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9月15日,也就是說9月剛剛過半,華晨汽車當月就被執行了15次,執行標的總額達2.46億元。
華晨汽車旗下擁有華晨中國、金杯汽車、申華控股和新晨動力4家上市公司,有「中華(參數|圖片)」「華頌」「金杯」三大自主品牌,及「華晨雷諾」「華晨寶馬」兩大合資品牌。
除了華晨寶馬在源源不斷的為華晨汽車「輸血」,其他品牌已徹底失去「造血」功能,而且還持續虧損。
財報顯示,2019年度華晨中國利潤達到67.62億,同比增長16.18%,數據似乎還不錯。但是這67.62億的利潤之中,華晨寶馬貢獻了76.26億元,也就是說,除掉華晨寶馬貢獻的利潤,華晨其他業務虧損了8.64億元。
根據2020年華晨第一季度業績報告,截至2020年第一季末,華晨控股總資產為1754.37億元,總負債1226.75億元,凈資產527.62億元,資產負債率69.93%,負債水平高於汽車行業平均水平。
事實上,華晨汽車最近一直是官司纏身,之前從4月14日至5月28日,華晨控股也先後13次「上榜」被執行人名單,涉及金額超過7000萬元。
除了上榜「被執行人」名單之外,華晨汽車還深陷多起法律訴訟,主要涉及服務合同、借款合同、買賣合同、加工合同以及運輸合同等糾紛。
其實華晨走到今天這一步,雖然讓人扼腕嘆息,卻都早有預料。現在只有買華晨寶馬,在摳車標的時候,才能勉強提醒我們一下華晨的存在。
寶馬的國產為華晨提供了非常可觀的銷量,同時帶來了巨額利潤,但是華晨的錯誤也是從這一刻開始。
依靠著寶馬這棵大樹固然是能分得蔭涼,但寶馬再好也終歸是別人家的,僅僅依靠寶馬淘汰下來的技術發展華晨自己的品牌,無異於將華晨往市場邊緣上越推越遠,以致於無法在激烈的車市競爭中生存下來。
沒有技術投入,沒有技術積澱,也沒有支柱車型,現在的華晨,早已不是當年那個誓做國內第一品牌的車企,「拿來主義」已經耽誤華晨太久了。
也許華晨崩落之時,有人會將其歸咎在閻秉哲的身上,認為這位有著標準政界履歷的前任政府官員,雖然熟悉華晨集團業務,卻難掩自身的官僚主義,再加上對汽車生產製造經驗的匱乏,事實上閻秉哲上任後的成績單並不合格。
再說幾句
無論華晨寶馬能賺多少錢,華晨本身的衰微,才是最大的噩夢。而隨著財務情況的不斷惡化,華晨汽車離崩盤或已不遠。
對於華晨汽車來說,躺著賺錢的日子也開始進入倒計時,悲觀的人甚至覺得華晨恐怕會和力帆一樣落得一個破產清算的結局。
由於股權變更的發生,華晨寶馬在2022年後或將淪為寶馬的「代工廠」,華晨還有活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