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捧殺羅小黑?誰又在溫柔地殺死國漫?答案的人里或許就有你

2019-09-09     壹條電影

說在前面。

我是一個理性的羅小黑粉絲。

之前聊國漫那篇,有好多朋友留言,說《哪吒》之外,自己今年最期待的就是《羅小黑戰記》。

我當然也超級期待。

但應該說,更多時候,我還是把這份期待壓在了心裡。

沒錯,羅小黑連載8年才更新了28集,加在一起不過100多分鐘。不過很多人,包括我在內,就是發自內心地把它視為國漫的希望、曙光。

萌是它最大的那個標籤,而萌背後的真相,是中國風、是冷吐槽、是治癒人心、是製作精良。

我之所以將期待壓在心裡,是因為身為影迷,我很明白:

1、做番劇和拍電影,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兒;

2、拍電影和拍粉絲電影,也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兒。

之前看到木頭髮微博介紹電影,口吻是針對粉絲的,我其實就有一點點擔憂。

前天電影上映,我的觀感也差不多如此。

《羅小黑戰記》的粉絲向非常明顯,領域、靈質空間、老君,甚至黑啾(就是那個迷你小黑),路人觀眾想必都是有距離感的。

同時,以一部電影的標準看,它的問題也並不算少。

站在一個粉絲的角度,我當然願意看到「人人都愛羅小黑」。

但,看著目前豆瓣一度衝到8.9、貓眼開分9.7的逆天分數,我心裡卻又是惶恐的:

粉絲濾鏡我能理解,但打分的,不可能全是粉絲吧?

目前豆瓣評分已回落到8.4,貓眼也回落到9.4

又一次集體捧殺?

會被開除出粉圈麼,但這就是我的第一反應。

先來理性地聊聊作為一部電影,《羅小黑戰記》都有哪些問題吧。

1、電影的人物很紙片兒。

小黑和無限兩位主角,是兩個硬設定般的存在:

小黑是身懷絕技卻不自知的潛力股,無限則是外冷內熱的人生導師。

從出場到收尾,兩人幾乎沒有成長——如果你硬要說小黑對自己能力的被動式探索,和對人類態度的改變,算是一點成長,我勉強可以同意。

但以電影的標準,這真的遠遠不夠。

2、電影的主線故事很老套。

這一點很多人已經說過了,這個能力者(妖精)內部,溫和派vs激進派的故事,實在是太「X戰警」了。

可能你會提到它「何處是家」的情感內核,但這也同樣不新鮮,不是嗎?

如果你看過高畑勛的那部《百變狸貓》,便會明白,真正將萌和深刻完美結合的動畫電影,該是什麼樣子。

《百變狸貓》劇照

3、敘事節奏是大問題。

整個故事掰扯開來,其實就兩條線:「小黑和無限一起去往妖精會館」以及「風息的暗中布局」。

雙線並進的敘事,當然是電影化的。

但最終呈現出的狀態卻是:兩條線的信息量,和兩條線的發展速度都不對等,且段落之間也常常是彼此割裂的。

再往深了說,一方面是木頭駕馭電影的能力,自然不比做番劇那般純熟。

另一方面,也是這個故事本身太過簡單,並不足以支撐起100分鐘的電影時長。

舉個例子,前半部分,單是「小黑試圖逃跑結果反被無限抓回」的搞笑梗,反反覆復就用了好幾次,樂此不疲。

我想木頭自己肯定知道,這樣的重複,一定會拖累電影的敘事節奏,但為了讓故事看起來豐滿一些,也只能睜一眼閉一眼了吧。

4、處處可見的模仿痕跡。

這點也被很多人提過了,比如最後的會館神似《千與千尋》,無限和風息很像《火影》里的千手柱間和宇智波斑,等等等等。

其實說心裡話,這在我看來,與其說是問題,不如說是國漫在發展中的一個必經階段。

《火影忍者》

客觀看,木頭在電影中的這些模仿,和電影本體結合地還算不錯。即便你看到了模仿痕跡,但也不太會反感。

如果我們再拓寬一下視角,回顧近幾年三部8分以上的國漫電影,從《大聖歸來》到《哪吒》再到《羅小黑》,也會發現:

在劇作上,這四年來,國漫其實並沒有多少進步。

舉個最直觀的例子:

基礎的人物設定,三部國漫都是悶悶的高冷「總攻」,搭配調皮的軟萌「小受」。

大聖和江流兒是,敖丙和哪吒是,無限和羅小黑也是。



圖片來自插畫師@打了個漁

有效嗎?當然有效。

新鮮嗎?這可一點也不新鮮。

那麼,是誰在捧殺羅小黑?

第一主力,當然是我們這些粉絲。

必須承認,粉絲對小黑的愛,是發自內心且無以復加的。大家對國漫,也有一種天然的容忍與支持

只要創作者用了心,有誠意,質量也在水準之上,把四星打成五星這樣的加一星支持,是非常自然而然的。

具體到羅小黑,粉絲們都是看著木頭和其他主創,在一開始靠著3000塊「巨款」,把一隻可愛治癒的小貓送到我們面前;

眼看著團隊的製作進度是沒錢了就停,等接了活兒有了錢,再繼續的佛系更新;

眼看著它為了省錢讓小白媽媽永遠貼面膜,讓小白爸爸一直看報紙當字幕,但故事卻絲毫沒有偷工減料。

即使是後來小有了成就,也依舊沒有什麼廣告植入。

本身就是一個日常風的番劇,再加上這種質樸的態度,能拿下豆瓣9.6分的高分,是粉絲們對它的感激。

現如今電影版來了,五星支持,似乎也是順理成章。

第二大主力,自然是那些喜歡羅小黑的路人觀眾。

這裡就涉及到一個影響打分的重要前提:預期的高低。

比如,我的一個非粉絲朋友,看完後就跟我說:太驚艷了!看之前以為就是個賣萌逗樂的動畫,沒想到世界觀如此複雜有趣,動作戲也非常賞心悅目,最後甚至都看哭了。



事實上,今年的另外兩大爆款《流浪地球》和《哪吒》,口碑的走高,也都和多數觀眾預期不高,不無關係。

再加上,如今被哪吒帶起的,力挺國漫的風潮,「加一星」這樣的隨手支持,就更顯得順理成章。

用微博上@水簾洞大聖自來水公司(這是個一直在努力支持國漫成長的帳號)的話來解釋:

羅小黑是個在影視行業寒冬出生的孩子。

雖然《哪吒》讓人看到了希望,但是與3D動畫不同,羅小黑作為二維國創電影並沒有什麼優勢。

所以,大家都願意拿出自己「熱愛動漫,支持國產」的那塊布,為羅小黑縫件百衲衣。

於是:

路人太過寬容,粉絲太過寵溺,加上少數帶節奏投機者的煽風點火,就這樣,《羅小黑戰記》有了如今名不副實的逆天口碑。

事實上,亮點多多的《羅小黑戰記》,本就不需要這些額外的口碑光環,同樣能在國漫史上留下一筆。

拿我來說,前面說了一通問題,我也依然會給它打出7.5的高分——國產電影的範疇,這可是「逆天高分」了。



好的一點是,隨著打分人數的增加,理性正在一點一點回歸。

而在這之中,我最期待看到的理性,是各種不同的聲音和感受,能夠和諧有序地共同存在。

那些特別私人化的批評和誇讚,都是這理性的一部分。

說白了,與其花費口舌與時間去試圖改變那些不同觀點,不如把力氣花在更有用的事情上:

喜歡的,大可以多刷幾遍支持票房;不喜歡的,誠懇地多提提建議。

真的,我看著羅小黑走到現在,就像看著自家的孩子一點點長大,一點點變得有出息。

但,還是請大家耐心點,再耐心點。

我太希望認真做事的創作者們,可以靠著自己的努力過上體面的生活。

我更希望國漫真正成為中國電影的招牌,甚至作為文化產品大量輸出海外。

平心而論,國漫或許是目前最值得我們去寄予厚望的那件「中國電影聖衣」。

但這件衣服,既不應該是百衲衣,也不應該是皇帝的新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JMVFm0BJleJMoPMy5B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