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前幾年房價如雨後春筍一般的猛烈上漲後,已經接近頂峰值的房價從2018年開始趨於平穩,政府「房住不炒」的調控逐見成效。
但這種平穩顯然並不是大眾想要的結果,房價還是處於高峰值的狀態,一二線城市還是存在工資與房價差距懸殊的問題。高額的房價加上首貸利率的上調,想在自己工作的地方買上一套房,仍舊是眾多上班族心目中遙不可及的夢。
所以,大家關心的房價問題依舊是:這種高峰之下的平穩,未來房價到底是會漲還是會跌?
其實,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官方公布樓市價格的數據變得越來越少。
從7月15號深圳也宣布不再公布樓市均價後,不知不覺,國內四大一線城市全部都已不再公布樓市均價數據了。甚至早在2017年,中指院此前公布的百城價格指數就已經停止更新。
對於不公布價格,官方給出的回應是此舉是宏觀調控的一部分。
的確,房價數據對樓市來說一直是敏感的,若是公布的數據波動劇烈,會刺激購房者,不利於調控。
所以,老百姓想了解房價,就只能靠著民間不那麼權威的數據,或者,靠自己算。
比方說,從每個月公布的房地產開發銷售數據可以大致推算出房價走勢。
根據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77143萬平方米,銷售額66945億元;2018年下半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94511萬平方米,銷售額83028億元;2019年上半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75786萬平方米,銷售額70698億元。
由此可算出2018年到2019年上半年的房產銷售均價分別為:8678元/㎡、8785元/㎡和9329元/㎡。
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從18年開始到19年上半年,樓市基本處於平穩小幅上漲趨勢。
但是拿已經發生的數據來推測未來,似乎並不準確,對於未來房價,或許能從專家的話語中推斷出走向。
在7月20日上海資產管理年會上,王忠民針對資產配置做了演講。他表示「未來至少10年、20年,不動產會延伸新的辦公場所服務,形成新的商業邏輯,實現不動產的收益權。」並且,「如果居民家庭資產負債表沒有房子這個東西,今天留給你的只有兩個字,就是『後悔』。」
王忠民這番話簡單點理解就是未來房子品牌和地段很重要。目前高端、含有其它附加值的樓盤會持續暴漲,而沒有其它附加價值的樓盤(如中低價位居民樓、偏遠居民區),最終淪為貧民窟,成為沒有價值的樓房。
所以,未來的房價到底是上漲還是下跌的根本原因,其實是看房產所能帶來的附加值多還是少。若是暫時沒有能力在大城市買上房子,作為自住,等著附加值小的房產降價後再購買,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