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不愛學習丨父母共讀

2019-11-08     山西英語程老師

人類除了睡眠之外,每時每刻都在學習當中,孩子也是一樣。和成年人相比,孩子的學習能力甚至更強,學東西也更快。但是很多孩子在學業上卻表現得不夠熱情,甚至不喜歡讀書、做作業。今天我們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就是孩子為什麼不愛學習。

首先,上學讀書和在家裡做作業沒有樂趣

覺得一件事情有樂趣,就會促使大腦釋放出內啡肽,這是大腦神經遞質的一種,它能讓孩子處於一種極為放鬆、無壓力狀態,並且想重複這種體驗,因此孩子便能自動自覺地學習。

當孩子得到肯定或嘉獎時,大腦又會釋放出多巴胺,這是大腦獎勵機制的主要元素,也就是動力的來源。

當孩子覺得學習沒有樂趣時,家長往往沒有在增添樂趣上下功夫,而是用壓迫、否定、斥責、懲罰等方法驅使孩子返回書本或作業上。這些方法啟動了「痛苦一一恐懼一一逃避」的保護機制,於是孩子產生很大的抗拒力,想盡一切辦法避開這些感受的來源:學習。

所以,要孩子對學習感興趣,必須創造、增大或加入學習過程中孩子在乎的東西,使孩子感到樂趣和開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學習里加入神秘、新奇、節奏快、變化多、意想不到、挑戰、比賽、證明有能力、可以幫助人、可以得到肯定這十種最容易用到的元素。

其次,傳統的學習方法並沒有調動孩子最強的學習能力

傳統的學習方法要求孩子「多讀幾遍」,學不會就反覆學,直到學會為止。其實學習是一個很複雜人體協同工程,需要調動各器官配合,通過視覺、聽覺和感覺的協同工作來完成。傳統的讀書方法,只強調通過單一的模式來實現,孩子只有同時調動多種感官來學習,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因此,鼓勵孩子多思考、幻想,多把腦中的想法畫出來,多自製故事、創作文章、藝術品等,都會對孩子的各種感官能力的提升和綜合運用有幫助

第三,讀書學習的信念和價值觀不清晰

信念是指孩子認為讀書學習應該是怎樣的一種過程。如果家長的信念是讀書學習本來就是枯燥無趣的,孩子自然也會接受這種信念,對學習產生抵抗情緒。只有讓孩子認識到讀書學習可以開心、有樂趣,才會使孩子內心對學習產生自然、強大的推動力。

在價值上,如果讀書學習是為了一些未來長遠而且渺茫的價值,比如將來更成功,容易找份好工作,是難以讓孩子產生推動力的。如果能讓孩子體會到每天上學與同學在一起的樂趣,學習到新的知識得到家長的肯定,有機會運用學到的東西做出成就,得到嘉許因而有成功的感覺,孩子就會有更大的學習動力。

第四,孩子讀書學習的經驗總是負面的居多

孩子因為成績不好受責罵、忘記帶作業受罰、做到的得不到肯定而做得不足的則一定受批評、很少得到鼓勵等,都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體驗。如果孩子每次想到讀書學習,就自然聯想起這些負面的感受,他是難以對讀書學習產生興趣的。

這些負面的感受如果繼續加深,孩子會更想逃避,對考試甚至上學產生抗拒或恐懼。

因此,除了多給孩子肯定、鼓勵和支持外,家長還需要幫助孩子改變內心對讀書學習的感受。比如每次讀書做作業前都讓孩子先進入一個正面積極的狀態之中,考試前幫助孩子建立成功景象,讓孩子在腦海里有在學校得到老師、同學的肯定讚賞,考試得到良好成績等景象,把孩子所學的與考試及成功建立起聯繫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HiXT24BMH2_cNUgu_z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