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下肢發涼、走路乏力?警惕下肢動脈閉塞,不能拖

2019-12-23   家庭醫生在線網

中老年人腿痛、腿酸,很多人一下意識會想到「老寒腿」,去看個中醫、買點藥、泡泡腳,就覺得可以了。但實際上,中老年人肢體發涼、麻木,間歇性跛行很有可能提示下肢動脈閉塞症。盲目泡腳還可能導致病情加重!

家庭醫生在線向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常光其教授了解到,下肢動脈閉塞症在中老年人中很常見,其發病與吸煙、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息息相關。根據歐美國家的臨床數據顯示,70歲以上的人群,下肢動脈閉塞症的發病率達到了14%-15%。若不加以重視並及時干預,患者或有截肢的危險。

好好的腿,血管為啥就堵住了呢?

常光其教授表示,隨著我國人群飲食結構的改變,以及老年化社會的到來,發生下肢動脈閉塞症的患者越來越多。同時,以下幾類人群都是發生下肢動脈閉塞症的高危人群:

1、長期吸煙的人群:

許多人認為吸煙主要誘發呼吸道的疾病,比如慢阻肺、肺癌等。實際上,長期吸煙的人群大多有血管堵塞的問題,發生心梗、下肢動脈閉塞症的機會更高。

2、高脂血症患者:

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近年來,發生高脂血症的人越來越多。脂肪在血管內長期沉積,導致動脈內膜增厚,從而堵塞管腔,就容易導致動脈管腔狹窄、閉塞。

3、高血壓患者:

不管是原發性高血壓,還是繼發性高血壓,其患者伴隨下肢動脈閉塞症的比例都比較高。

4、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發生下肢動脈閉塞症的機會比普通人群高2-4倍。糖尿病患者需長期用藥,對血糖進行控制;若未規範用藥,血糖控制不理想,就會促進下肢動脈閉塞症的發生。

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

高同型半胱氨酸,表示其血液粘稠,除了容易引發靜脈血栓,還會引起血脂增高,導致動脈內膜增厚。據統計,30%下肢動脈閉塞症患者合併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6、尿毒症患者:

尿毒症損害的不只是腎功能,長期透析也會影響到患者肢體血管,導致下肢動脈增厚且血管鈣化,這時候進行手術、介入治療都比較困難。

下肢動脈閉塞症如何判斷?

下肢血管閉塞的症狀往往就是腿酸、腿麻,走一段路就需要休息,這些症狀與脈管炎、退行性骨關節炎等疾病的症狀有一定的相似性,許多中老年人患者也認為年紀大了,腿腳自然不太利索,因此也沒有太當回事,直到下肢潰爛、壞死才到血管外科求助。

常光其教授表示,及時識別下肢動脈閉塞症的表現,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下肢動脈閉塞症的症狀發展往往呈現以下特徵:

1、肢體發涼、麻木:在早期動脈狹窄的時候,患者會有肢體發涼、麻木的表現;

2、間歇性跛行:即患者走一段路就會覺得疼痛,需要休息一段時間,繼續行走後又很容易因為疼痛而需要休息。隨著病情進展,患者能持續行走的路程會逐漸縮短,比如原來走1km才需要休息,後面就發展到只能走500m、100m……

3、靜息痛:當病情發展到動脈閉塞,患者疼痛的症狀會越來越明顯。即使不活動,也能感覺到下肢的疼痛,在夜間靜息狀態尤為明顯。

4、下肢壞死:若發展到夜間痛的階段仍未及時干預,最快兩周就可發展到下肢壞死的階段。此時下肢供血不足,皮膚較薄,稍微碰撞、甚至高溫泡腳都有可能導致下肢破損、潰瘍。

常光其教授還特別指出,脈管炎與下肢動脈閉塞症的臨床表現十分相似,患者都會出現下肢疼痛、間歇性跛行等症狀。兩者的區別可以表現為:

1、脈管炎屬於中、小動脈節段性炎症,發病人群多為20-40歲青年男性,其發病大多與吸煙有關,多數患者吸煙史>5年、每日吸煙>1包。

2、下肢動脈閉塞症可發生於大、中、小動脈。另一方面,下肢動脈閉塞症的患者多為60歲以上的人群,發病因素除了吸煙以外,與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也存在密切的關係。此外,發生下肢動脈閉塞症的患者很可能伴隨其他心血管疾病,發生心梗的風險也比較高。

下肢動脈閉塞症如何治療?

常光其教授建議,高危人群和出現相關症狀的患者接受下肢動脈超聲的檢查,有助於評估下肢血管的情況,及時發現異常。如果發現了下肢動脈閉塞症,患者面臨最壞的結局便是截肢,但這並非是唯一的結局。疾病早期通過以下的治療措施,可使病情有效控制:

1、控制高危因素

若有吸煙習慣的患者,首先需要戒煙。而合併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則需要低脂、低糖、低鹽飲食。

2、合理運動,注意足部護理

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進行運動,比如肢體抬高運動。同時,注意對足部的護理,避免碰傷、撞傷,穿舒適寬鬆的鞋子。

3、藥物治療

若患者症狀主要表現為肢體發涼、間歇性跛行,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擴張血管藥物及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等。藥物治療3個月後,若症狀無明顯改善,且病情發展到靜息痛、下肢壞死的階段,應考慮手術治療。

4、手術治療

目前針對下肢動脈閉塞症,常用的手術方法包括動脈旁路術、局部斑塊內膜剝脫術、介入治療,其中70%的下肢動脈閉塞症患者可通過介入微創手術進行血管疏通,達到良好的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