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燚
近期,流媒體Disney+備受期待的漫威超英題材衍生劇集《旺達幻視》上線。讓行業和觀眾都沒想到的是,劇集《旺達幻視》竟然前3集都是在採用情景喜劇和黑白片的形式,這種影像表達創新、形式創新的背後,是迪士尼和漫威對IP的自信、對內容製作的自信、對創新探索不息的精神。更深層次地說,這種創新離不開好萊塢「流程化、工業化、標準化」的保駕護航。
對比而言,如果放在國內劇集行業,如此大IP、大投資的「盤子」,《旺達幻視》這樣的操作,這是平台和頭部製作公司都不敢嘗試的創新和不敢想像的風險。
北京電影學院影視金融班的2021開年課程,正午陽光董事長侯鴻亮在主題為「電視劇精品創作」的 課程中提到:一些中國影視人會有去好萊塢學習的經歷,去尋找「為什麼好萊塢可以工業化,標準化」的答案,去國外後所見所聞會對自己有衝擊,覺得我們處於影視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要達到最佳的呈現狀態,得技術、市場、藝術創作都達到平衡,項目才能有最好效果。
項目和工業化本身存在一種「雙向哺育關係」,比如早年喬治·盧卡斯為了將《星球大戰》落地化影像化,不得不成立工業光學魔術公司(工業光魔),而1981年創立的工業光魔後來又為《變形金剛》《加勒比海盜》《侏羅紀公園》《哈利波特》《阿凡達》等大片提供了視覺技術支持。雞生蛋,蛋又生雞。
中國劇集行業下一步的發展必定是工業化方向。目前階段,可以說萌芽階段的科幻題材影視作品,是中國劇集工業的試驗田,是國產劇流程化、工業化、標準化的探路燈。
科幻題材的「藍海」市場
我們常常會談到「類型片」,而在中國,科幻這一類型是十分稀缺的。反觀國外,科幻題材在好萊塢本身就是一個大的類型,在全球也有龐大的市場。
電影方面:且不說漫威、DC和《星球大戰》這種帶有科幻色彩的影像產品在全球的受歡迎程度,也不必說類似環球影業《侏羅紀》系列那樣的「怪獸科幻」,單是「硬核的物理科幻」電影,也能創造很高的票房,比如諾蘭的科幻片《盜夢空間》《星際穿越》叫好又叫座,《盜夢空間》在2010年取得8億美元全球票房,《星際穿越》在2014年取得6.7億美元全球票房,《火星救援》在2015年取得了6億美元的全球票房,《黑客帝國》前三部全球總票房16億美元。
2019年被稱為中國的科幻元年很大程度上和電影《流浪地球》有關,電影《流浪地球》被稱為「打開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 最終《流浪地球》票房達到46億,2019年外交部記者會上華春瑩向記者安利《流浪地球》。《流浪地球》表達了災難片的普世主題:人在災難面前的大無畏和犧牲精神,同時它又講述了一個「中國式祖孫三代」的親情故事,在故事表達上《流浪地球》是一種「中西結合」的成功。《流浪地球》還專門成立了UI組,《流浪地球》視效鏡頭達2200個,50%是高難度的視效鏡頭,挑戰了大量的全CG鏡頭,比如用全CG鏡頭將上海砌入冰牆等等。《流浪地球》是中國影視工業化探索的一次表率。電影《流浪地球2》已正式立項,官宣將於2023年大年初一上映。
電視劇方面:近年來,全球電視網巨頭和流媒體巨頭對科幻劇集的重視程度越來越明顯,投入的預算也越來越多,Disney+《曼達洛人》預算達1500萬美元/集,HBO科幻劇《西部世界》第一季預算高達2000萬美元/集,Disney+開機新劇《獵鷹與冬兵》預算高達2500萬美元/集。另外,Syfy電視網曾拍攝過太空科幻劇《太空堡壘卡拉狄加》後亞馬遜又重啟拍攝《蒼穹浩瀚》,亞馬遜流媒體Amazon Prime Video還推出了《上載新生》《環形物語》等科幻劇,蘋果公司流媒體平台Apple TV+推出了首部自製科幻劇集 《為了全人類》,環球流媒體Peacock推出了科幻劇《美麗新世界》,時代華納流媒體推出了HBO Max科幻劇集《異星災變》。
亞馬遜科幻劇集《上載新生》《環形物語》 蘋果科幻劇集《為了全人類》
當然令國人最感重磅的消息是,2020年9月網飛(Netflix)宣布將把劉慈欣所著長篇科幻小說《三體》三部曲搬上螢屏,拍攝成英文電視劇。
Netflix投拍英語劇集《三體》
2021騰訊視頻V視界大會鵝廠片單分四個板塊:關照現實、古韻俠情、暖心蜜戀、硬核創新,其中硬核創新中的《三體》劇集項目受關注最大。國版網劇《三體》由企鵝影視、三體宇宙、靈河文化出品製作,由楊磊執導,張魯一、于和偉、陳瑾、王子文、林永健、李小冉等主演。此前,騰訊視頻還通過《全職高手》《穿越火線》等劇做過國劇「硬核創新」的探索,《全職高手》播出後真人動捕CG特效技術大受好評,網劇《穿越火線》改編自騰訊遊戲穿越火線,該劇以第一人稱射擊遊戲視角展開遊戲展現,對於遊戲中的雙方較量比拼也做了神還原,各種巷戰、甩狙、刀戰也都很大程度地還原遊戲內的模樣。《全職高手》《穿越火線》也是對國劇「流程化、工業化」的探索。
華錄百納的科幻劇集《火星孤兒》因題材和陣容,也引起了不少關注。韓三平擔任總監製,視覺特效公司聚光繪影曾為《戰狼》《攀登者》《狼圖騰》《三體》《精絕古城》等影視作品提供視覺支持。《火星孤兒》主要講述了在外星文明降臨、世介面臨崩塌之際,一群熱血的高中生全力抵抗、拯救人類最後希望的故事。
培育科幻影視的「土壤」
影視生產的「流程化、工業化、標準化」是內因和外因造就的。在中國,培育科幻影視作品的成熟「土壤」,需要來自政府、市場、IP儲備、製作水平等多個方面的支持。
第一,IP儲備是基石。好萊塢科幻電影的發展,離不開科幻作家打下的堅實基石。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爾斯·克拉克最知名的科幻小說《2001太空漫遊》,曾被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於1968年拍攝成同名電影,最終電影《2001太空漫遊》成為科幻電影的經典名作;美國科幻小說家羅伯特·安森·海因萊因的小說《星際迷航》多次被翻拍成電影、電視劇;電影《銀翼殺手》根據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K·迪克1968年的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改編;電影《火星救援》根據安迪·威爾的同名小說改編;日本作家田中芳樹的小說《銀河英雄傳說》曾多次被改編成漫畫、電視動畫、歌劇、遊戲等產品;諾蘭電影《星際穿越》故事最初的概念是來自於著名天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基普·S·索恩,影片涵蓋了大量有關黑洞、蟲洞、引力、時空彎曲等物理學知識,基普·S·索恩對《星際穿越》的劇本提供了理論支持。
世界科幻小說「三巨頭」:英國阿瑟·克拉克 美國羅伯特·海因萊因、艾薩克·阿西莫夫
國內炙手可熱的劉慈欣的作品版權已處於爭搶的狀態。劉慈欣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和電影《瘋狂的外星人》已上映,《流浪地球2》已立項,《球狀閃電》電視劇已立項,國內,《三體》將被企鵝影視拍攝成網劇,在國外,《三體》將被Netflix改編成英劇劇集。由科幻作家、物理學博士劉洋所著的科幻小說《火星孤兒》的影視化也被給予厚望。該小說因其故事扣人心弦,科幻邏輯縝密,科學理論基礎紮實,被科幻迷奉為「真正意義上的硬科幻」。劉慈欣評價這部小說:「《火星孤兒》延續了科幻文學的寶貴傳統,展現了科學的詩意和宇宙的美感。」《火星孤兒》劇集製片人陳鍊表示,「看中的就是《火星孤兒》的內核與潛力,希望能打造出像《流浪地球》一樣的國內科幻劇里程碑式作品。」
科幻作家、物理學博士劉洋科幻小說《火星孤兒》
第二、製作能力是關鍵,科幻劇非常考驗本土製作團隊的內容生產實力。國內科幻劇的發展,需要頭部製作公司帶頭入局,用精品作品打開市場培育信心。比如,網劇《三體》的出品方企鵝影視背靠騰訊,資金實力雄厚;科幻劇《火星孤兒》的出品方上市公司華錄百納,成立時間近20年,曾推出過多部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國劇,劇集製作經驗豐富。
第三、平台要做引領創新的排頭兵,好的作品都是在創新中產生的。愛奇藝內容的血液便是「創新」,內容創新包括題材創新、形式創新、表達創新;騰訊視頻通過「硬核創新」已推出過《全職高手》《穿越火線》等新品類劇集。培育創新劇集的土壤,需要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芒果TV等視頻平台勇於下水勇於破冰,為製作公司的優質創新項目,提供發行渠道和播出渠道支持。
第四,需要政府保護智慧財產權,提供政策支持,健全法律法規。2020年8月,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若干意見》提出了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10條政策措施,被稱為「科幻十條」。該意見明確提出,要建立促進科幻電影發展聯繫機制,由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牽頭,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國防科工局等十餘個單位有關部門參加,並建立科幻電影科學顧問庫,吸納專家院士和科技工作者為科幻電影當科學顧問。
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與科幻電影的合作已經有較長的歷史。例如2015年上映的《火星救援》,很多環節都有NASA的幫助,包括硬體方面的場地、設施等幫助,以及專家、技術和理論等方面的智力支持。中國國家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新聞辦副主任孟華透露:國防科技工業科學技術委員會正在籌備增設一個科普專業組,加強選題策劃與技術支撐,未來的科幻電影可以拓展到核、航空、航天、船舶、兵器、電子六大國防軍工領域。
市場需求旺盛、頭部公司入局製作、政府政策支持,科幻題材國劇曙光已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