明時期,已經有少數的人定居了下來。
深入西藏的茶馬幫
任乃強先生在《西康圖經·境域篇》清晰記載道:「(打箭爐)本非市場。自唐以來,隨茶馬交易,日趨聚盛。由架設帳幕之臨時市場,而為建築碉房之鍋莊交易。元時設長河西魚通寧元土司於此,紅教喇嘛教亦元時成立。至明時,尚僅有住民十餘家。」
可以看出,在打箭爐還沒形成城市之時,當朝政府已經意識到其重要性,派駐軍保護茶馬貿易了。
把雅安的茶葉運往康定的背夫,圖@wikipedia,Ernest H. Wilson
明末清初,由於戰亂,川藏貿易集散地從黎州(今漢源)、岩州西移到了打箭爐,商旅往來大增,各方勢力也隨之滲入,打箭爐在漢藏間的戰略地位越發顯著。
在打箭爐歸依清朝版圖後,這個曾經荒涼僻遠的山溝溝就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
瀘定橋,圖@陳大哥
清政府在大渡河上建瀘定橋、在打箭爐設置茶關,大大方便了交通與貿易,「各業因茶而興」,迅猛發展成一個「漢夷雜處,入藏必經之地,百貨完備,商務稱盛」、「常年貿易不下數千金,俗以小成都名之」的商業城市,集康區經濟、政治、軍事、宗教、文化中心於一地。
康定地區的一處喇嘛寺廟,攝影@Arnold Heim
康定這一高原古城,就這樣從無到有,全賴川藏間的茶馬貿易,從誕生伊始,就是漢藏文化碰撞、交流之地,後來逐漸演變成多民族共生、多教派同處。
鍋莊,作為康定一個特殊的貿易行業,則是漢藏文化交往的產物。
1930年11月,康定,攝影@Arnold Heim
鍋莊原本是土司下設的一個辦事機構,鍋莊主人都是明正土司的家臣,專門負責對內對外的一切事務,如管理土地、服飾、茶葉、呈寫文稿、接待來往貢使等等。
後來隨著茶馬貿易的日漸繁榮,以漢藏為主的茶馬商人蜂擁至康定,不同語言、文化的碰撞,催生出一個賦予了新的意義,集旅店、飯館、倉庫、轉運、翻譯、借貸等多功能為一身的中介機構...鼎盛時,康定鍋莊有48家。
康定鍋莊
康定老鍋莊裡的茶葉商人
前面我們說康定的原名是打箭爐,來源自藏語發音「打折多」,意指兩河交匯處,其實今天康定人說起打箭爐的來歷,還有許多種說法:一說是因諸葛亮南征孟獲時,派郭達將軍在康定造箭而得名(郭達山也來源於此);一說是「打折多」還有「銷售優質絲綢的河谷」、「山巔經幡下的河谷」之意。
郭達山,圖@老玩童03
這些說法結合起來,就足以證明康定是文明匯合之地:孔明造箭表明漢人文化對康定的影響,銷售絲綢意指康定興於漢藏貿易,經幡則是藏傳佛教東漸的象徵。
後來到清末,趙爾豐在康區「改土歸流」基本見效,才把打箭爐改名康定,取「康區大局底定」的意思。
悠悠的歌聲在群山中迴蕩,桀驁的折多河和柔順的雅拉河在城中奔流不息~
圖@老玩童03
也許我們最初認識康定只是因為情歌二字,但當你一步步走近它的過去,你會發現康定情歌是茶馬古道這塊沃土上土生土長的高原雪蓮,那是多民族、多種文化交融的體現,傾注了人們對康定這古城深深的眷戀。
參考資料:
石碩《藏族的地域特點及相關問題》
中華遺產《那個叫康定的地方》
高波、鄧芳榮、胡奇志《「漢藏走廊第一城」打箭爐》
樂兮:「四川康定,有多溜溜?」
鄭少雄《康定土司與藏彝走廊》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來源/公號:中國自駕地理
想了解更多自駕資訊,歡迎關注公眾號:自駕地理,對話框回復「入群」
更多精彩內容/線路,歡迎戳左下方的「了解更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