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沈嶴村:「千年古村」的興村之路

2019-07-24     台州樓事

本報記者瀋海珠文/攝

驅車從104國道駛入溫嶺市大溪鎮沈嶴村鄉道,「全國首批農村幸福社區」這幾個大字映入眼帘。

沿著村路往裡走,一排排整齊的歐式別墅映入眼帘。村中綠樹成蔭,流水穿村而過,遠處群巒疊嶂,煞是好看。

「和詩魚讀星池月,勸飲樵歌鐵嶺煙。天欲訶人夸此地,茂林修竹兩爭妍。」這首清代古詩所描寫的正是素有「千年古村,台南名莊」之稱的沈嶴村。

從一個「做飯灶前無柴禾,用水井邊靠排隊,番薯渣糕當飯吃」的窮困村到先進示範村,沈嶴村的「蝶變」之路走了10多年。

走好「致富路」

如今的沈嶴村,有功能齊全的村部,有文翰墨香的農家書屋,有溫馨舒適的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有現代化的農民小康型住宅……

村民在這裡嬉戲、休閒、鍛鍊,繪成了一幅「村美、民富、人和」的新時代農村全景圖。這一切,都在印證著沈嶴村的發展與進步。

很難想像,過去的沈嶴村,卻是另一番景象: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情村況複雜,幹群關係緊張,村級組織不健全。2002年前,連續兩屆未能選出村委會,四里八鄉甚至出現過「嫁女莫嫁沈嶴郎」的說法。

「溫嶺大溪鎮以生產水泵而聞名,我們村也以生產水泵、電機及配件加工為主導產業,和很多工業村一樣,我們村是典型的民富村不富,村集體經濟基本為零,『省級後進村』的帽子一直摘不掉。」沈嶴村黨支部書記潘華志說。

2002年,在湖南辦水泵廠的潘明奎當選為村委會主任,並於2005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村子情況才逐漸改善。

「村裡一半以上村民都在做水泵,而且以家庭作坊式生產為主,村莊的髒亂差自然而然地存在了。當時,我們就決定建立村工業集聚點,將生產區與生活區分離。」沈嶴村黨支部副書記李小彩說。

起初,一些村民極不願意配合,因為晚拆一年,可以少損失五六十萬元。面對村民的「小心思」,時任村黨支部副書記的潘明利帶頭拆除了自家違法廠房,黨員潘日標也主動拆除自己的違法建築。

黨員幹部率先行動,為群眾樹立了標杆。不到20天時間,沈嶴村順利拆除4500餘平方米違法建築,為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2010年,沈嶴推進村居文化建設,實現了村民居住區、工業集聚區、文化休閒區、農業特色區的四區分離。近年來,沈嶴村更是投入600多萬元,對全村居住區的道路及工業園區道路全面進行硬化、亮化,老河道進行砌石,農田進行標準化建設。

之後,村「兩委」充分利用拆違取得的土地資源,引進60餘家企業,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也帶動了村民發家致富。

在歷屆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15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32800元。

2015年6月,沈嶴村被列為全國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現場會考察點,2017年被推薦為全國農村社區建設示範單位。

主打「人文牌」

在沈嶴村,有一個占地15畝的文體公園。公園內,矗立著村民們的祖先——五代十國時期的潘佑和明朝的潘祿雕塑。公園內的涼亭上,雕刻了眾多文人墨客抒寫沈嶴村人文風景的詩詞歌賦,供後人瞻仰。

「耕讀承千年,文化傳書香」「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強身健體、讀書明理」……走在文化長廊,每一塊木牌都飽含了期許和鼓勵。

歷史上,沈嶴村是台南名莊。沈嶴潘氏自古以來為詩書門第、禮儀之家、崇文重教,自宋、元、明、清至今已有千年,歷代望族譽滿四方。文化建設,正是沈嶴村近年來發展的重心所在。

沈嶴村的新農村建設,文化建設是靈魂。在斗山書院裡,珍藏了村民們多年收藏的「寶物」,比如水車、瓷器、礱、老式電話機、民國時期土地證等。

「這裡的東西,有的已經有上千年歷史,最近的也能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前後。」李小彩說。保管鑰匙的她,時不時會來這裡看看這些「寶貝」。

「斗山書院在明朝時期負有盛名,曾培養出了20多名進士。如今我們重新修葺,除了表達對先人的紀念,也是為了讓下一代更好地傳承文化。」潘華志說。

古色古香的斗山書院內,綠樹繁蔭,老人們坐在涼亭里納涼,幾個年輕人在籃球場內揮灑汗水,婦女抱著孩子在名人薈萃的文化廣場上流連,孩子們在桌球桌上「你來我往」,玩得不亦樂乎。

「現在人少,晚上更熱鬧,腰鼓隊、斗山鑼鼓隊、排舞隊、書法隊等會把公園都擠滿了。」參與文化長廊全程建設的70歲村民潘義勵說,現在公園建起來了,文化廣場健身路徑有了,污水處理工程完工了,村莊的環境變美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越來越好了。

近年來,沈嶴村以打造文化強村為目標,將文化禮堂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文化中心村建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等相結合,獲得浙江省美麗宜居示範村、浙江省文化示範村、省小康體育村、省村級體育俱樂部、台州市十佳文化精品村等榮譽,還被授予「省書法村」稱號。

把好「自治關」

法治,是健全鄉村治理體系的保證。

潘華志在剖析沈嶴村近幾年鄉村治理成功經驗時說:「沈嶴村能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村規民約的落實。」

隨著村莊的飛速發展,碎片化的傳統倫理規範,不能滿足引導村民的社會和個人行為的需求。「環境衛生怎麼管?」「紅白喜事怎麼辦?」這些都是村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村規民約就是要規範村民這些日常行為。

在潘明奎上任後,村「兩委」商量提出了實施民主治村制度,修訂完善村規民約,村「兩委」班子帶頭給自己立規矩,給自己戴「緊箍咒」,用村規民約管人、管事、管錢,依託村規民約等褒揚善行義舉,推進鄉村移風易俗。

孝悌禮義,在潛移默化中,悄悄融入了村民們的心田。

2016年,潘華志接過潘明奎的接力棒。為彌補傳統的村「兩委」聯席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機制在鄉村治理中的不足,沈嶴村在決策村莊規劃等大事時,引入溫嶺土生土長的「民主懇談」協商民主形式,讓「為民作主」變為「由民作主」。

潘華志告訴記者,通過召開民主懇談會,邀請利益相關方參與,在凝聚群眾共識的基礎上再召開黨員會議、村民代表大會進行民主決策,可有效統一村民思想,用民主懇談完善村莊規劃布局,用民主懇談規範村級組織運行,用民主懇談創新社區治理,解決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村內「大事」。

比如通過民主懇談,沈嶴村順利推進了移風易俗。「早年,溫嶺人喜歡講排場、比闊氣,家裡無論喜事、喪事都要大操大辦、大放鞭炮,生病住院回家要大擺酒席。」78歲的村民潘明柏對此頗有感受。

在民主懇談會中,沈嶴村「兩委」對此商討出一個既經濟實惠又易於被村民所普遍接受的操辦標準,及時遏制了大操大辦的不良風氣。

現在,沈嶴村的民主懇談已經逐步形成了村級公共事務民主懇談、村務監督集體會審、村級財務預算民主懇談、黨內民主懇談等多個層次的協商模式。

村規民約發力,民主懇談助力。如今,沈嶴村依靠村幹部和村民自身的力量就管理好了村級事務,不僅節約了社會成本,還真正實現了村民自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_d0J2wBmyVoG_1ZVBCg.html